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北极冰屋睡觉还脱衣服,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不怕冷吗?

黄皓皓趣事 2024-11-19 13:40:49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 影子红了

编辑 | 影子红了

随着春节的不断临近,全国各地的天气也开始慢慢变冷。

不管是南方的湿冷侵蚀,还是北方的“风头如刀面如割”,都会给人带来极大程度的摧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在遥远的北极圈,却生活着一群名为因纽特人的民族,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中生活。

要知道,这个温度可是足以把人冻死的寒冷。

可因纽特人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睡觉时还会将衣服脱掉住在冰屋里面。

甚至有时还会直接在冰屋内生火取暖。

冰屋

那么,因纽特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他们为何能够不惧严寒呢?

远古的足迹与生存的本能

四千年前,因纽特人的祖先从亚洲东部踏上漫长的迁徙之旅。

他们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北美大陆,却并非一帆风顺。

彼时,北美中部地区已为印第安人占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来乍到的因纽特人被视为入侵者,双方冲突不断。

因纽特人尚未完全适应新环境,在与印第安人的争夺中处于劣势,最终被驱赶至气候更加严酷的北极圈。

印第安人或许认为,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是生命的禁区,将成为因纽特人的葬身之地。

但后续的结果则证明,他们错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千年前,一部分因纽特人继续向东迁徙,最终抵达格陵兰岛。

至此,他们彻底融入北极圈的怀抱,开始了漫长的极地生存之旅。

北极圈的环境无疑是残酷的,冬季气温低至零下50℃,寒风如刀,冰雪封锁一切。

极昼极夜的现象更增加了生存的难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数月不见天日的漫长冬季,以及持续白昼的夏季,都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构成极大挑战。

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资源匮乏更是雪上加霜。

可获取的食物种类有限,植被稀少,生存的压力无处不在。

但这种困境反而也激发了人类的潜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纽特人并没有被严酷的环境击垮,反而在与自然的抗衡中,逐渐掌握了生存的密码。

他们观察自然,学习自然,利用自然,最终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们学会了利用动物皮毛制作保暖衣物。

学会了狩猎海豹、鲸鱼等海洋哺乳动物以及驯鹿、北极熊、极地狐等陆地哺乳动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及获取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的方式。

他们从不抱怨环境的恶劣,而是积极地寻找生存的策略,这便是因纽特人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生存本能。

而冰屋文明,就是他们众多生存本能中的其中一环。

冰屋文明

在漫长的极地生活中,因纽特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冰屋建筑技艺。

冰屋

这不仅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其文化的象征。

冰屋的建造并非简单的堆砌冰雪,而是充满了科学的考量和精巧的设计。

建造冰屋的第一步是选材,因纽特人不会随意使用任何冰雪,而是会仔细寻找那些经过风吹积的坚实雪块。

这种雪块密度高,结构紧密,强度大,是建造冰屋的理想材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部分地区的因纽特人还会使用特制的雪刀切割雪块。

这些雪刀通常由鲸骨或驯鹿角制成,刀刃锋利,能够轻松切割坚硬的雪块。

选好材料后,因纽特人会先在地上挖出一个圆形地基,然后以螺旋形的方式逐层向上堆砌雪块。

这种螺旋式堆砌技术不仅能保证冰屋结构的稳定性,还能形成一个近似半球形的拱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在顶部留一个小孔,用一块特制的雪块封顶,完成整个冰屋的建造。

一个熟练的因纽特人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建造一个标准大小的冰屋,而一般情况下,需要两到三个小时。

冰屋的半球形结构并非偶然,而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最佳设计。

这种拱形结构不仅在力学上非常稳定,能够有效分散外部压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流失,使冰屋内部保持相对温暖。

而冰屋内部则通常分为三层:最上层是睡眠区,中间是储物区,最下层是入口通道。

这种分层设计充分体现了因纽特人的智慧,既实用又舒适。

入口通道通常设计成向下倾斜的形状,这可以有效防止冷空气进入,同时也能阻挡寒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会疑惑,冰雪建造的房屋如何保暖?答案在于雪的特殊结构。

雪是由无数细小的冰晶组成的,冰晶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空气隔层。

这些空气隔层赋予了雪块极佳的保温性能。

新鲜的雪块中,约有90%到95%的体积是空气,这使得雪成为了一种天然的绝缘材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证实了冰屋的保温效果。即使外部温度低至零下45℃,冰屋内部仍能保持在零上温度。

研究还发现,冰屋内部的温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顶部温度最高,可达10℃至20℃。

而底部温度则接近0℃。

除了雪的保温性能,冰屋的拱形结构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能够减少热量流失,使热量更多地集中在居住空间内。

此外,冰屋通常采用半地下的结构,利用地热来维持基本温度。

地下温度相对稳定,即使在极寒天气下也不会降到零度以下。

而这也是他们冰屋文化的形成原因和特殊之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冰屋内温度较为温暖并不代表就十分适合居住。

大部分因纽特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加置一些道具来进行保暖。

生活方式与文化特质

走进因纽特人的冰屋,你会发现内部的布置别有洞天。

睡眠区通常设在高台上,因为热空气上升,高处温度更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台用雪块堆砌而成,上面铺满厚厚的动物皮毛,既舒适又保暖。

墙壁上也挂着兽皮,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能进一步提高保温效果。

并吸收多余的水分,保持室内干燥。

取暖方面,因纽特人主要依靠油灯和体温。他们使用一种传统的石油灯,称为“库利克”,燃料是海豹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油灯不仅提供照明和热量,还被用来烹饪食物和烘干衣物。

虽然库利克灯的火焰不大,但在密闭的冰屋内却能提供足够的热量,将温度提高到10℃至20℃。

此外,多人共处一室时,体温的聚集效应也能显著提高室内温度。

因纽特人的饮食习惯也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包括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和鲸鱼。

以及陆地哺乳动物,如驯鹿、北极熊和极地狐。

值得一提的是,因纽特人有生食的传统。

他们认为烹煮肉类是对食物的亵渎,同时也相信生肉能更好地保留营养和提供能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饮食习惯是因纽特人长期适应极地环境的结果,也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观念。

除了独特的生存技能,因纽特人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

他们使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记录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经验。

这也是他们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因纽特人开始在定居点生活,例如努纳武特地区的首府伊卡卢伊特。

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城市。

传统的冰屋逐渐被现代房屋所取代,只在狩猎营地或特殊场合才会建造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仍有一些因纽特社区坚持保留着建造冰屋的传统,将其作为文化遗产来传承。

一些现代建筑设计师也从冰屋中汲取灵感,将其节能环保的理念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虽然因纽特人的这种生活方式用发达的现代科技看来显得有些落后粗俗。

但不可知否的也是人类文明百花齐放的关键证明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

但它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则反倒会伴随着因纽特人的一生永远的流传下去。

参考资料

2016-08-05 因纽特人 无法磨灭的因纽特人传统:狗拉雪橇、吃生肉

2020-01-05中科院物理所 因纽特人住在雪屋里面不冷吗?

2022-02-14 上海热线国际 逃亡到北极圈的“难民”,睡冰屋还要脱衣服,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抖音百科——因纽特人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