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荒谬:“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与腊肉有什么关系?

问道化鸣 2024-11-10 18:40:37

解读经典离不开训诂,训诂必须为理解思想服务,对任何一个字词的训释,都必须选准能够充分表达这个字词思想的义项,不准确的字义词义,反而会成为理解思想的枷锁。

“朵朵莲花”先生在他的《道德经笔记》中,把“五色使人目明”解释为“使人目盛至极,不能再视”,“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则是:剩余之肉,日晾而干,变成腊肉而积攒渐多,让人发狂。

你以为他的解释不对吗?他说“言有宗事有君”,看完再说。

他说:“老子本意是告诉我们,心不应该恋色,不应该贪声,贪恋这些就会“有为”,忘记了“无为”才是大事。在老子看来,忘记无为,比盲更盲,比聋更聋。”

这户不错吧?但我还是忍不住地请教“朵朵莲花”先生:老子要求我等芸芸众生,都要“有为”吗?老子不是要我们“无不为”吗?

先生滔滔不绝:我用的是帛书甲乙混合校编本《老子》,“经”云“五色使人目明”:就是受青赤黄白黑五色之享受,使人目盛至极,不能再视。明:盛之假借。据我考证,《诗·小雅·甫田》有“以我齐明,与我牺羊”。“明”者,盛之假借。盛:极点。《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总之,帛书本《老子》本章是“五色使人目明”,古文献中有“明”作“盛”解的先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青赤黄白黑五色,能使人眼睛发光,亮到极致即是失明。

我问先生:既然亮到极致失明,不还是“目盲”吗?干脆就用传本《道德经》的“五色使人目盲”,不是更直接吗?省了那么多的训诂,还容易使人觉得你的解读迂曲。

何况,“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等只是比喻,本句是说:五颜六色的世事杂乱无章,让人看不到真相。

他不以为然,接着说:“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就是说:剩余之肉,日晾而干,变成腊肉而积攒渐多,使人心发狂。《易·恆卦》:“田无禽”。田者,田猎也。腊:《說文》,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就是把肉放在太阳下晒干。

这越发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直接把它翻译成“田猎让人变得狂热”,不是更简洁直白吗?再说,《周易》的卦象“田无禽”是说野外找不到猎取目标,打了一场空。既然无猎物,又何来“多余的腊肉”之说?且“田腊”不是“田猎”的假借或笔误吗?

所以,我觉得老子是说,驰骋于刺激的田猎之中,让人狂热放荡,比喻而已,旨在说明,狂热的追逐容易让人失去理性,只有清静无为,才能为天下之正。

他依然无动于衷,继续解释说:“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就是说世间有难得之货,使人的行为走偏走暗。并且训释道:《淮南子·天文訓》说,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方,旁出也。

我实在有点忍不住了:我看不出先生做这些考据,对于理解老子这句话有何意义,“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不就是说:不易获得的奇珍异宝容易使人,想要获得它而不走正路,妨害德行吗?

他的定力极强,继续解释“五味使人之口爽”,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之享受,使人丧失了口感。《国语·周语》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

我赞同他对“爽”的解释。但依然有疑问:为何“五色”“五味”必须是具体的,而不是对多色、多味的形容?

先生并不急于回答,他继续解释“五音使人之耳聋”,即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享受,使人耳聋。

我也继续发问:“五音”就得是实指“宫商角徵羽”的吗?不可以理解为杂音使人辨不清真假吗?

先生根本就听不进我的声音,接着说“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其意为:因此,圣人之治,是为吃饱肚皮,而不是为贪恋追逐“色声香味触”。

这让我终于找到了“同道”的感觉,但仍然有疑问:为吃饱肚皮,而不是为贪恋追逐“色声香味触”,是指圣人,还是指百姓呢?

他最后解释“故去罢耳此”说:因此,要去掉罢,也就是去掉贪色,以免罢视;去掉贪声,以免罢听;去掉贪味,以免罢尝;等等。退后一步,仅为饱腹,何罢之有?罢:免去,解除。耳:通“佴”,退后,居次。《庄子·天运》: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这一次,我是彻底被他绕晕了,我直言不讳:先生的训诂太离谱,一字多义固然需要训诂,然而先生的训诂实在太牵强,“去罢耳此”为何就不是“去彼取此”的同音假借、形似假借?“去彼取此”在《老子》里多处使用,在本章中就是“舍弃浮华,留取厚实”。

先生说:这是老子告诫我们不要贪恋红尘。

我说,老子又不是宗教主义者,老子理想中的社会治理者圣人本身就是红尘中人,为何偏要百姓不贪恋红尘?

“朵先生”说:老子告戒人们过分恋色,会目盛;过分恋音声会耳聋,目盛耳聋,这些都是“有为”所致,而“无为”才是大事。

我毫不讳言对他观点的不赞成:老子思想里没有什么过分不过分之说,那是中庸之道,老子之道要么是“彼”,要么是“此”,不存在“用中”问题;“目盲”就是“目盲”,不存在所谓的“目盛”之说。

你所说的老子告诫“人们”,纯属“修身文化”。老子只说圣人“无为”,才能带来天下人的“无不为”,因此,所谓“无为”是对强者、领导者、侯王提出的要求,而对于百姓来说,那是必然“无不为”的。

“朵”先生未置可否,只是不再理我。

朋友们,你赞成谁的观点?我是否有点过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