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欣赏草书作品时,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作品中都有一个长竖画,为什么要写这个长竖画?它有哪些作用,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起到空间侵害的作用,同时也从这个长竖画中间看到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笔法能力,可以说,草书中的长竖画在草书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是对于隶书作品来说,如果也有一个长竖画,它还算不算是隶书作品?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作为隶书来说,它与简书都是同一个书法体系,我们知道,简书中大都是由长竖画所组成的,它也是草书的源头,这么写并不算是违规问题,恰恰相反,如果在中规中矩的隶书中添加一些汉简的写法,则会让隶书更加高古和飘逸,并且赋予隶书的新气象。
上面这幅全国书法的入展作品,就是采用了简、隶相间的创作方法,让隶书看起来很是生动和飘逸,这不仅是一种还原古人字帖的写法,也是一种新的创作,让评委和观众耳目一新,入选全国书法展也就是一种自然的事情了。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这幅隶书作品中“令”字就是那个长竖画的表现之处,虽然作品写得很是茂密,但这个长竖画去起到了长线条的点睛作用,一下子就打破了作品茂密沉寂,给作品风格带来了破局作用。
从作品风格上看,这幅作品取法是多样化的,如《鲜于璜》、《张迁》,甚至《好大王碑》等都是它的取法之源,但是,作者并没有在取法上仅限于这些,同时还融合了汉简、篆书的笔意写法,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在多体融合上能力超出,还能有效地把作品的自然风格融合书写,这是当下隶书创作的一个难点所在。有的人在创作时,不仅融合不好,而且看不出是学了哪位古人的,跑偏现象时有发生。
从整体风格上看,这幅隶书作品是以表现茂密为特征的,作为书法来说,如果一味地把作品的茂密表现出来了,就会缺少疏松的感觉,它们虽然都是书法作品中的表现方法,但如果偏向茂密时,就缺少了它相对应的属性,如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作者是清楚的,由于字数多,空间布白少,他就采用了简书的长竖画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确,作者在长竖画在空间中的位置和长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达到了预期效果。
同时,为了打破隶书过于呆滞和死板的不足之处,作者还采用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利用篆书的高古和字形无规则的特点,将篆书和隶书、简书融合书写,这就让隶书在字形上不追求规则书写,反而向篆书方向上去靠拢,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作法,既实现了字形不要求是八分隶、规则隶,由于篆书的参与,使得字形向篆书靠近,造就了隶书作品的高古气象。
对于喜爱隶书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种隶书作品虽不是八分隶,没有好看的字形和章法排列,但是作者突出的却是书法的艺术性。总的来说,如果一个人想要表现自己个性特点,只要找到隶书的某个突破方向,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一定可以创作出自己的隶书作品来。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