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的本质

鸿朗说健康 2024-09-24 13:44:51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是研究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最一般的功能性结构关系的理论。

五行本质及特性。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会意。从二,从“㐅”。“㐅”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说文》:“五,阴阳在天地间交舞也;行,道也”,“行”引申为运行变化。“五行”就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

五行的本质是由阴阳按不同比例生化而成,即“两仪生四象即为(金、木、水、火)加中土为五行。

《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稿。”还根据五行特性,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思维方法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所谓“曲直”就是树木或曲或直向上向外舒展、生长的特点,故将木的特性引申为升发、生长、条达、舒畅等。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的范畴。木有能屈能伸两个方面的特性:伸则舒其条达之性,屈则善其柔和之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形容火焰飘浮向上、光热四散的特点,凡是具有升腾、温通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的范畴。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土能生长万物,故有“土载四行”、“土生万物”之说。凡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可归属于土的范畴。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金有肃杀、收敛、潜降的特性,强调了金的“革”性,而金的“从”性表现在金所铸器的形状可随人意而改变,故金还有其“柔和”的特性。如《尚书正义·洪范》说:“金可以从人改更,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因此,刚柔相济、从革相合,是金的特性。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形容水有寒凉滋润、性质柔顺。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的范畴。

五行“生克胜复与乘侮”。《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五行的相生与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从而维系五行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对于广袤无垠的宇宙而言,生命的产生堪称一个奇迹,也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随机变量,整个宇宙万物及其发展都充满着不确定及不可预测性,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整体在呈螺旋式上升,每一次变革进步都是借助于理论思想的推助,人在漫长的生命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化,逐渐脱颖而出,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具有独立思考、认识世界的能力,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哲学思维体系,哲学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古人认识世界通过观察自然环境变化,系统总结其规律,并对其系统概括,这种规律具有普遍性,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医学。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上,五行与阴阳一样都体现对宇宙自然环境的认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整个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精气学说是对世界构成本源的认识,阴阳学说是对客观物质状态的认识,五行不仅仅代表自然界的五种物质,更多的指五种不同运动的趋向,同时更进一步与揭示了事物内部深层次的联系,包括事物间的相生、相克。

公元前6世纪,西方自然哲学家们提出四元素“水、火、土、气”,与中医所言之五行有相类之处,虽然所处地域不同,但对自然认识却具有某些共通之处,因为他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五行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运动趋向,五种具有不同特性的能量,但凡具有能量的东西,都会具有不同运动趋向性,如因苹果落地而发现的万有引力,人之所以在地球任何方向、任何位置都能保持直立,都是引力作用的结果。这种能量即包括我们看的见的亦包括无形之能量信息。而事物间的变化是通过能量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物质只是五行的一个载体。

中医重道而轻器,器者有形之物,道者规律也,事物的运动趋向,五行对应五脏,脏腑者,机体运行的原动力,对于人体整个平衡系统而言,阴阳学说描述事物对立的双方,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因而需要不同的理论去阐释事物间的联系,就自然而言,将万事万物的特性进行归纳,或以方位概述之--上下左右中,物质是运动的,世界的恒动观,事物在运动中维持平衡,以此来代表这五种物质的运动趋向。以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也是普遍规律的具体化体现,五脏运动趋向则表现在气机,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下者宜升,在上者宜降,气机循环,如环无端。无论是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还是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都在强调人体的气机。这种关系较之阴阳更加具体,对于临床更有现实具体的指导意义。

临床病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单一的理论及辨证方法往往不能够准确的辨识疾病的深层次病机,我们努力寻求综合性辨证手段,多层次、多方面反应疾病的病因病机。阴阳重状态,六经重部位,五行重运动,为脏腑辨证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脏腑辨证侧重于其本身的特性,而五行学说更侧重于其内在关系。气的不同运动形式决定万物的不同状态,五行亦是如此,其具有不同的特性,而以木火土金水为其代表,五行为意象性概念,重象而轻物,即古人云:重道而轻器;道为行而上,器为行而下。因而运用五行学说指导治病,重点应放在五行的特性方面,并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进行归纳,此中医之象。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进而维持内部环境间的动态平衡。五行是一种多层次、多环节的制衡关系,每一行均在循环中伴有不同角色,并与其他几行交通联系。木、火、土、金、水为相生关系,对应于自然--春、夏、长夏、秋、冬,为一年四时之序的更替,为一个正常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气机运行的过程,亦为一个能量周期运动变化的过程。固化的事物是能量聚集贮藏的一种状态,物质气化弥散的过程即能量释放的过程。就人体而言,病之十有八九为人体气机不畅,包括不及与太过,即当升不升或升发太过,治疗当助其不足,抑其太过。因而五行的动态平衡是能量正常运行的条件,五行间动态失衡,首先要通过内部的生克制化去维持平衡,如不能实现自我调控与修复,则需要借助外部能量,中药治疗就是外部力量。事物运动到某一阶段所处的一种状态,及其这种状态的趋向性,与藏象学说匹配,并通过多种途径促使人体恢复动态平衡,较阴阳二元论更加完备具体。临证要详细了解疾病所处之阶段,以了解气机的状态及趋向性,指导用药治疗。中医之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深刻内涵,阐了中医的基本原理。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如张介宾《类经·运气类》说:“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循环无端。”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递相制约和克制,循环不止。

五行的制化规律是“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间·六微旨大论》),又如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上》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亢盛,则引起其所不胜行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系统复归协调稳定。五行胜复源于《黄帝内经》七篇大论的运气学说:复气因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气,然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若胜气为木行,则复气为金行。明·张介宾《类经·运气上》说:“自其胜复者言,则凡有所胜,必有所败;有所败,必有所复。母之败也,子必救之。……木之太过,土受伤矣,土之子金,出而制焉。”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又称“倍克”。乘,即乘虚侵袭之义。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又称“反克”。侮,有恃强凌弱之义。五行相侮,实为五行之间的反克,故相侮的次序与相乘次序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依次循环。

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主要用以解释人体脏腑经络和形体官窍之间的生理联系与病理影响,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它能够较好地解释医学领域中的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如病理传变等。五行学说在其应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