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战役:严格来讲达不到战役规模,但为何又按一场战役来界定?

智胜聊历史 2023-01-14 15:32:00

在研究车桥战役时,有的人提出车桥战役达不到战役规模,只能算是车桥战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按军语定义,战役是按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大小战斗的总和。既然是大小战斗的总和,肯定应具有一定规模才称得上战役。而从车桥战役实践看,我参战的兵力上万人,敌军一两千人。这样的兵力似乎达不到严格意义上的战役规模,但为何又按战役来界定呢?帅克就此试作分析探讨。

(一)

既然称车桥战役,我们便需从源头上说起,看谁是最先按战役来界定的。

首先,当年新四军一师是按车桥战役来向军部报告的。车桥战役是于1944年3月5日发起的。3月8日,一师师长粟裕、副师长叶飞联名将战役情况向新四军军部报告。后来,新四军军部就车桥战役发起的目的及可能影响等问题提出质疑。于是,粟裕、叶飞和苏中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三人联名向军部作出较详细的解释。包括后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政委饶漱石等人以新四军军部名义给一师发来的贺电,也都用的是车桥战役之称。

其二,作为总策划总指挥的粟裕、前线指挥叶飞,他们在其回忆录中都明确地称之为车桥战役。包括当年的很多老同志,在其回忆中也都以车桥战役相称。我们说,粟裕、叶飞是车桥战役的筹划者、组织者、指挥者,他们最清楚车桥战役的各种情况。因此,他们的界定,应该具有相当的客观性与权威性。

其三,作为官方正史的《新四军战史》,同样也是按车桥战役来界定的。通常来讲,官方的正史惜字如金。而《新四军战史》不但将车桥之战界定为车桥战役,还以相当的篇幅对车桥战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评述。

(二)

找出了界定车桥战役的源头,我们再对车桥之战界定为战役而不是战斗作进一步的诠释。

这是抗战以来一师集中了精锐主力所打的最大的一场战役。从规模上来讲,抗日战争时期所打的仗与后来解放战争时期所打的仗是没法比的。特别是明确了抗日战争总的作战指导是游击战,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而一师这次所打的车桥战役,集中了最大限度的精锐,包括一师最能打的一团、七团以及五十二团等悉数上阵。还有几个地方团及数量庞大的民兵武装也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作战。虽然这样的规模与我们后来认知的动辄数万人以上的战役规模没法比,但在抗日战争这一大战略背景下,组织这样规模的作战,显然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战斗规模所能涵盖的。

这是参战部队从苏中战略区各个方向向车桥奔袭的一场战役。打车桥战役,由于是动员了苏中战略区的精锐主力,因此,各主力部队也是从不同方向向车桥云集。比如一团,是叶飞的三分区的主力团,七团则是陶勇的四分区的主力团,五十二团则是刘先胜的一分区的主力团。七团的一个营更是从二分区赶过来参战的。在统一的作战意图下,在周密的准备组织下,攻城与打援部队严格按规定时间路线向车桥镇和打援地域开进,确保了整个作战按统一计划发起实施。如果没有周密的准备、没有严密的协同、没有及时的调控,是不可能打好这样一个远距离奔袭作战的。

这是由攻坚与打援一系列子战斗所组成的战役。

我们说,战役与战斗最显著的一个区别是,它是由一系列的子战斗组成。车桥战役正是具备了这一明显的特征。整个战役,兵力部署分为三个纵队三个方向。其中一个方向攻坚夺取车桥,另两个方向打援,确保车桥攻坚顺利实施。再具体地细分,攻坚作战中,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偷袭攻入车桥,确保向车桥镇内全面发展进攻;第二阶段分割伪军各个碉堡据点,并从多个方向逐堡逐点拔除;第三阶段为最后总攻日军据守的碉堡。打援方向作战中,面对日军数次增援的添油战术,严阵以待,并且巧用地雷阵、麻雀战等各种战法,敢于同增援的日军硬碰硬、拼刺刀,最终创造了抗战以来生俘日军24名的新纪录。

这是由新四军三师配合一师进行的一场战役。

无论是粟裕战争回忆录还是叶飞回忆录,都提到了新四军三师配合一师作战问题,从而确保了一师侧后方的安全。据叶飞回忆录称,三师参谋长洪学智还特意在战役期间看望了叶飞,并在陶勇的陪同下到车桥进行战地视察指导。如果说车桥之战界定为一场战役分量略显不足的话,那么三师两个团配合作战,并打下朱圩子据点,确保了车桥战场侧后方向的安全,这无疑给车桥之战界定为战役增加了一个非常重的砝码。因为这样一来,车桥之战便成了苏中、苏北两大战略区遂行的联合作战,成了新四军一师、三师两大主力师配合实施的作战。显然,这一砝码给车桥之战定性为战役做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诠释。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战争回忆录》《叶飞回忆录》

1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