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一生为国、立志五年光复全辽,最终却锒铛入狱被处以极刑

遥遥谈趣 2025-01-15 04:26:48

袁崇焕(1584~1630),广东东莞人,1619年中进士,授福建邵武县知县。这一年,正是明王朝多事的一年。

东北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国崛起,不断吞食辽东的土地。辽东经略杨镐奉命率军抵御后金,双方在开原一带展开大战,结果明军大败,“文武将领死者三百余人,士兵阵亡四万五千八百余人”“沈阳、铁岭军民皆奔溃,京师大震”1621年,后金军又攻占沈阳、辽阳。

袁崇焕此时只是个小小县官,却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大事,力争为国出力。1622年,他本命人朝觐见,提出如何收复辽东失地的策略,御史侯恂奏请破格升用,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从此从事国家的国防工作,为实现自己报国的宏愿赢得了机会。

他在主事任上,了解国防情势,研究国防策略,常常单人匹马前往山海关内外察看形势,研究攻防问题。

回到北京,兵部有人问他,对据关御敌有无把握,他信心十足,慷慨激昂地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袁崇焕传》)胆识过人,气壮山河!他多次请求出关守辽,朝廷同意他的请求,调他为山东按察司佥事“监关外军”。从此,他承担重任,走上抵御后金军队的最前线,出生入死,保守江山。

策略:辽人守辽,以守为攻

他当时对形势的估计,应该说是正确的。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摆脱两大危机:一是内忧,二是外患。

比较而言,当时外患比内忧严重。北边的蒙古,东边的后金都是威胁,新崛起的后金为祸更烈。防御后金的“辽饷”,明初每年只有白银40多万两,万历年间增至200多万两,天启起增至300多万两。

这么庞大的军费,加上各级官员的盘剥,百姓负担极重,几至民不聊生。他认为,就是后金军队不打进来,各地官通民反,发起民变,明王朝也会垮台。

为了防止悲剧产生,袁崇焕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士,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当时,山海关内已有数十万汉人移民关外,成为辽人。

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只要政府给予支持(提供粮饷武器)他们愿意奋起保家卫国。这样一来,向内地各省征兵征粮的事就会越来越少,老百姓负担减轻,被迫造反的可能也会越来越小。

朝廷不需要再在辽东驻扎大最军人,只要留下少数精兵,“目守且战,且筑(筑垒)且屯(屯粮)”,就可以巩固边防。

为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袁崇焕对后金做了大量的摸底工作。

后金是满族人(当时叫做女直)建立的政权。那时东北地广人稀,女真人口总数不会超过100万而明王朝的总人口应该在1亿以上,也就是说,双方人口的比例约为100比1。加之女真族经济、文化落后,他们生活必需的大最物品(包括武器)都要向明朝购买,或者掠夺。

他们之所以能打胜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铸造了一种骠悍的品性和体魄。

如果明军筑垒固守,不轻易出战,他们的骠悍也就无用武之地。为了从根本上击败后金,收复辽东全部失地,袁崇焕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个总的战略原则之下又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例如:“坚守关外之地”。

在沈阳、辽阳已失的情况下,建立一条以宁(宁远)锦(锦州)为中心的新防线,“以守为攻,步步推进”逐步组织辽人,训练辽人,共同奋斗,收复失地。

“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也就是:与后金作战,以守为主。筑垒固守,于我有利,于敌不利。因为我国力雄厚,物资充盈,拖得起,而对方拖不起。

袁崇焕特别告诫全军,对后金作战要有耐心。“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按部就班地施行,一定会收到实效。“不必侈言恢复而辽无不复:不必急言平敌而敌无不吧"。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袁崇焕对民族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所说的“平敌”,并不是说要把后金灭亡,犁庭扫穴,而是把后金所侵占的辽东失地全部收复,让他们退回自己的老地方去。

在与后金对抗的同时他又力主“抚西”即和蒙族保持和睦友好的关系。他这样处理汉、满、蒙三个民族的关系,今天看来,是很不错的。

我们常常把袁崇焕和诸葛亮相比.因为这两个人确有不少相似之处。袁崇焕向皇帝上书,提出全盘解决明王朝内忧外惠的策略,有如隆中对的精彩。

他不仅坐而论道,而且付诸实践。1626年初,后金国王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来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这时袁崇焕以宁前道(地方官)的身份,偕同总兵满桂、副将朱梅、参将祖大寿等刺血为书,激励军民,据城死守。

他充分利用红夷大炮的威力,以守为攻,打击敌人。当时炮位甚低,炮口正对来攻之敌,在他亲自指挥之下,瞄难精确,沉着应战,每发一炮即轰开一条血路。

接战不久,敌人死伤惨重,主帅努尔哈赤也身负重伤,只好狼狈退兵自从努尔哈赤在1616年创建后金以来,明军在辽东战场上几乎是打了十年的败仗。这次宁远之战首获大捷,震惊敌国,努尔哈赤不久即因伤致死。

