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霆被枪决前夕与张学良合照,站姿各异生嫌隙,张学良表情微妙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1-13 22:30:51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28年,一张记录着杨宇霆在即将被枪决前与张学良同框的照片,不仅凝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风云突变,更深刻映射出人性中复杂而微妙的面向。

在这张照片中,两人的站姿都不一样,张学良站的非常自然放松,目光坚定而冷静,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而杨宇霆则站在一侧,表情严肃站得笔直,双眼透露出一丝隐忍的不满,这种站姿上的差异,无疑暗示了两人之间已经存在的矛盾。

在这张合影里头,张学良不光是站姿轻松,他脸上的表情也挺有意思,当他往杨宇霆那边看的时候,眼神儿居然躲开了,没跟对方对上,这种小细节,就像是暴风雨来之前的预兆,感觉有啥大事儿要发生。

张学良,这个人咱们都太熟了,他是张作霖特别看重的儿子,在保定军校学的军事,身边还跟着一票也是从保定军校出来的好哥们。

在父亲张作霖遇害后,张学良就挑起了东北的大梁,但他肩上的担子可不轻,一方面,他得想办法坐稳这个位子;另一方面,他还得对付那些想找他麻烦、抢他地盘的势力。

杨宇霆和常荫槐都是跟着张作霖多年的老将了,张作霖一走,这俩人就没太把年轻的张学良统帅放在眼里,还特别反对奉天易帜这件事。

照片上,他们表面看似和睦融洽,实则内心各有算计,作为民国时期的重量级人物,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说起来,杨宇霆可是正经军校出身,奉天陆军学校毕业后,他还到日本去深造了一番,在日本那会儿,他不仅军事上有所成就,还跟日本军政界的大佬们混得都很熟,对日本那套文化习俗简直是门儿清。

这些丰富的经历,给杨宇霆日后的政治和军事道路铺了不少好路,一回到东北,他很快就成了大家眼里的新星。

因为特别懂日本文化,又会跟日本人打交道,杨宇霆好几次都巧妙地把日本想插手东北的事情给化解了。

他不光在军队里严明纪律,还开垦了不少荒地,让粮食产量和经济都往上涨,他还修了战备公路,建起了兵工厂,让奉军不用再从外面买武器弹药了,都能自己造。

有了杨宇霆这个得力干将的帮忙,东北军的实力那是嗖嗖地往上涨,这样一来,张作霖在东北的地位就更稳了,他的名声和影响力也是一天比一天大,就像是座大山似的,稳稳当当地立在那儿,谁也动摇不了。

杨宇霆因为在日本留过学,本事又大,所以在张作霖那会儿特别受重用,军政大权都攥在手里,有时候连张作霖的印章都敢私自用来发命令。

可等到张学良当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他就没给杨宇霆安排什么具体的官职,还跟别人说,他对杨宇霆心里头有根弦绷着呢,对杨宇霆始终有戒备心。

“尽管在制定东北军政重大决策时,他会征询杨宇霆的意见,并在重要会议上邀请其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毫无保留地信任杨宇霆,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杨宇霆这家伙,却不知好歹,见着张学良时,总爱用那种不正经的语气叫他“六爷”或者“司令官儿”,做起事来更是把自己当老大,就像太上皇一样目中无人。

听说张学良还好心建议过杨宇霆,想让他去黑龙江或者吉林当军务督办,结果杨宇霆还不乐意,给拒绝了。

之后的杨宇霆就整天待在他那杨公馆里,跟各种当官的、搞政治的混在一块儿,好像他才是整个东北的老大。

没多久,他那小河沿的宅子前就挤满了想巴结他的人,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的,杨公馆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成了东北的政治中心。

虽然杨宇霆没有正式的“官职”,但每次重要会议都少不了他,他找张学良谈事情时,总是带着点强硬和威胁的味道,张学良下达的命令要是让他不满意,他还敢不照着做。

张学良因为抽烟抽得厉害,后来又染上了毒瘾,身体大不如前,开会坐不了多久就得走人,张学良一不在,会议就归杨宇霆说了算。

当张学良打完针返回后,若询问会议情况或提出自己的主张,杨宇霆有时竟会回答:“你不清楚情况,就别插手了。”

这话换谁听了心里都不好受,更别提是高高在上的张学良了,何柱国心里明白得很,他说:“张学良刚接手父亲的家业时,威望还没立起来,最怕的就是有人不拿他当回事。”

慢慢地,张学良把东北军捏在了手里,杨宇霆的野心也跟着膨胀了,他开始明目张胆地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到军政大权的位置上,心里头竟想把张学良取而代之。

