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最近,看到《人民日报》上的一段话,非常治愈人:
“如果你抑郁了,说明你活在过去;如果你焦虑了,说明你活在未来;如果你平静了,才说明你活在现在。”
一个人真正爱自己的时候,会少很多焦虑和纠结,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其实早些时候,刷到一个精神科医生也说过同样的话,虽然这句话有点绝对,不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毕竟很多抑郁症患者成天懊悔自己过去做下的种种事情,而焦虑症患者一天到晚担心害怕,这些害怕都指向一个关键点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上。
抑郁症始终活在过去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帖子,有个孩子和父亲吵架后,自己吼了父亲后回去睡觉。结果脑子一直在思考父亲生气的样子,以及这样做之后父亲会不会不爱自己,甚至会担心自己爸爸不爱自己然后生二胎等等,结果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起来不敢直视父亲,可是父亲依旧按照平常生活对待他。
有科学家对反刍思维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长期反刍思考的人情绪更低落。
所以反刍思维是人们在陷入抑郁情绪后的常见思维形式,而反过来喜欢进行反刍思维的人也有更高的风险罹患抑郁症。
抑郁症仿佛就像被过去牵绊住一般,始终不能正视前方。
焦虑症一直担心未来其实很多焦虑症患者担心的事情大多都不会发生。
记得心理学家过去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管这个实验叫做“烦恼箱”。
让很多人把自己担心的事情写下来放到箱子里,等过一个月后让他们把箱子打开,结果却是其中90%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后来心理学家让他们把那10%的烦恼再次丢到箱子中去寻找解决办法,奇迹是一个月后这10%的烦恼也基本都不会影响自己了。
有个禅宗小公案讲述,一个小和尚清扫寺院的故事,每天早上打扫寺院非常辛苦,尤其是秋天的时候,每次刚扫完可一旦起风落叶止不住落下来,结果都白扫了。
后来一个老和尚就和他说你用力摇树,把全部枯叶都摇下来就行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就按照去做,结果你猜怎么,第二天依旧一大堆落叶。
老和尚走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你今天不论怎么努力摇树,落叶是摇不完的。”
小和尚也终于明白,这个世上很多事情就是无法提前预知的,不管人们怎么担心,也没办法确定第二天是如何的,只有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的事情,才是一个正确人生态度。
对自己的苛责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事情更加糟糕。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有句话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活在当下才是解药《金刚经 》有句话叫过去之心不可留,未来之心不可得!我们一定要让意识停留在当下,引导意识回归自我。
无论焦虑症还是抑郁症都是恐惧惹的祸,不过痛苦并不完全一样,而且很多人是抑郁伴随焦虑的,事实上焦虑和抑郁就像两兄弟一般,它们是相伴相随的。
由于临床上一般会采取“抑郁症优先诊断”的原则——「无论其焦虑症状多重,都应当诊断为抑郁症」。
这就是我们感觉即便有些人存在焦虑症状还会被诊断为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核心解决方式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尽可能活在当下。
关于活在当下的解读中,我很喜欢克里希拉姆提说过:“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与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要做到活在当下其实也很简单,例如害怕开车的朋友可能会担心今天开车把人撞了,在路上车胎爆了怎么办等等,当我们意识到这些都是焦虑症而已时就不会和念头纠缠,而是把注意力拉回当下做的事情上。
但如果你较真说,我真的万一出事怎么办,那我只能说这就是倒霉不可控的,出事了该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撞人了去叫保险公司然后对人负责,车坏了就修车,这时候继续带着这份“万一如何如何”的焦虑继续开车就好,这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
有本书叫《焦虑工具箱》的作者爱丽丝·博伊斯认为:
焦虑的人往往小心谨慎,因此TA们可以将这种倾向转化为责任心,预测潜在的不可知、不可控、不确定性,然后制定详细的计划。
很多人总喜欢为了解决焦虑和抑郁就提前规划一大堆事情,其实这都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但事实却是,这些计划大多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梁文道曾一针见血地说道:“完美的计划,通常都会完美地失败。”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生没必要进行规划,因为人生根本不可能被规划。
活在当下才是问题的“钥匙”。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改变对于潜意识都是一次冒险,我们意识无论怎样期待改变,潜意识也会有强大的阻力来防止我们打破过去熟悉的样子。
那么这个时候,自己就要在反复的时候,坚持正确的态度去做,让潜意识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以及对于改变过后的成果,这样就会水到渠成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释放对未来的焦虑,全心全意地拥抱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