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15-24岁)自杀事件引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24岁青少年群体的首位死因。
一些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2007年至2017年,美国抑郁症青少年(12-18岁)自杀的案例从58万例增加到了110万例,小于11岁儿童超过40%以上。尽管日本在竭力打破世界最高自杀率这一说法,但2018年青少年自杀人数仍达到史上最高(599万)。
很多网上评论,将青少年自杀这个事儿视为现代年轻人内心脆弱、无病呻吟。实际上,相比成年人,青少年抑郁症更难被发现:
“妈,我腰疼。”
“小屁孩儿,哪来的腰?”
“妈,我难过。”
“你个小屁孩儿,有啥难过的?”
抑郁症的诱发与年龄、环境没有直接关系,但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又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学业压力、亲子矛盾、深度网瘾等引发的心理冲突,已成为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如果没能及时引导,又采用唯成绩论等偏激的教育方式,更容易适得其反。
真的就没有预防的可能了吗?当然不是了!
近日,国家卫健委明确抑郁症防治四类重点人群,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此外,青少年自杀前通常会出现以下8个预兆:
1.搜寻信息。比如“我好丧啊,怎么办?”
2.网络宣泄。
3.情绪反常。
4.悲观倾向。
5.兴趣降低。
6.近期频繁遇到重大危机。
7.整理和赠送自己珍贵的东西。
8.长期高压。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正是由于各方面压力的积聚,成了青少年抑郁甚至走向绝路的幕后推手。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信号,施以援手,让压力得以释放,自杀就是可以防止的。
很多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发出求救的信号,这些信号实际上是想引起父母,教师等周围人的注意,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压死骆驼的往往不是因为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的每一根。
压垮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是其中的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