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气数其实就已经将尽了,所以渡江战役过后解放军才能长驱直入,一路攻克多个南方的重要城市,在拿下南京和杭州后,上海成为国民党最后一处盘踞的大城市。
【解放前的上海】
上海在彼时的中国非常特殊,是唯一一座能被称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所以我军对于如何解放上海有专门的考虑。
解放上海在上海战役打响之前,陈毅其实就已经在研究解放上海的方案,当时陈毅下功夫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上海在战后的治理问题,二是上海如何解放的军事问题。
【陈毅】
上海当时已经被我军围困多时,失守是时间早晚问题,但国民党如果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死守,这样一座大城市势必会被打成一片废墟,而这是我党不想看到的。
且国民党在这里经营多年,整个上海片区里修建的防御工事就有上万座,市区和市郊的碉堡加起来多达7000多个,而且驻防的国军高达20多万。
如果真要硬啃上海,解放军会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硬碰硬绝对不是我军的上策。
【上海城防】
更重要的是上海并没有安排平民疏散和撤离行动,当时上海市区里还有上百万无辜市民,双方军队的伤亡说得过去,但如果殃及老百姓,就违背了我党的本意。
这样一座超级大都市的形成非常不容易,一旦打烂了,重建起来很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对我国战后的建设形势十分不利。
当时关于解放上海的军事行动这一块是粟裕将军在负责。
【粟裕】
他认为上海最好的军事对策是围困而不是强攻,因为那时候上海和其他国军占领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切断。
长时间围困守军自己就会撑不住,主动放下武器投降。
当然围困这个办法也有缺点,就是战斗的持续时间可能被无限拉长,都说夜长梦多,这在军事上也是一大忌讳。
如果非要打也能打,粟裕认为上海守敌的突破口就在苏州河以南,如果我军集中兵力攻打这个地方是有可能在上海城防上撕开一条口子的。
【粟裕】
但这个方法也有弊端,打苏州河军事风险最小,但上海市区将毁于一旦,这里将成为国共两军的主战场,这肯定也是不行的。
解放上海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尽量诱敌前出,在上海市郊歼灭敌人,减少对城市的损害,粟裕只能指挥部队强攻吴淞口,以钳形攻势和国民党守军在城郊决战。
敌人的抵抗意志并未像粟裕估计的那样坚决,仅仅一天过去,国共两军就已经在苏州河两岸对峙,国军主力已经被我军歼灭。
意外消息当时据守上海市区的国军残部知道大势已去,聪明的就直接向我军缴械投降,保住性命之余也避免给城市造成更大的损害。
【上海解放】
但也有打算顽抗到底的,比如在杨树浦电厂和自来水厂一带驻守的国民党青年军230师。
当时这个师还有8000多人的有生力量,面对我军的劝降坚决不从,一定要对峙到底。
我军也拿这群顽固的敌人没办法,因为电厂和自来水厂这些基础设施对上海城市的运转十分重要,我军不能硬来,国共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上海国军】
陈毅得知此事后很是焦急,因为上海解放后他的担子很重,现在已经是黎明前的黑暗,只有杨树浦这里受挫了,必须要尽快解决蛮烦。
陈毅亲自跑到和230师对峙的27军军部调查情况,军长聂凤智告诉他对面的敌人是国民党青年军230师,师长已经逃去香港了,现在负责指挥的敌方长官是副师长许照。
陈毅听完后一脸错愕,又问了一遍聂凤智:你再说一遍他叫什么?
【陈毅】
聂凤智不知道陈毅是什么意思,便又回答了一遍,没想到陈毅听清楚后居然露出了笑容,还让聂凤智赶紧去找蒋子英。
陈毅之所以会突然轻松下来,是因为这个许照他认识,是国民党陆军大学的前教授蒋子英的学生,而蒋子英当时就居住在上海。
聂凤智了解清楚情况后也大为振奋,连忙差人找到了蒋子英并向他说明了我军的来意。
蒋子英一听,立即表示自己可以帮忙,他也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丢掉性命,便在我军护送下去到了杨树浦劝降许照。
别的话许照可能不会听,但蒋子英是他的老师,很快许照就下令部队放下武器,和平向我军投降,双方都避免了损失,电厂和水厂也都保住了。
陈毅后来回忆起此事也觉得十分幸运,试想如果230师的师长没有逃跑,指挥权也落不到许照手上,我军要解决此事将会十分麻烦。
【上海解放】
而且如果不是陈毅来负责解放上海的任务,别人不可能知道许照和蒋子英的关系,也无法请蒋子英出山解决此事。
一个个巧合最终才促成了最终结果的达成,这恐怕就是世人所说的国运,上海解放的过程是艰难的,我军也有不少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才保住了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资料来源:
【1】孙道同. 试析上海战役的指导方针及其主要特点.《CNKI》,1999
【2】张文清. "瓷器店里打老鼠"──敌我双方智慧与实力较量的上海战役.《CNKI》,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