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12):名相“道”与实相道

袁连法爱文学 2024-12-21 10:22:47

读老子(12):名相“道”与实相道

老子开篇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我对此章的简要解释如次。其实道就是言说,名就是命名,与道并无关联。职此,可,何也。言说究竟在说什么?命名究竟在命名什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说有“恒道” (本体论)可以理解,哪里有什么“恒名”?不说同一语境的变迁,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命名更是千差万别,语言的互译是依赖于其指称的本体(道是其一)。

但是,他在最后才给出答案。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

对此章的简要解释如下:首章由道到名(言),此章正好反之,由言(名)到道,而且突出了语言的局限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缺失。其实,依古代人的观念,真善美三个概念都集中于仁者身上,或者说圣人身上,但它不借助于语言,信言也好,美言也好,都不取,正如第二章所说“行不言之教”,甚至于你可以把“为而不争”的争字设想为“诤”(辩);不在于博知,如第四十七章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其实,除了观照自然外,老子对道的表达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易经》。《说卦传》第五章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可以用来解释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帝出乎震,震在帝先,象帝之先,是乾之子。道,乾道,即震道,一阳在下两阴在上,如盅;阳卦多阴,所以用之弗盈。渊,乾之象,震之阳居两阴之下,似(拟)万物之宗,湛(沉于渊)而难见(如潜龙),似不存而或存。帝出乎震,震在帝先,象帝之先,是乾之子。道,乾道,即震道,一阳在下两阴在上,如盅;阳卦多阴,所以用之弗盈。渊,乾之象,震之阳居两阴之下,似(拟)万物之宗,湛(沉于渊)而难见(如潜龙),似不存而或存。

挫解和同都是为,显然不是道所有之本意,又可怀疑为错简而来。我以为可能是老子依据震卦而作出的推演:挫(有说塞的)其兑(阻止毁损、斗争),第二爻变阳为兑,锐,毁折;解其纷(杂、分,化解矛盾纠纷,和谐共处),第三爻变阳为离,见;和其光(共享光明,普照万物),上二阴皆变阳,为乾为光;同其尘(以坤顺之德和合天下),一阳变阴为坤为土。换个说法,道并没有锐、纷、光、尘这些东西,却又能“生”出这些东西,每个都能让大家体验到道的存在,但执于任何一个都非真正的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