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另一面:假净身出宫,真花钱公子

江湖评论嘉 2024-08-03 01:36:39
导语

三岁登基六岁慌,少年依旧作空皇。

玩童作伴藏飞鸟,妃后相陪守暗霜。

独意思谋清室梦,贪心寄望日人慷。

颠来覆去池中月,一介平民返故乡。

——《孤人梦》

末代皇帝溥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三次“称帝”,人生起起伏伏,充满传奇色彩。很多人在评价溥仪时,尝尝给予其同情,不是可叹,就是可悲。他是傀儡?他是罪人?还是花花公子?

《末代皇帝》剧照

一、净身出宫?

溥仪没想到一切来得这么快。

1924年,军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逼宫紫禁城,迫使溥仪离宫。

11月5日上午9点左右,鹿钟麟、李石曾等率兵突至神武门,将守卫故宫的清室警察缴械,然后直入隆宗门,在大清的旧军机处下达了驱逐令。

据记载,当时溥仪正在储秀宫与妃子婉容吃水果聊天,冯玉祥逼宫的消息传到,溥仪知道要玩完了。面对敌众我寡,溥仪只能乖乖听候差遣。溥仪在离开皇宫时,除了妃子、管家等家眷外,皇宫中的财宝是不能带走的。

鹿钟麟(中)由清室代表引导查看永寿宫

皇室财产分为公产和私产。公产归民国政府所有,那皇宫的私产是怎么处理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说被冯玉祥私吞了,也有人说是被溥仪偷运走了。

冯玉祥敢私吞吗?冯玉祥入驻北京后就召开内阁会议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的第四条:“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如果冯玉祥私吞那就是打自己的脸,况且这样做也会影响他的名声。

所以对于溥仪出宫后皇族私产的去向,多数人认为还是在溥仪自己手里。据溥仪自己的回忆:“我从宫里弄出来的一大批财物,一部分换了钱,存在外国银行里生息,“一部分变为房产,按月收租金。”

其实早在1922年溥仪大婚后,皇宫中财宝就开始陆续被转移,而帮助溥仪“作案”的就是他弟弟溥杰。

溥仪(左)与溥杰

二、暗箱操作

与历代帝王所受的教育有所不同。溥仪的四位老师中有一个西洋人——庄士敦。

庄士敦是苏格兰人,他让溥仪接触到了西洋文化,包括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习俗。面对这些与平时相异的新奇事物,溥仪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当时年仅13岁的溥仪,还剪了大辫子,穿西服戴礼帽,骑自行车。由此可见,西洋老师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很大,这使溥仪渐渐“洋化”。

庄士敦

溥仪大婚之后,有婉容陪伴,经常出游,不受约束的溥仪产生了去英国的念头。但是当时皇室实际上仍然处在各大军阀的监督和控制下。要想出走,那就只能私逃了。但是私逃必须要有金钱支持,不然只能自己游泳到英国。皇室财产被严加看管,溥仪无法私自挪用。那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小金库。

为此,溥仪拉了一个忠实同盟,溥杰。溥杰是溥仪的亲弟弟,除了他们有着兄弟情谊,溥杰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进出宫门很自由,可以在外活动。于是这两兄弟为了筹备经费,就想了一个招——溥杰每天下学,就去宫里见溥仪,溥仪每次接见,就赏赐他一大包古玩字画之类。而且还必定是宫里最高级,最值钱的那种,即所谓精品中的精品。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的《曹娥碑》、《二谢帖》;钟繇、欧阳询、宋高宗、米芾等的真迹;司马光《资治通鉴》原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皆属琳琅秘籍,缥细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他们)择其精华,大都移运宫外。”

溥仪两兄弟偷偷“作案”大半年之久,光手卷字画就一千多卷,挂轴、册页二百多种,宋版书二百多种。

溥仪出宫之后,溥杰充分表现了对兄长的爱戴之情,将大部分财宝交到溥仪手中。那溥仪用这些财宝都干过啥呢?

溥仪打网球

三、花钱公子

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说:“我在拉拢、收买军人方面,花了多少钱,送了多少珠宝玉器,都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其中比较大的数目,是白俄谢米诺夫拿去的。”

谢米诺夫,一个游荡在满洲的白俄落魄将军。

他深知溥仪帝心未死,于是告诉溥仪他能帮他复国。溥仪信以为真,曾一次性给了他五万巨款,之后还专为谢米诺夫设了一个账号,每次存一万,作为复国活动的经费。

除此之外,各种军阀、政客打着复国的旗号,向溥仪索要珍珠、字画、钻石、金表、朝珠等等,而且要的还都不是小数目。溥仪的大部分财产都被那些为他“恢复帝业”的骗子拿走了。

谢米诺夫

溥仪虽然被人忽悠了很多钱财,而且自己平时开销巨大,但是钱他照花不误。

同样是在回忆录里,溥仪曾说,伪满成立后,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曾帮他把大批古籍、书画珍品从天津运到东北,但它们在日本投降后,都不知去向。只是溥仪这话说的恐怕颇有水分,因为那之后,有些去向他也是非常清楚的。

首先,日本投降后,他是带着大宗财宝文物出逃的,据说有148箱。他从长春到通化大栗子沟,曾一路跑,一路丢弃了大量宋元珍贵书籍,及晋唐书画卷轴,甚至珠宝。

而等他到了苏联以后,他又做过这样两件事:一,为了将来命运,以“支援战后苏联经济建设”为名,捐献出了他的珠宝首饰。二,说是全部,实际上却偷偷把最好的部分留下来,密藏了。

1934年,溥仪又一次当上“皇帝”

结语

尽管清晚期财政状况危机重重,但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扣除公产外,皇室私产还是很可观的。而这些作为清王朝留给溥仪的唯一遗产,它们何去何从,具体数目和去处已经很难追究。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溥仪并不傻,他在被逼离宫前就已准备好了一切。溥仪不仅有钱,而且也舍得花钱,他花在吃喝玩乐上,花在复国的幻想中。

时代造就了末代皇帝的悲剧命运,也掩盖了溥仪的另一面。

参考文献:

《重评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事件》、《你所不知道的溥仪》、《我的前半生》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