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射击跳伞的伞兵,但不能射击带着降落伞的飞行员,为什么?

趣史汇 2025-01-09 18:50:10

战争,有着数不清的默契与潜规则。

中国古代有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在现代战场上,空中对抗中也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飞行员若跳伞,敌军不得开火。

此言所指的“飞行员”与“伞兵”截然不同。

伞兵,乃是专责空降的士兵,降落后即入敌阵。

而飞行员则是空中作战的主力,非不得已,绝不舍弃座驾。

飞行员跳伞,多为生死抉择。

此时,敌方若敢开枪,便违背了这一条不言而喻的潜规则。

你可以射击跳伞的伞兵,但不能射击带着降落伞的飞行员,为什么?

一战打光了欧洲贵族

《日内瓦公约》规定了战争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在面对空中战斗时,它更显得弥足珍贵。

它明确表示,战场上从遇难飞机上跳伞降落的任何人员,在其降落中,均不应成为攻击的对象。

因为放下武器即意味着放下敌对意图,飞行员丢弃了座驾,他的战斗便宣告结束,他的武器也随之丢失,便不再是战斗力的象征。

敌军无权追击这位已经放下武器的飞行员;如果他们被俘,敌方仅能根据条约将其关押,而不是采取任何不人道的刑罚。

然而,伞兵则不同。

他们本就是战场上的一员,肩负着进攻任务的特殊兵种,跳伞后仍然是敌人的直接威胁。

“不击杀跳伞的飞行员”这一说法,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中战斗。

这场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冲突,早期的航空战况,无疑是战史的一大空白。

飞机作为当时新兴的武器,在初登战场时,虽显得粗糙不堪,却携带着改变战争格局的巨大潜力。

当时的飞行器远不如今日的精准与稳健,飞机座舱甚至没有基本的遮蔽结构,飞行员几乎毫无防护可言。

1911年11月1日,意土战争期间,意大利飞行员朱利奥·加波底少尉,展开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空中轰炸行动。

四枚手榴弹被放置在简陋的皮袋中,在约180米的高空,飞行员将引信一一拧开,投入下方的土耳其军营。

结果,只有一枚手榴弹成功落入敌军阵地,但并未造成伤亡,军事意义几乎为零。

但是作为空战历史的起点,这标志着飞机首次被用于敌后轰炸,成为日后空中战斗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

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这一新型武器,已经在战场上发挥了三年的作用。

当时的各国将领,仍对空战的真正价值认知不足。

飞机在他们眼中,仍然仅仅是执行侦察任务的工具。

侦察机的最大优势,便是能迅速穿越敌方阵地,带回关键信息,节省了大量的兵员与时间。

甚至有些将军初时不敢相信,飞机能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多是因为对新型武器的恐惧与不适应。

随着战局的变化,各国才渐渐认识到,阻止敌机进行侦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于是,防空力量应运而生,各国开始在侦察机上加装各种武器,初期的武器却显得极其滑稽。

渔网、手枪、甚至砖头和扳手,成为了早期飞行员的“武器库”。

飞行员驾驶着飞机,飞行在敌阵上空,试图通过投掷物件,击落敌机。

虽然这种行为如今看起来充满荒谬感,但它却是当时空中对抗的真实写照。

但是,随着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机枪开始被越来越多地装上了飞机,由武装后的侦察机发展而来的专用的战斗机——当时还叫驱逐机——应运而生。

于是空战开始变得十分激烈而血腥。

所以有人说:“一战,打光了欧洲贵族。”

当时的飞机,仍是稀罕之物,能够成为飞行员的人,大多来自贵族家庭。

正因为这样,飞行员的身份与战场上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贵族子弟,一方面继承了家族的血脉与荣光,另一方面,也承载着他们无法逃避的死亡命运。

贵族有一种自觉的传统,那就是冲锋在前,英勇无畏。

英国的世袭贵族,在这场战争中的死亡率高达20%,几乎是普通士兵的两倍。

很多贵族家族的后代,甚至因此走向了断绝血脉的命运。

阵亡名单上,不乏上院贵族和从男爵家族的成员。

作为贵族,他们秉持着一种古老的骑士精神——即便是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也不愿对“失去武器的骑士”发动攻击。

这个信念,让他们在战争的初期表现得英勇果敢,甚至不惜身先士卒。

到后来很多人也不愿意对跳伞的飞行员下死手。

然而,那时候的飞行员死亡率还是很高。

因为一战的飞行员,尽管配备了降落伞,但逃生的机率仍旧微乎其微。

对于飞行员来说,弃机逃生并非简单的事情。

飞行员必须首先打开座舱盖,在高空中爬出座舱,跳离机身,并在短短几秒钟内拉开降落伞。

事实上,大多数飞行员在这一过程中无法成功生还。

飞行器的高速、高姿态飞行,使得传统的逃生方式几乎无效。

时间的紧迫,使得生还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能够跳伞成功的飞行员,已是万分幸运。

