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被捕与毛岸英的困境
1930年的湖南,正值政治动荡,何键为打压共产党,下令逮捕了杨开慧。在这场突袭中,年仅8岁的毛岸英也被不幸卷入。当地的警察在清晨闯入杨开慧家,未曾考虑到一个小孩的存在,也将毛岸英一同带走。在被拘留期间,尽管周围是冰冷的墙壁和陌生的面孔,毛岸英和他的母亲被安置在同一个房间。
几天后,经过外界的一番努力,毛岸英被允许保释。保释后,毛岸英的外祖母和舅妈决定将他带离湖南,远离政治风波的中心。1931年,一家人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带着毛岸英开始了长途跋涉。。到达上海后,他们没有直接前往市区,而是在郊区找到了一处相对隐蔽的住所,以避免可能的政治追捕。
在上海,他们联系到了毛泽民。毛泽民在接到消息后,迅速安排与外祖母和舅妈会面。在一家不起眼的茶馆里,他们低声交谈了很久,商议如何安置这个年幼的孩子。毛泽民保证将为毛岸英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并尽其所能保护他不受政治纷争的影响。在确定了所有安排后,毛
岸英被正式交给了毛泽民。
大同幼稚园的暂时庇护
在上海,毛岸英与弟弟们被送到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这里是一个专门为革命者子女提供庇护的地方,虽然设施简单,但对于毛岸英兄弟而言,这是一段短暂的安稳时期。每天清晨,幼稚园会组织孩子们一起用餐,然后进行一些基础的学习活动。
然而,这种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顾顺章的叛变让党组织在上海的许多秘密据点暴露,大同幼稚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革命资产,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风暴的目标。随着情报泄露的扩大,组织被迫解散了幼稚园。孩子们各自被秘密转移,而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龙则暂时被安排在一个更隐蔽的地方,等待进一步的指示。
在这段动荡的日子里,毛岸英失去了他的弟弟毛岸龙。据当时的情况记载,毛岸龙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或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去世。他们在撤离过程中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加剧了这种悲剧的发生。在失去弟弟后,毛岸英身边只剩下了弟弟毛岸青,两人相依为命。
这场变故使兄弟俩的处境愈发艰难。他们失去了幼稚园的保护,也再没有固定的栖身之所。随着大批党组织的撤离和隐藏,地下党失去了对孩子们的稳定支持。毛岸英和毛岸青只能被安排暂时寄居在地下党员的家庭中。然而,由于当时革命环境极其险恶,许多家庭自身难保,难以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支持。
董健吾的收留与生活变故
毛岸英和毛岸青在流离失所的情况下,后来被“红色牧师”董健吾收留。董健吾作为一名地下党员,常年投身于革命工作,家中并不富裕,但他还是尽力为兄弟俩提供生活所需。在最初的日子里,董健吾一家尽量为毛岸英兄弟安排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准备了简单但营养的饭食,还为他们添置了一些干净的衣物。
兄弟俩在董家逐渐安顿下来后,董健吾尝试为他们安排一些简单的学习。他拿来几本书和一些纸笔,让毛岸英和毛岸青学会基本的读书写字。虽然没有系统的教育环境,但这些小小的努力让兄弟俩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董健吾的原配妻子也为兄弟俩操持了一段时间的起居,尽管家庭条件有限,但当时一家人的态度仍是尽力给予关怀。
然而,到了1933年,随着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往江西瑞金,党的经济支持全面中断。这一变化对原本就不宽裕的董家来说是巨大的冲击。失去经济来源后,董家原本勉强维持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房屋中的粮食和日用品逐渐减少,兄弟俩的饮食也变得简单粗糙,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
经济上的拮据让董健吾的原配妻子逐渐对兄弟俩的态度发生变化。她开始对家中多了两个需要照顾的孩子感到不满,甚至有时会责备他们给家庭增加了负担。兄弟俩常常被安排做一些家务,以减轻家中的负担,但这显然不足以改变生活的窘境。随着时间推移,她对毛岸英和毛岸青的态度愈发冷漠,有时甚至会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
