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第17章:创建第二套“奇石形式”(下)5

石道聊文化 2024-09-30 13:01:22

第五节 创建“奇石意象形式”

至此,通过“意象”和奇石“意象”、“意境美”和奇石“意境美”等内容的介绍,在玩石人的印象中,我们再来创建“奇石意象形式”就有了可能性。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两个,它们分别是:为什么要创建“奇石意象形式”?以及,如何创建“奇石意象形式”?答疑如下:

一、为什么要创建“奇石意象形式”?

山水,在东方人的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住,想靠近山水而居;玩,想到山水环境中去流连;写诗,喜欢将山水纳入;绘画,山水更是不可或缺的题材。同样,对于玩石人、赏石人来说,创建“奇石意象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1.创建“奇石意象形式”,是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的家园的不足。

从流传下来的“石文化”资料来看,我国古人对山水形状的“奇石形式”的欣赏、研究得比较早。在中华古典文化的原创时期,特别是在文化张扬的秦、汉时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去把玩某一块石头了,而是用多块石头来叠山造景,从而扩大了石头的“把玩”范围。秦始皇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东汉大将军梁翼的“梁园”等,其中都点缀着大量的石头。南齐(公元五世纪后叶)时,文惠太子在建康营造“玄圃”时,其“楼、观、塔、宇,多聚异石,妙极山水”(《南齐·文惠太子列传》)。宋徽宗时,更是从全国各地广泛收集奇石,以创建山水大观——“艮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乱世。在那种动荡的社会中,百姓们流离失所,失去了家园。即使是那些住着庄园,拥有政治特权的门阀世家们,他们也在寻求从自然界的山水景观中摆脱战乱的苦难,比如灵璧磬石《相看两不厌》(见图17-10),并从中获得

图17-10 《相看两不厌》灵璧磬石 29*14*15厘米 吕耀文 藏

精神上的自由。于是,老庄学说成为他们追捧的学说。那个时候,不同的文人从老庄学说中得到了不同的启发:比如嵇康形成了养生论,比如阮籍形成了逍遥论,比如何晏、王弼形成了无为论,比如郭象形成了安命论,等等。于是,俯仰于山水之间,他们或求仙问道,或隐逸遁世,或游览抒怀……

于是,诗人们理想中的家园,比如在陶渊明心目中,便有了“桃花源”。在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鸡犬相闻,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

同样,比如在佛教里,那种美好家园就是一方和谐的“乐土”,在那里,没有邪恶,没有苦难,没有恶魔与妖孽;土地上自然生成七种宝物,黄金铺满大地,宝树婆娑,厅堂馆舍气派豪华,池塘的宝水清净明亮,池中盛开朵朵莲花,天空中飘起曼陀罗花雨,响着美妙悠扬的梵音......比如在《圣经》中,在那些犹太民族的心目中,理想中的家园——“伊甸园”是这样的:那里树木葱茏、果实累累、牛羊成群、生机勃勃......

由此可见,东方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佛教里的“乐土”,以及西方人心目中的“伊甸园”,等等,它们都是人类理想生活中的最美的家园。但是,那些家园也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石道》(1-4卷)2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