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2024年小麦偏重发生的“四大”病害风险?

小芸在记录 2024-02-06 22:11:06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了《2024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预报分析,预计2024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5.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茎基腐病在黄淮麦区偏重发生,纹枯病在华北麦区偏重发生,条锈病在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局部偏重发生。针对这四类偏重发生的病害,种业商务网现整理出其防治措施,减少损失,以供参考:

赤霉病总体偏重流行,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浙江北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南部、河南南部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江苏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南部、河北南部、陕西关中、四川西北部和东部中等至偏重流行;预计流行风险面积1.5亿亩,需预防控制面积2.5亿亩次。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时,赤霉病就有可能发生。赤霉病的危害:在发生严重的小麦赤霉病时其减产率可以达到50%~60%,赤霉病侵染会造成小麦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直接影响小麦丰产丰收。

小麦赤霉病症状:①穗枯:在小穗和颖片上会有水状浅褐色的斑点,后期斑点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表现枯黄;②穗腐:只要发生在抽穗后期,可引起苗枯、茎腐、基腐,使病穗枯黄、子粒干瘪、霉烂;③红麦头: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变。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扬花初期和扬花后一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间窗口。化学药剂的选用要注意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及耐水性,避免在雨水的冲刷下药剂随水流走。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或50g的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40ml的25%丙环唑乳油或55ml的25%咪鲜胺乳油,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建议江苏、安徽等省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轮换使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等药剂。同时,注意把握好喷药时间,如遇阴雨天气,需在用药后5-7天,补防一次。并掌握好药剂用量。

茎基腐病总体偏重发生,主要发生在山东中西部、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山西西南部、陕西关中等黄淮麦区;预计发生面积6000万亩。

小麦茎基腐病是真菌性病害。小麦茎基腐病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和病残体中越夏、越冬,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可存活2年以上。在幼芽、幼苗、成株根系、茎叶和穗部均可受害,以根茎部受害最重,是近几年新发生病害之一。

症状:播种后种子受害,幼芽鞘受害成褐色斑痕,严重时腐烂死亡。苗期受害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成株期受害植株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或虽直立不倒,但提前枯死形成白穗,人工拔时茎基部易折断,拔起病株可见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粘附土粒。叶片上病斑初为梭形小斑,后扩大成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边缘不规则,中央浅褐色至枯黄色,周围深绿色,有时有褪绿晕圈。穗部发病在颖壳基部形成水浸状斑,后变褐色,表面敷生黑色霉层,穗轴和小穗轴也常变褐腐烂,小穗不实或种子不饱满;或穗颈变褐腐烂,使全穗枯死或掉穗。麦芒发病后,产生局部褐色病斑,病斑部位以上的一段芒干枯。

药剂防治。如果冬前气温较高,已发生病害的麦田应采用冬前、翌年小麦返青—起身期喷药防治2次。每亩用量为20%氰烯·已唑醇悬浮剂110—130g、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40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g、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同时通过田间防治效果调查可知,上述药剂加入锌肥、磷酸二氢钾、芸薹素内酯等混用能够提高防治效果,增加产量,并兼治其它病害。

条锈病总体中等流行,湖北江汉流域、四川盆地、陕西南部、河南南部、甘肃南部等局部偏重流行,河南中部、安徽中西部、山东西南部、云南中西部、贵州西部、陕西关中、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和新疆伊犁河谷等麦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000万亩。

危害: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

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防治方法:对发病中心区域立即进行人工施药压制,3-5天喷施1次,连续喷药2-3次,并对周边区域进行无人机统防统治;对零星发病田块进行挑治,坚决防止该病的扩散蔓延。药剂可亩用25%戊唑醇水乳剂25~35毫升兑水25千克、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喷雾,还可选用氟环唑、己唑醇、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药剂。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江苏中北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和北部偏重发生,黄淮、华北和西北的其他大部麦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

白粉病危害: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常发、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会造成小麦减产。

白粉病症状:发病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初期在小麦叶片上生有黄色小点,随着病菌发展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上面生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以后霉层变为灰白色或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小麦病株下部叶片的病斑较上部叶片多,叶片正面病斑多于反面多,病斑周围组织褪绿,病叶发黄早枯。严重时会侵害茎秆和麦穗,导致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识别要点是发病部位产生白色粉斑,后期霉斑内产生小黑点。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时期:一般在春季发病初期用药,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株率达5%-10%,抽穗扬花期上部3张功能叶病叶率达5%或病株率达15%时,要及时用药。

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适用药剂: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戊唑醇、丙环唑、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嘧菌酯、肟菌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三唑酮使用年限较长,已经产生较强的抗药性,不宜单独使用。同为三唑类的烯唑醇、氟环唑、戊唑醇、丙环唑等也存在一定的抗药性,白粉病发生轻时能用于防治,可采取与赤霉病兼治的策略施药。若白粉病发病较为严重,建议选用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复配的醚菌·氟环唑、肟菌·戊唑醇、戊唑·醚菌酯等高效药进行防治,防病效果好,持效期较长,成本略高,能兼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

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河南大部、山东大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北部、河北南部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其他麦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2亿亩。

危害: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纹枯病的发生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左右,甚至形成白穗。

症状:小麦纹枯病主要危害基部叶鞘和茎秆,麦种发芽后芽鞘受病菌侵染变褐,最后腐烂枯死。麦苗3~4叶期,近地面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发展侵染茎秆,导致基部茎节腐烂,幼苗不抽生新叶,猝倒死亡。

防治措施:小麦纹枯病通常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冬前和拔节期,冬前的发病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危害程度。应掌握在发病初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和返青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药剂防治,适用蜡芽菌、申嗪霉素等,配合喷施复硝酚钠、磷酸二氢钾等促进麦苗生长,效果更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