在这样的环境下,兄弟俩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们的衣物逐渐破旧,但也无法得到新的添置;平时的饮食仅能勉强填饱肚子,很多时候要靠吃剩饭剩菜度日。即便是这样,兄弟俩依然尽量保持低调,不去增加董家更多的麻烦。董健吾虽然仍然关心兄弟俩,但他自己也被繁重的革命工作和家中的经济危机压得喘不过气来,对兄弟俩的照顾也力不从心。
最终,这种局面使得毛岸英和毛岸青不得不在外面寻找其他生存的方式。他们开始在街头流浪,有时依靠打零工换取一些食物和零钱。董家对他们的庇护虽然仍在继续,但显然已无法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李云的救援行动
1935年,随着党组织在上海的局势日益复杂,许多地下党成员的安危受到威胁,不少革命者的子女更是因父母牺牲或失散而流落街头。上级派出李云,要求她寻找两名失散的烈士儿子。任务很明确,这两个孩子的年龄分别在十三四岁和十一二岁左右,行动极为隐秘且紧迫。
当时的上海充满暗哨和敌特的监视,她无法公开打听,只能在贫民区、市场、茶摊、甚至路边的破旧棚户区一点一点摸索线索。她穿着普通,混迹在人群中,观察街头那些衣衫褴褛、形单影只的孩子。时间一天天过去,李云没有放松,也不敢放松。
在一次次的寻找中,李云将目光集中在上海城隍庙一带。这里地形复杂,人流密集,是难民和流浪者常聚集的地方。她四处走动,经过一家粥摊时,注意到两个瘦弱的孩子坐在摊子边上。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神情谨慎,眼神里带着明显的防备。李云站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觉得他们的特征和组织提供的信息极为相符。
她没有贸然上前,而是靠近粥摊,用一些闲聊的方式与摊主套话,试图确认这些孩子是否长期在这里出没。得到一些初步信息后,她走近两个孩子,想借着给他们买粥的机会试探身份。她低声询问了一些问题,但孩子们显得非常警觉,没有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李云并回去向组织汇报了发现,并请冯雪峰亲自到场确认。冯雪峰到达后,选择更为隐秘的方式靠近这两个孩子。他同样没有直接询问,而是通过观察和一些间接的试探与孩子们接触。最终,他确认了这两个孩子的身份。
直到任务结束,李云才从冯雪峰那里得知,这两个孩子的身份极为特殊,正是毛主席失散多年的儿子。这个消息让她意识到,为什么上级对寻找这两个孩子如此重视。
任务完成后,冯雪峰对李云提出了严格的保密要求。孩子们的安全需要最高程度的保护,李云需要把这一切深埋心底。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此不再向任何人提及此事。这一守,便是数十年的沉默。
毛新宇的寻根之旅
2011年前后,毛新宇偶然听说了李云的事迹,对她当年救助父亲毛岸英和伯父毛岸青的事深感感动。他立刻请求上海政协的相关工作人员协助寻找这位老人,多次强调李云是毛家非常重要的恩人。为了尽快有所结果,他还提出,即便找不到李云本人,找到她的后代也一定要让家人表达感激之情。
到了6月初,毛新宇和夫人在上海政协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专程赶到上海。他们一行人首先在政协文化俱乐部一楼参观,毛新宇对展示的历史资料表现出浓厚兴趣,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一些关于中共早期活动的背景。他还提到此行的几个主要目的:除了要去一大会址缅怀革命历史,了解中共创建的背景,他还计划走访毛主席当年在上海居住过的地方。
在参观过程中,毛新宇的太太刘滨对大家表示,这些细节她之前并不了解,特别是关于李云的事迹。她坦言,在听丈夫提起李云是如何在复杂的革命环境中帮助毛岸英兄弟后,她对这位老人充满敬意,同时也感到好奇。
不久后,毛新宇和夫人终于如愿来到华东医院,在医院安排下,他们见到了96岁的李云。老人得知毛新宇要来时,已经提前好几天表现出激动和期待。这次见面安排在医院的一间安静的房间内,李云虽然年纪很大,但精神状态良好,说话清晰有力。当毛新宇步入房间时,李云立刻认出了他是毛岸英的后代。
在随后的交谈中,李云细细讲述了当年寻找毛岸英兄弟的经过。她提到如何接到任务后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寻找线索,又如何在城隍庙附近发现两个孩子的细节。毛新宇关切地询问李云的健康状况,得知老人虽然年纪已高,但生活较为安定时,他显得略感欣慰。
见面结束时,李云坚持送毛新宇和夫人到房门口。她告诉毛新宇,见到他是自己晚年的一件大事,也是对过去那段辛苦岁月的一种安慰。毛新宇则郑重表示,家里人永远不会忘记她对父亲和伯父的恩情,并再三叮嘱陪同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多关心李云的生活状况。
参考资料:[1]王国坚.是她找到了毛岸英毛岸青兄弟——访有八十一年党龄的中央特科成员李云[J].铁军,2012(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