誓言:五年之内,光复全辽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次年5月,皇太极又亲率大军来攻宁远与锦州,袁崇焕据城力战,迅速击退敌人的进攻,取得宁锦大捷。

袁崇焕一再获得大胜,却受到了朝廷一些言官的攻击。攻击他的人,一类是不懂军事的书呆子,不理解以守为攻的策略,批评他只守不攻,畏敌不战:另一类是魏忠贤的阉党。

于是袁崇焕把自己一整套治国治军方略-一说出崇祯帝深加赞许。袁崇焕郑重表示:只要有朝廷支持,五年之内一定光复全辽。

先见:“事任既重,为怨实多"

袁崇焕曾说:“事任既重,为怨实多。”他的这些话,像是预言,一两年后,被证明言中他最担心的事后来终于发生。

崇祯初继位时,对袁崇焕是坚信不疑的。他让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萄辽、登菜天津三方军务”的名义出镇辽东。

但是随着皇太极买通魏忠贤、毛文龙余党造谣生事,反间陷害袁崇焕,随后更是配合他们演了一出戏——冒险出击,此举要不成功就会让自己战死,但要是成功,袁崇焕就会受疑。

就这样广渠门之战打响。

悲剧:小人当道,英雄蒙冤

广渠门之战,开始于1630年1月3日。袁崇焕亲率总兵祖大寿与精兵万人千里驰援,“餐霜宿露,万兵百将,苦死无言”“忍馁茹疲,背城血战”,一举把攻城的数万后金军击退,并追杀十余里。

皇太极目睹这一场激战,不禁惊呼:“十五年来未尝见此劲敌!”就在敌军尚未退尽,北京城外的战斗还在进行之时,崇祯帝却突然采取惊人举动,于1月13日下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捉拿下狱。

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成基命一再向崇祯帝叩头,请求“慎重对待”,因为此时“敌在城下,非他时可比”,许多正直的官员也来劝阻。可是盛怒的崇祯帝一概听不进去,坚持让袁崇焕下狱。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袁崇焕到辽东上任后,遵守“五年光复全辽"的约定,埋头于整顿、精简军队,建设防御工事,不轻易出击。

在皇太极的阴谋策动之下,魏忠贤、毛文龙的党羽一再制造流言,说袁之所以“不战”是受了后金的收买,是以“五年光复全辽”的空话来蒙蔽皇帝,实际上是纵容后金军队内犯,以战逼和。

这些话崇祯帝听多了,难免会有先人之见。后来,皇太极真的内犯了,他就更增疑惑。当敌人兵临城下,又有太监告密,说是发现了敌人与袁崇焕之间的秘密文书。

城里的汉奸和城外的敌人勾结起来大唱双簧,多疑的皇帝终于上当,认为自己受了袁的愚弄,暴怒起来,把一年多前的允诺忘记得一千二净,对袁崇焕下手。

袁崇焕下狱,辽军将士深感冤屈,哭声一片。总兵祖大寿起初还以为是误会,希望得到澄清。但是过了三天,仍不见袁崇焕回营,一怒之下,就率辽军出京,返回宁、锦大营。

这支铁骑经过袁崇焕的整顿,已成明军精锐,连后金的劲旅也不敢与之较量,一旦叛变,全国震动。如果倒向后金,局势更不堪设想。

明廷一再派人招抚,祖大寿不予理睬。崇祯帝无计可施,只好求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他自己不好意思去见袁崇焕,只叫其他官员去。

这时,狱中的袁崇焕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手草蜡书,语极诚恳”。书到锦州,祖大寿下马捧书痛哭,一军皆哭,于是遵命回师,与关内明军协同作战,一举收复了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把后金军赶出了长城。事后崇祯帝不胜感慨,叹息说:“守辽之事,非袁蛮子不可!"

既然敌军已退,事情已成过去,袁崇焕的问题应该得到澄清。可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首先是崇祯帝心存顾志:他万万想不到,堂堂大明皇帝,竟指挥不动辽车,而监牢里的袁崇焕一纸手书,却让千军万马奉命唯谨。

“袁蛮子"一旦出狱,岂能驾驭得了!在文武百僚中,一些通敌的汉奸与贪官参与了陷害袁崇焕的活动,在审讯中他们的阴谋逐渐被揭露。如果袁崇焕出狱,重获皇帝信任,追究起来,他们一定罪责难逃。

因此,这些人纠集在一起,包围崇祯帝,以“擒虎容易纵虎难”的理由去影响崇祯帝,说服崇祯帝,迫使他杀了袁崇焕,以绝后患。

在这班人的包围之下,崇祯帝终于在1630年8月13日对一代民族英雄袁崇焕处以磔刑。袁崇焕在狱中知道支持他的许多正直之士与竭力诬陷他的奸佞长期争辩,不断揭露朝廷一些黑幕,使得皇帝左右为难,他自知不免。为了祖国,牺牲自己,他无怨无悔;临刑之际,乃口占一绝: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