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瑞士联邦特色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2024-06-26 16:18:41

作者:周振东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

作者简介

周振东 1936年1月生于北京顺义区南彩镇坞里村;1960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法文系,留校任教;1961年至1964年到瑞士日内瓦大学进修法语;在中国驻瑞士(1964-1967年)、法国(1973-1980年)、卢森堡(1983-1986年)、乍得(1988-1992年)大使馆工作,先后任二等秘书、参赞(代办)、大使等职;在外交部西欧司和非洲司工作时,历任副处长、参赞、大使等;1987-1988年,率领中央六部委讲师团到湖北省执教,任讲师团团长;退休后,曾应聘担任一些市、公司的顾问。

历史渊源

瑞士的土著居民是海尔维第凯尔特人。罗马人、日耳曼人先后侵入,中世纪时罗马帝国开始衰落,封建割据势力逐渐强大并取得统治权。

1291年8月1日

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等三个州在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中结成同盟,建立了瑞士联邦(Confederation of Switzerland)。

1812年

瑞士联邦宣告成为中立国。

1815年

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1848年

瑞士制定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此后在历次国际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都保持中立。战后有所改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022年

瑞士宣布将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计划,打破其政治中立传统。

作者周振东和同学在联合国大厦前

柯忆在联合国总部前(1984年摄)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语言、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许多国际组织、联合国国际总部及一些下属组织都在瑞士,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奥委会、国际原子能组织等。

国小多样

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仅有41283.2平方公里,接近中国甘肃省大小,国家却很有特色、多姿多彩。

气候多样

瑞士是一个地处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气候爽心宜人,它包含多种小气候:南部有亚热带气候特征,无酷暑严寒;其他地区一般夏季最高30摄氏度,阳光灿烂,天高气爽。

冬季最低零下10摄氏度,因海拔高低而异,纬度渐高,气温渐低。高山上,可达零下30摄氏度。我在日内瓦湖东部的蒙特勒,看到山下湖里游泳、山上滑雪的奇特景象。

景色多样

瑞士拥有雪山冰川、平湖高原、瀑布流水、森林草地,处处是景,素有“世界公园”之称。

语言多样

由于历史原因,瑞士形成多种语言共存的局面,主要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罗马语四种。在这些大语种系下,还有许多方言。

德、法、意语为官方语言,但法语是官方常用语言,来往外交文书及外交场合均讲法语。在商业和旅游范围,英语通行。

人口多样

瑞士以日耳曼人为主,其余为法兰西人和意大利人,人口877万,其中外籍人口约占26.5%。(2022年统计)

宗教不同

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和基督教。

独特的政治制度

瑞士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26个自治州组成。联邦政府管辖外交、国防、铁路、国家公路、邮电、海关、联邦税收和货币等重要方面。其他方面由各州管辖。各州为主权州,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瑞士实行公民公决和公民倡议形式的直接民主,即重大事件必须经过公民投票通过方能生效。

联邦议会拥有国家立法权,分为两院:国民院和联邦院。只有两院取得一致,法律或决议方能生效。

联邦委员会是最高行政机构,由7名成员组成,实行集体领导。主席由其成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委员,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化学”产生的结果,必须在语言、教派、地区和政治因素中达成微妙的平衡、做出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自1959年以来,根据议员们设计的 “神奇方程”,4个主要政党基本上分享联邦委员会的权利。瑞士政局多年来相当稳定。

90年代初,某些西方大国强加于非洲大陆的“民主之风”甚嚣尘上,我同瑞士驻乍得大使谈论民主、政治制度问题。

我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由各国人民自己选择,别人不应干涉。西方发达国家也不统一划一:有的国家是总统制,有的是半总统制,有的还保留国王。瑞士更有独特的政治制度,人民选择了“二、二、二、一”制(即神奇方程),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提高,说明这种制度适合瑞士国情。

瑞士大使同意我的观点,还表示:“我们国家的制度也不是太民主。”

首都和国旗

首都伯尔尼老城(法国图书资料)

首都伯尔尼——妥协的产物

我们中国人大都知道日内瓦,有的人甚至误认为日内瓦是瑞士的首都。确实,日内瓦的国际知名度极高,是瑞士讲法语人的文化中心,许多国际会议在那里召开;而经济实力最强、人口最多的苏黎世是瑞士第一大城市,也是瑞士讲德语人的经济中心。要选择日内瓦或苏黎世作为首都,都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于是挑选强大的伯尔尼为首都。

柯忆在伯尔尼(1984年摄)

一次我到瑞士驻华使馆做客,一位日内瓦州的外交官指着一位伯尔尼州的外交官开玩笑说:“他们的州过去比较强大,侵略我们,所以把首都定在伯尔尼啦!”