即便有少数幸运者成功逃生,降落时的命运却依然无法预料。

倘若飞行员的降落地点恰好落入敌军阵地,那地面部队才不会遵守些什么规则。

敌人并不会因为你曾是贵族飞行员而手下留情。

少部分仁慈的士兵或许会将其视为战俘,进行拘押,但更多的敌军士兵,会毫不犹豫地举枪将其击毙。

二战更加残酷

二战时期,弹射救生装置虽应运而生,然战场上骑士精神早已荡然无存,唯有仇恨蔓延。

战火纷飞之际,跳伞飞行员屡遭射杀,日本飞行员在此方面尤为残忍,手段极端。

即便跳伞飞行员幸免于死,但若被俘,亦难逃极端对待,或直接处决。

1942年4月18日,美军为报复日本偷袭珍珠港,亦为震慑日本军民,由杜立特上校率领的轰炸机群,针对日本东京、神户、大阪等重要城市展开轰炸行动。

绝大多数美军飞行员完成任务后迫降中国大陆,然仍有八人被日军捕获。

同年10月,日本中国派遣军的军事法庭处决了三名俘虏,另五名遭受不同程度的虐待,导致一人在狱中去世。

在杜立特空袭之后,日本军方对“跳伞飞行员不攻击”的规则早已弃之不用,反而发展出严禁自家飞行员跳伞的政策。

许多飞行员被迫捆绑在座位上,无法逃生。

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末期,日本海军航空队的精锐力量已被消耗殆尽,优秀飞行员的损失使得新飞行员的作战水平大幅下降,投下的炸弹命中美军战舰的几率极低。

为挽救战局,日本海军采取了极端措施,发动自杀式攻击,命令飞行员驾驶装有炸药的飞机冲向敌舰。

这些飞机,无论性能多么落后,均被改装为自杀武器,成为“神风特攻队”的前身。

当时,日军拥有充足的降落伞资源,但为了减轻飞机重量,提高操纵灵活性,飞行员普遍不携带降落伞。

到了后期,如所罗门、瓜岛与莱特湾海战,日本的航空精锐几近耗尽,新进的飞行员为了表忠心,再次被要求不携带降落伞。

最终,日军彻底放弃了飞行员的逃生权,组织“神风突击队”进行无条件自杀式袭击,确保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绝不留有后路。

空降兵比飞行员还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攻击跳伞飞行员”的规则虽未被广泛遵守,但各国总体上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面的”坚持了这一原则。

空降兵就享有不了同样的待遇了。

相比耗费大量兵力在后方执行肃清任务,攻击正在空降中的部队显然更为高效。

空降兵的渗透和破坏力巨大,没有任何部队会“仁慈”地等待他们完成空降。

二战期间,空降作战累计超过一百次,其中九成属于团以下的小规模行动。

这些小规模空降行动,无论是战争初期的战略突袭夺取关键据点,还是中期的垂直进攻与破袭,乃至后期的远程营救,几乎全部取得了成功。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灵活部署和迅速打击,极大地扰乱了敌方的防线和后勤。

相比之下,大规模空降战役在二战中仅有九次,其中七次以失败告终,唯有两次英美盟军在战争后期的辅助性空降行动获得了成功。

这些大规模行动之所以大多失败,原因在于协调难度大、敌方防御严密以及后勤保障不足。

所以空降兵的伤亡率非常非常高。

只有在战争后期,随着盟军空中力量的增强和战术的成熟,才有少数成功的案例得以实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敌军的恶意打击,盟军空降兵还频频遭遇友军的误伤,这一现象令人匪夷所思。

尤其是在西西里岛空降战役中,盟军损失惨重,70%的人员与装备损失竟然源自己方部队的误击。

英军空降兵在作战计划临时变更后,未能及时通知海军,导致机群在飞越己方舰队上空时,被误认为敌机,遭到猛烈射击。

同样,美军空降编队在飞越友军舰队时,也未能避免“友好射击”的命运。

强大的防空火力将毫无戒备的机群打得七零八落,23架飞机被击落,37架受损,6架迷航返回,剩余的70架飞机队形紊乱,慌乱中投下伞兵。

降落后的美军伞兵在惊魂未定之际,竟然遭到自己登陆部队的猛烈射击,导致2000人的队伍中仅有400余人成功抵达目的地,四分之三的兵力在自相残杀中报销。

这种严重的误击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更严重打击了士气,使得美军空降兵不得不撤离前线,进行紧急休整。

《日内瓦公约》之所以明确规定,从坠毁飞机上跳伞降落的任何人员,在其降落过程中不应成为攻击对象,缘由在于:战机一旦中弹坠毁,飞行员别无选择,只能通过跳伞逃生。

此时,活捉飞行员已是必然之举,无需将失去战斗力的飞行员彻底消灭。

这也是为了减少战争中的不必要杀戮,维护基本的战场伦理。

但在战场上,尤其是二战那样极端情况下,敌我双方的情感与仇恨,远远超过了对于条约的尊重。

现代社会,在全球人道主义观念日益深化的今天,士兵的素质与人道主义教育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飞行员不杀跳伞飞行员的做法仍然存在并得到了广泛遵守。

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些国家与阵营,因其独特的战略文化与战争哲学,依旧坚持“以绝后患”的过激行为。

参考资料:二战空降史教给了我们什么?戴旭

《东京审判 为了世界和平》 程兆奇著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