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1岁加入了中书协,是展赛的“熟客”,13届国展有2件作品入选

四海易文字 2024-08-01 21:50:58

研究书法国展的书友都清楚,将这十几年的国展入选作品进行综合分类整理,便能找到入展的共性,用图文的形式进行公式化教学,有理有据,有图有真相。

这类的教学,让很多书友快速的领悟到国展创作的魅力,随着国展参与者人数逐渐递增,很多书友反映以前的“招式”在这届国展上不灵了,主要的原因是同“模样”的作品出现了大量“塞车现象”,培训中招式太过于统一,造成了很多雷同的作品,从用纸到章法,从造型到块面感,太过模式化。

有一位国展评委惊呼道,部分投稿作品落款可以相互署名,也是很难分辨的。共性太强,个性欠缺,如工厂同批序列产品,显然是国展工厂式打造出来的产物。

往届国展入选共性特征之一,“密集区”和“疏朗区”的分布,追求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视觉冲击。十三届国展这一类的作品明显的减少了,有书友认为这是评委的爱好误差,又换了口味了。此句话虽然有些调侃的意味,但确实说明“同质化”作品过多,缺少差异性和个性化。这种按老传统的技巧去投稿,说是赌错了方向,实质是走进了误区。按国展培训的流行语来解释就是共性和个性选项出现了误差。

古往今来书法的发展,创作中输出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个分水岭。打造国展作品体现了输出能力,真正有思想的书者,尽自己的能力把创造力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种观点在古今书论中有多处论述,如唐、蔡希综《法书论》中提到,“变通识怀,纵合规矩”,最能体现创作者的水平。

原文描述: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法书论》用这“五个标准”来衡量,只有这样才能同古人抗衡而齐于古人。变通之后的个性,作为创作者最后的要求,也服合孔子《礼记·乐记》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

回到国展书法创作这个主题,笔者发现江苏徐州———刘孝龙老师的国展创作理念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十三届国展刘老师有两件作品入选(隶书草书),创作出来的作品,体现出了散淡冲和之美,注重整体效果,不追求局部块面视觉冲击,给人一种魏晋古风,帖学儒雅,用不激不厉的方式去演绎。

从单字到字组,从局部到整体,自然中拉开了字距和行距的空间,洒脱风流,笔调精劲爽朗,字势的灵动,从单字的内部气息延伸到上下左右的空间,字与字之间采用了断连来行气,打破了密不透风的展览式样,减少了连笔的使用。超然的距离感,悠然细腻的笔触,从容中缓和推进,散淡中透露出静雅的旧式文人之气,浓浓的书卷气,可以看出刘老师创作中的自信,笔笔清爽,字字干净,体现出平时丰富的积累,写出了自由儒雅的风貌,气韵生动。

十三届国展已落下了帷幕,欣赏这届国展作品,似乎少了以往国展中那种“烈酒”般的追求,多了像刘孝龙老师这样的散淡恬适、古风古韵,如清酒般的回甘,清雅悠然,也许是正是刘老师所追求的吧?

从整体入选作品来看,书法技法上整体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视觉形式上已经走到了上限,未来的创作导向,更加注重个性和性情的表达,回到了艺术创作的本身,这是一件好事。

刘孝龙,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徐州市青联常委,徐州市青少年艺术协会副主席,徐州市青年书协副主席,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优秀青年,第四届江苏书法奖获得者。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