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帮助朱棣入城,那么他的下场如何?

情怀历史 2024-11-06 18:54:48

李景隆(1369年—1429年),小字九江,盱眙人,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自小长相清秀,读书通典故,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举兵反;同年八月,建文帝命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军北伐。不过,李景隆不仅被朱棣打得节节败退,甚至还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敌军入城。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登基后,李景隆的下场如何?

具体来说,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朱允炆忧惧不已。方孝孺再次上奏,请诛李景隆。对此,在笔者看来,方孝孺的这个建议代表了不少大臣的意愿,因为李景隆多次吃到败仗,导致燕军步步紧逼,把乃至于来到了南京城下,如果建文帝不诛杀李景隆,显然会寒了众多将士的心。

不过,朱允炆不仅没有同意方孝孺的建议,反而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如果是朱棣刚刚起兵的时候,或许会同意和这位大侄子平分天下。现在,朱棣距离皇帝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自然不会接受和谈的建议了。

于是,朱棣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朱允炆。不久之后,燕军兵至金川门。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李景隆可以拼命抵抗,乃至于杀身成仁,或许还能在历史上留下正面的评价。但是,关键时刻,李景隆却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因为李景隆这位内应的配合,南京很快就陷落了。此时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登基称帝后,朱棣自然不能忘记靖难之役中的功臣。值得注意的是,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除了显赫的官职和荣誉,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不过,李景隆的特殊待遇,也引起了靖难诸功臣的强烈不满。在他们看来,李景隆不仅卖主求荣,之前更是燕军的手下败将,显然不值得这么优待。不过,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朱棣这么做,应该是刚刚夺得皇位,需要通过优待李景隆等朱允炆的部下,从而削减反抗力量。

当然,在皇位逐渐坐稳之后,李景隆自然也失去了利用价值。

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上奏揭发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对此,朱棣不予追究,也即没有急于卸磨杀驴。

后来,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眼看时机成熟,朱棣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不久之后,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不得不说的是,李景隆实在得罪人太多了,或者说是他的行为令人十分不齿。于是,朱棣遂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软禁后,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始终未死。最终,义愤纠结的李景隆死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换而言之,李景隆并没有以死明志的气节,甚至还活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这足以体现出他是多么不在意脸面了。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