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和守江山的逻辑是一样的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12-10 20:29:11

文 / 子玉

在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笑到最后的人确实是概率事件,所以在打下江山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如何守住江山,同样,在市场红海中能够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概率事件,因而守住财富不让自己返贫才是最重要的事。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秦国一统天下这件事的看法是秦王手持秦剑以秋风扫落叶般的轻松姿态拿到了兼并六国的结果,实际上,当我们将秦国灭国大战的每一个步骤摊开来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秦国在用兵关东的过程中也曾频频遭遇危机:旧韩国叛乱;昌平君叛秦;李信率领的二十万秦军全军覆没...

如果一个危机处理不当秦国兼并关东的周期可能都要延长。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就是因为他在灭国大战中所犯的错误很少,且及时而完美地处理了每一次危机。

再退一步讲,始皇兼并六国实际上只是秦国一统天下战略目标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大秦一统的结果实际上是孝公、惠文王、武烈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接力所拿到的,如果将这个漫长的周期内秦国所遇到的危机进行汇总的话,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秦国一统天下实际上也是一个概率事件。

既然得来不易,那么始皇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稳地接住这个结果,然后聚焦所有能量守住大秦帝国这块蛋糕。等到将这块蛋糕消化之后再进行有序地开拓,继续做大帝国的版图。

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消化关东这块蛋糕的难度其实比武力兼并的难度更大。

结果我们都知道,始皇根本就没让秦剑歇着,继续对南北持续用兵,结果是,大秦在二世胡亥手里烽火狼烟,根本就没有灭火的能力,子婴是眼睁睁看着沛公刘邦杀进了函谷关。

我们且不论始皇开拓岭南战略的正确与否,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始皇当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守住得之不易的帝国江山,因为,这是秦国历代先君通过艰苦的接力赛才拿到的结果。

结果是,秦国构建帝国的大厦用了漫长的周期,但失去江山却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

其兴不勃,但灭亡却在转瞬之间。

大秦帝国灭亡带给后世最大的思考就是:守江山的难度比打江山更大,打下江山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守住手中的蛋糕。

和始皇犯同样错误的还有隋朝的杨广,杨广在接手帝国的江山之后没有像文帝一样对开拓一事保持克制,将主要精力用于消化江南和关东,而是持续向四方开拓,结果是重蹈了大秦二世而亡的覆辙。

后世的忽必烈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在建立元朝之后屡屡发动远征,结果不仅败多胜少,而且还让本就紧张的财政变得更加困难。

不过呢,相比秦始皇和隋炀帝,忽必烈远征则更多是为了以持续开拓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也是为了通过战争攫取财富来解决财政问题。

结果事与愿违,既没赚战争的钱,还搭进去了不少。

忽必烈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在开拓受阻之后马上就放下内心的执念转而将精力用在内政上,消化大元帝国这块蛋糕,因而才稳住了局面。但是,后遗症也同样存在,元朝后期的财政一直就没有健康过,这也是导致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和秦朝、隋朝的区别只是,将周期稍微延长了些许而已。

相比秦始皇,刘邦的做法就比较稳妥了。本质来说,刘邦得江山也是个概率事件,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用韩信谋士蒯通和刘邦的对话:“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蒯通的话形象还原了秦末激烈的竞争格局,虽然说刘邦得天下属于能力和实力制胜,但其能建立汉帝国仍然属于概率事件。

刘邦在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中突围并不容易 图源/剧照

如果说得天下是刘邦的幸运,那么能够及时认识到守天下的重要性也是其幸运之处。建立汉帝国之后,刘邦迟迟不肯下马,是陆贾及时给刘邦讲清楚了打天下和守天下逻辑的不同:“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陆贾劝刘邦不要用打天下的逻辑治理天下,实际上也是劝刘邦不要重蹈秦始皇的覆辙:江山来之不易,守住、守好才是王道。

因此,在汉初的政治环境中,讨论秦之所以失天下就成为了主要课题,而刘邦也是真听进去了众人的建议,放下了开拓的野心将主要精力用在对既有蛋糕的消化上,为此,刘邦甚至是委曲求全和匈奴讲和,同时要求南越的赵佗只需要在形式上称臣于大汉就行。

在经济层面,刘邦更是实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休养生息。

当年,秦国兼并关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周期,西汉守江山也用了一个漫长的周期,经历了从高帝、惠帝、吕后到文景二帝的漫长时间,最终是形成了汉帝国统治中原大地的历史惯性。

完成了这一步,汉帝国才敢谈开拓,因此才有了武帝出击匈奴、用兵河西、经营西域、开拓西南夷等动作。

这些都是建立在大汉稳固地统治中原的前提下的,如果刘邦在称帝之后就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则不仅没有足够的实力,很可能还会重蹈秦朝的覆辙。用蒯通的话来说就是,天下想做刘邦的人多了去了。

刘邦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其有秦始皇这个反面案例可以参考,因此才打对了建立汉帝国之后的每一张牌。

此后,只要能将历史这面镜子用好的人其实都拿到了不错的结果,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不过呢,历史这面镜子也同样能对我们普通人发挥作用,将守江山的逻辑用在守财这件事上同样适用。

首先,和打江山一样,个体在漫长的人生周期中拿到在短时间内积累一定财富的结果也是很难的,因为这同时存在两个问题:有没有碰到机会;碰到机会了能不能抓住并拿到结果。

就像秦国末年一样,机会对于大家是公平的,因而才有了群雄逐鹿的场景,但结果却是,只有刘邦拿到了结果,他是一个幸运儿。

但是呢,这只是挑战的开始,能不能守住打下的江山才是王道,这是对一个人能力、认知、耐心等素质的全面挑战。

守江山属于持久战 图源/剧照

看看我们的身边,能在短时间内积累财富的大有人在,但许多人在得到财富的第一时间想的却是,如何将雪球滚得更大,于是就频频出牌:投资、开店...结果呢,钱还没捂热就又两手空空,有人甚至还欠了一屁股债。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中了彩票的人。

本质来说,许多人只是财富在转移过程中的一个短暂载体而已。

比起挣钱,返贫更可怕。

但有些人就比较稳重,在得到财富之后首先想的是,无为,先让财富在口袋里呆着,然后再想如何守财的问题,他们深知,比起继续挣钱,守住口袋里面有的才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明明有钱了但日子过得还是之前那样俭朴,对于投资、开店等事也能保持最大克制,等到守住了手中的钱之后才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适当的投资,以时间为杠杆让财富缓慢而稳定的增长。

这样的人才是人生的王者。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生不需要机会多次的垂青,只需要富一次就可以了。因为,想要机会不断砸向自己,这不科学,属于臆想。

巴菲特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这一辈子只要富一次就够了。”

我们不需要频繁地追求财富的增长,而是通过抓住机会通过一次成功的投资或生意,实现财富的积累,之后便应专注于已有财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深以为然。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道理实际上是共通的,打江山和守江山的逻辑完全可以用在财富的经营上,因而,我们一定要升级自己读书的目的:

获取动态的智慧比静态的知识更为重要。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