红十字会会旗

瑞士的国旗、国徽都是红底,中央有个大白十字。十字象征基督教的信仰;红色象征奋发精神和爱国热情。

瑞士国旗(左) 国际红十字会旗(右)

许多人发现,国际红十字会与瑞士国旗颜色相反,是白底红十字。原来,这里有个有趣的原由。1863年,瑞士的一个人道主义民间团体,原名“日内瓦伤兵救援委员会”,在日内瓦开成立大会,会上决定把瑞士国旗的颜色颠倒过来作为会旗,组织也因此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其后,许多国家成立类似的组织,也都叫“红十字会”,并以白底红十字为标志,发展成国际红十字会。

资源贫乏却富甲天下

瑞士弹丸之地,全境多为山地和高原,不宜种植,自然资源缺乏,但瑞士却位居世界首富,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

瑞士的富裕发人深省,经济强大而独特,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

地处欧洲的中心,极具战略意义,是各种文化、语言、先进技术的交汇点,是理想的贸易中心;

发展高精尖技术,产品如钟表、精密仪器及电机处世界领先地位,瑞士钟表、军刀扬名天下;

所有土地都被充分利用,在阿尔卑斯山,牛群散养,成为一景,

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大力开发水利电力;

景色迷人、语言多样,造就旅游天堂,旅游从业人员及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均占较大比重;

采取自由经济政策,并吸收大量外籍工人从事工资低的劳动,对外主张自由贸易,是自由经济的天堂,经济环境在欧洲诸国中被美国企业最为看好,美国企业50%以上的驻欧总部设在瑞士;

金融政策宽松,跨国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在瑞士设有它们的分支机构,使瑞士成为世界财经要地、金融中心之一;

在外投资建厂的同时,输出技术,如当时瑞士有600余家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并利用自己的技术特点为中国培训员工;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宣布中立,国内和谐,多年没有战事,这使瑞士能够集中精力谋求发展;

瑞士人杰地灵,孕育了许多世界著名人士和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如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创立红十字会的亨利·杜南(Henri DUNAND)、改变现代饮食习惯的亨利·乃斯特雷(Henry NESTLE)和尤利乌斯·玛吉(Julius MAGGI),后二位的雀巢咖啡和汤料风靡全球,著名的好莱坞演员及导演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留恋瑞士的美景和宁静,晚年选在瑞士定居。

社会安宁 不防小偷

日内瓦大学没有警卫,大家自由出入。主楼的后面是公园,市民散步可穿过主楼直达园内。上课时,同学们把大衣挂在走廊里,从未听说丢失东西。

我骑车到书店买书,顺手把自行车锁上。老板娘笑着问我说:“您是从巴黎来的吧?我们这儿自行车都不锁。”的确,在日内瓦没有偷自行车之类的小贼,总的来讲是很安全的,倒是抢劫银行、盗窃珠宝的大盗偶有耳闻。

文明礼貌 遵守规则

瑞士人文化素质高,绅士派头十足,环保意识强,在公共场合从不高谈阔论,在大街上看不到打架斗殴的现象。

当你在小巷里与一位陌生的瑞士人相遇时,他会放慢脚步,把帽子微微提起,冲着你轻轻点头,向你致意,并略微侧身,让你先行。双方并不讲话,但让你感受到他的气质。

60年代初,日内瓦已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汽车很多,但因大家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所以秩序井然。在瑞士有一个与国内相同的习惯——即汽车让自行车,所有车辆让行人。

当你骑自行车左转弯时,只要抬起左手示意,后面的车辆会放慢速度让你通过。开车、骑自行车者上主路,不管主路上有没有车辆行驶,遇到停车线(STOP),他们一定会“一慢二看三通过”。

先进的交通管制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贵使馆的一辆微型面包车,牌照XXX号,在某地碰倒了一个路标,但没有造成损失,特提醒你们注意。”当我们使馆收到瑞士联邦政治部(即外交部)这封照会时,一位负责迎送的同志想起来:大约一个多月前,他的车把一个路标碰倒了,他将其扶起,看看周围没有人,便开车走了,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由此可见,瑞士的交通管制系统早已是高效的。

出了车祸,几分钟内警察就会赶到,帮你处理事故。有一次,新年前夕,我和一位同志从外交部办事归来,他一面开车,一面和我谈论刚才交谈的情况,一不小心追尾了。双方下了车还没说上几句话,警察便骑着摩托车赶到。警察看到我们是外交车,把车牌号记下来后对我们说:“你们可以走了。”由他和前面的车主处理善后事宜。

一位同学未注意路标,在单行道内逆行骑车,被警察拦住,要罚10个瑞士法郎。我的同学边掏钱,边道歉,说他没注意。警察却说:“看来你确是无意违反了交通规则,这次不罚款,希望你以后注意。”警察既严肃执法,又很讲道理。这样做效果要胜于罚款,前提是公民的素质高。

不接受授勋

瑞士驻卢森堡大使对我说,重大场合你很容易认出瑞士人,他们不佩戴勋章,因为瑞士人不接受任何授勋。他解释说:“过去瑞士人吃不饱饭,到各国去给皇室当警卫,也有去当雇佣军的,所以在西欧列强的征战中,瑞士人被迫打瑞士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又为了得到荣誉而接受勋章。19世纪起,瑞士写进宪法——‘不接受任何授勋’。至今瑞士仍遵守这一条法规。”

他接着说,在约旦他遇到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他离任时谢绝约旦国王给他授勋,约旦政府就送给他一个纪念银盘,没想到,勋章值45瑞士法郎,而银盘值1200瑞士法郎!

-未完待续 -

【图文:周振东 柯忆

编辑:《外交官说事儿》小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