生产队时的民办教师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公社的存在,生产队时期的民办教师宛如点点烛光,在艰苦的岁月里摇曳生辉,照亮了无数农村孩子求知的道路,在三尺土讲台上默默耕耘,莘莘学子遍布天下。
当时,他们的经济待遇十分微薄。民办教师主要靠生产队记工分获取生活所需,工分价值因队而异,年复一年到了年终进行决算,兑现仅有的一点现金,总体上仅能维持基本低质量的温饱。一年到头,仅有寥寥无几的现金补贴,我记得从每月2元增长到每月5元,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过了几年增长到每月8元,到最后增长到了15元。这点钱在如今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也是一份珍贵的补充。
当年的民办教师每月领2元的补贴
教学环境堪称简陋。学校常设于破旧的庙宇、祠堂或简易的村舍之中,墙壁斑驳,屋顶漏雨。几张破旧的桌椅板凳,还是轻烧泥做的,一块粗糙的黑板,几支粉笔,便是他们的全部教学装备。教材稀缺,教具奇缺,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自制教具,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那时还设有早晚自习,没有电灯,老师、学生每人自带一盏煤油灯照明。
极其简陋的教学环境
然而,生活的困苦与教学条件的艰难并未阻挡他们热爱教育前行的脚步。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往往一人兼任多门课程,语文、数学、自然、体育全包揽。有的小村庄学生人数少,一个老师还担任两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当时叫作复式班。白天,他们在教室里激情授课;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他们用耐心与爱心,为农村孩子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为新中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煤油灯下的师生
生产队时期老师学生没有暑假,只有两个农忙假,分别是麦假和秋假,麦假老师带领学生去生产队的麦田捡拾麦穗,做到颗粒归仓。秋假带领学生帮助生产队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记得大一点的学生帮生产队割地瓜蔓,小学生则干些轻松点的农活。
假期里师生一起帮生产队干农活
虽时光流转,生产队时期民办教师的身影却永远镌刻在教育的历史画卷中,如今已成为历史。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如璀璨星辰,在岁月的天空中持续闪耀,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优越的教育资源和完美的教学条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