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十大习俗你知道几个?

闽兴福谈文化 2024-03-24 13:16:47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代也有人把元宵节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合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数不胜数。这里我们分享其中比较有名的10种:

1.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2. 赏花灯看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古时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 唐朝时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赏灯一般接连好几天,这时候是十分热闹的。

3. 放焰火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烟花,在那样热闹的日子里,放起焰火相必一定非常漂亮。

4. 舞狮子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集会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5.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是厕神。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相传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妾,因为主妇妒忌,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6. 走百病

元宵节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7. 踩高跷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也是古代百戏的一种。

8. 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9. 吃元宵

也叫吃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汤团”。 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惯,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近,所以就去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10.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