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唐玄奘写西天七绝4首:和尚竟藏诗词之才!妙文惊艳

火云上有诗词 2024-10-30 03:07:23

题西天舍眼塔(在西天) 初唐 · 玄奘

帝释倾心崇二塔,为怜舍眼满千生。

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

首句“帝释倾心崇二塔”,帝释即帝释天,为佛教中的护法神之一,常被视为天界的统治者。这里“倾心崇二塔”可能指的是帝释天对两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塔(其中一座即为舍眼塔)的崇敬之情。这种崇敬不仅源于塔本身的庄严与神圣,更在于塔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佛教教义。

次句“为怜舍眼满千生”,“舍眼”典故通常与佛教中的大菩萨或高僧为了众生利益而做出的巨大牺牲有关。这里“满千生”可能是夸张的说法,用以强调这种牺牲与奉献的深远影响和持久价值。这句诗表达了对于舍眼行为的深切同情与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无尽功德与福报。

第三句“不因行苦过人表”,“行苦”指的是修行过程中的艰难困苦,“过人表”则意味着超越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这句诗强调了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修行,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它提醒人们,真正的修行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末句“岂得光流法界明”,“光流法界明”形象地描绘了修行成功后的美好景象:光明普照整个法界(即佛教所说的宇宙万物),带来无尽的智慧与慈悲。这句诗强调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超越和利益众生,从而成就无上的佛果。

题尼莲河七言 初唐 · 玄奘

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柔。

自此更谁登彼岸,西看佛树几千秋。

首句:“尼莲河水正东流”,描绘了尼莲河水流向东方的自然景象,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描述,也寓含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次句:“曾浴金人体得柔”,这里的“金人”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体得柔”则表达了释迦牟尼在尼莲河沐浴后身心得到净化和柔软的状态。这句诗不仅赞美了尼莲河的圣洁与神奇,也隐含了玄奘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第三句:“自此更谁登彼岸”,这里的“彼岸”指的是佛教中的极乐世界或解脱之境。“自此更谁”则表达了玄奘对释迦牟尼之后,谁能再登彼岸的疑问和感慨。这句诗反映了玄奘对佛教修行的高远追求和对自身修行的严格要求。

末句:“西看佛树几千秋”,“佛树”指的是菩提树(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几千秋”则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岁月的变迁。这句诗既是对释迦牟尼悟道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佛教教义永恒不变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玄奘对佛教未来的期许和信心。

全诗通过描绘尼莲河的自然景象和佛教的历史传说,营造出一种深远而神秘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玄奘法师的修行精神。

题半偈舍身山(在西天) 初唐 · 玄奘

忽闻八字超诗境,不借丹躯舍此山。

偈句篇留方石上,乐音时奏半空间。

首句:“忽闻八字超诗境”,这里的“八字”可能指的是某个具有深刻佛教教义的简短语句或偈语。“超诗境”则表达了这八字所蕴含的深意已经超越了普通诗歌所能表达的境界。这句诗暗示了诗人(或传说中的玄奘)在某种神秘的启示或感悟下,领悟到了超越凡尘的智慧。

次句:“不借丹躯舍此山”,“丹躯”指的是宝贵的身体,“舍此山”则可能意味着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或信仰,甘愿放弃生命或离开某个地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或玄奘)为了追求更高的佛教修行境界,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甚至生命)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句:“偈句篇留方石上”,“偈句”是佛教中常用的简短诗句或箴言,用以表达佛教教义或修行心得。“方石上”则暗示了这些偈句被刻写在某个地方的石头上,以供后人学习和领悟。这句诗可能暗示了诗人(或玄奘)在修行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刻写在石头上,以传承佛教智慧。

末句:“乐音时奏半空间”,“乐音”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梵音或天籁之音,用以表达佛教修行中的愉悦和宁静。“半空间”则可能指的是某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神秘空间或境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或玄奘)在修行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佛教世界的神秘力量和愉悦之音,仿佛置身于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之中。

题中岳山七言(在京南) 初唐 · 玄奘

孤峰绝顶万馀嶒,策杖攀萝渐渐登。

行到目边天上寺,白云相伴两三僧。

首句:“孤峰绝顶万馀嶒”,诗人以“孤峰绝顶”开篇,勾勒出一座高耸入云、险峻无比的山峰形象。用“万馀嶒”三个字,既强调了山峰的高度,也暗示了其陡峭难攀的特点。此句展现了中岳山的雄伟与壮丽,同时也为下文的攀登过程做了铺垫。

次句:“策杖攀萝渐渐登”,诗人手持拐杖,攀附着藤蔓,一步步向上攀登。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登山的过程,既体现了登山的艰难,也蕴含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通过“渐渐登”三字,诗人传达出了一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三句:“行到目边天上寺”,当诗人终于到达山顶时,眼前出现了一座仿佛位于天边的寺庙。这句诗将视角转向了山顶的寺庙,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意境。同时,“天上寺”也暗示了佛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思想。

末句:“白云相伴两三僧”,与寺庙相伴的只有两三位僧人,他们与白云为伍,悠然自得。这句诗不仅描绘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通过“白云相伴”四字,诗人传达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心境。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