这股野心和挑衅,在杨宇霆给他老爹办寿宴的时候表现得最明显,张学良亲自来祝贺,可杨宇霆一点面子都不给。

他光顾着显摆自己的威风,把张学良两口子晾在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跟普通宾客坐在了一起吗,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往张学良的火上浇油,让他心里的不满更厉害了。

还有一件让张学良特别丢面子的事儿,就是“兰谱风波”,那天晚上,于凤至跟刘鸣九嘀咕:“这事儿真是被逼的没法儿了!你们军团长跟他们不对付,但又下不了决心,老想着怎么和好。

他从战场上回来后,我们俩晚上老去杨督办家串门,这意思还不够明显吗?不就是想套近乎嘛!后来,他又想让我和他那三姨太结拜,还亲自写了兰谱,准备了厚礼让人送去。

三姨太倒是挺乐意,可跟杨督办一商量,说辈分不对,这事儿就黄了,最后,他们只收了点儿小礼物,兰谱和大礼都给退回来了。你看看,杨公馆的门坎儿多高啊!到这一步,已经没招儿了,就剩撕破脸这一出了。”

说起来,杨宇霆确实比张学良年长一些,叫他一声长辈也说得过去,可张学良不怎么拿他当长辈看,一般都叫他“凌阁”。

不管咋说,张学良的正房太太愿意跟杨宇霆的三姨太结拜,那已经是给足面子了,可杨宇霆不买账,这让张学良特别没面子。

杨宇霆最后落得那个下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太霸道、太目中无人了,老让张学良下不来台,张作霖还活着的时候,张学良可能还能忍一忍,但张作霖一走,杨宇霆没了靠山,还这么对张学良,那当然得倒霉。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张学良把杀人当儿戏,杨宇霆和常荫槐被处理后,张学良也挺后悔的,听台湾那本《张老帅与张少帅》里说,张学良的顾问端纳回忆,张学良开车路过杨宇霆家的时候,一直念叨:“可怜的杨啊!”话里话外都是惋惜和遗憾。

张学良心里头觉得,让东北换个旗子,跟南京政府联手,这是让国家合一块儿的重要一步,他想着,跟中央政府搭上线,就能借着他们的力,让东北变得更好、更现代。

可杨宇霆就不这么想了,他觉得这就是向蒋介石低头,把东北自己说了算的权力给丢了,这对他们奉系来说,可是伤筋动骨的大事。

张学良铁了心要这么干,奉系最后也听了蒋介石的,成了国民政府的一份子,这事儿可把杨宇霆气坏了,在张学良正式上任的那天,他气得直接走人,这一走,他们俩之间的矛盾就更深了。

1929年1月10号那天,杨宇霆带着他的心腹常荫槐去找张学良,俩人跟张学良说,想让他搞一个专门管东北铁路的机构,还点名要常荫槐当这个机构的头儿。

张学良一听,心中虽很生气,但是也没立马答应,可没想到的是,这俩人见张学良不点头,非但没罢休,反而更来劲了,硬逼着他签字,非要他答应不可。

面对这种逼宫行为,张学良心中愤怒万分,他假装吃过晚饭后再谈,然后借机筹划反击行动。

晚上七点,当杨宇霆和常荫槐再次来到张学良面前时,他们被张学良事先安排好的人当场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老虎厅事件”,也成为了张学良与杨宇霆之间矛盾冲突的最终爆发点。

从张学良和杨宇霆这段往事里,我们能看出权力斗争有多狠,多不留情面,在奉系军阀里,这政治环境可是相当复杂,两边儿都寸步不让,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因为任何一方的妥协都意味着权力的失去和政治生命的终结,最终,张学良先下手为强,处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成为了东北的实际掌权者。

这次的成功对他来说,其实是个得不偿失的胜利,因为他为了这次胜利,失去了一个非常忠诚的伙伴和得力助手,这不仅让他深感痛心,更为他之后的政治道路埋下了重重隐患。这个损失,可能在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中,会以一种他始料未及的方式,给他带来困扰和挑战。

张学良和杨宇霆的性格差异也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张学良虽然年轻气盛,但性格较为沉稳和冷静;而杨宇霆则野心勃勃、目中无人。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他们的命运也与时代的大潮紧密相连,在东北易帜这一历史关头,两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结局。

参考信源:

中国新闻网——张学良不做丰臣秀赖 杨宇霆托大遭恶果2010-07-07

北京晚报——史海钩沉:杨宇霆自恃功高目中无人 遭张学良诱杀2008-01-08

1 阅读: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