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推诚吟》里的顶级认知:人生开了窍后,“逆天改命”也不难

静静聊文化 2024-10-15 02:40:35

《推诚吟》是邵雍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天虽不语人能语,心可欺时天可欺。

天人相去不相远,只在人心人不知。

人心先天天弗违,人身后天奉天时。

身心相去不相远,只在人诚人不推。

这首诗探讨了人与天的关系,揭示了其中的奥妙,人身在天地间,所谓冥冥中自有觉察,人与天地是有相互感应的。

邵雍不愧得道高人,他在《推诚吟》里的顶级认知就告诉了我们人生不如意的话,那“逆天改命”也不是没办法,只要你的思想能够开了窍。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其中的内涵。

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天地的奥秘其实都已经显露出来了,只是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邵雍所说,也不过是稍微开示,不能完全讲出来,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

“天虽不语人能语,心可欺时天可欺。”就是告诉我们,老天虽然不说话,但有人是可以把“天道”说明一二的,关键是人要对上天有敬畏心,头上三尺有神明,不管是自欺还是欺人,都不要妄想欺天。

从古至今,人就是那种特别擅长伪装自己、欺骗别人的生物,所谓小人闲居为不善,就是说人往往是有小人之心。

达摩东渡想要找个不受人欺的人都困难,这说明世上难遇一个真诚的人。

而人要是有了“自欺”,那他必然会去“欺人”,然后自然是“受人欺”。

心生万法,人心各有世界。

老天看起来很远,实际上远近都是相对的,“天人相去不相远,只在人心人不知。”关键是看各自的内心如何。

注意,这里邵雍就在强调一个“诚”字了。

道不远人,天也不远人,天道就在人的日常,而人往往是感觉不到。

为什么不知道呢?就是因为人的昏昧、愚昧,不管是世俗的欲望,还是外界的诱惑和干扰,都是隔绝天、人之间的壁障。

梦里不知身是客,人生在世,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在梦幻泡影之中的人,并没有多少。大家都是各做各的美梦,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人之患在于有身体。

身体是物质的存在,人非要饮食才能存活,食色性也,人类自从在森林里走出来后,就不得不学着遵循天时来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各有工作,如此才能繁衍下去。

而因为物质对精神、心理的影响,物和境都能干预到“心”,所以世上的人会有各种的面貌和行为,有君子小人之分,有智慧愚蠢之别。

虽然有这样的分别,但并不意味着小人就注定过不好,愚蠢的人就一定失败,实际上他们通常在大多数时间都还不错,大都符合世俗意义上的“混得不赖”的标准。

邵雍说,“人心先天天弗违,人身后天奉天时。”就是告诉人们身心安顿的难题,为道日损,心要回归先天之境地,而身体则要顺应规律,如此才能天人合一,身心和谐一片。

尽管物质有局限,但精神必须超脱其中才行。否则身体由生到衰,几十年的光阴,为的就是支撑精神世界的发展,如果人没有进步、提升和超脱,岂不是白活一场?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邵雍熟读儒家的经典,自然知道“真诚”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要知道人心有私就很难以诚待人,事实上私心很重的人连自己都不能真诚对待。

但修行的核心就是真诚的心去感应大道,毕竟天道不容人有私,唯有一颗诚心才能感而遂通,“身心相去不相远,只在人诚人不推”,邵雍说得很明白,勉强无用,唯有内心无私无伪,才能身心一致,与天道同频。

邵雍曾在《天意吟》里讲过这个道理,“人能言语自能窥,天意无言人莫欺。莫道无言便无事,殆非流俗所能知。”在天道面前,没有丝毫自欺欺人的余地,人唯有彻底的真诚,才能感知天意。

内心有私,就会自以为是,对内外的认识有偏差,以傲慢为自得,以偏见为个性,自命不凡,自作自受。

就是说内心不诚恳,看到的一切都是扭曲的,不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而是经过自我加工的变形之物。所以儒释道三家都是强调一个“诚”字,心即道,本自具足,如果离开这个“诚”字,一切都是水中捞月,是空谈妄谈。

总之,人生要克服自己的愚痴,要开窍,要逆天改命,变得更好,都是要从日常的诚心开始。至于其他,都是小道和伎俩罢了。

1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