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译错一个字,让华夏摆脱印度命运(8):皇后出家当和尚

有二说四 2024-11-12 17:48:42

东汉三国乃至西晋初期,朝廷严禁汉人出家为僧尼,而后赵石虎方明令一切民人均可出家。汉地首位比丘(俗称为和尚)乃东汉之严佛调,首位比丘尼(俗称为尼姑)为西晋之净检。南朝宋时,僧尼达 36000 人;齐时,有 32500 人;梁时,有 82700 人;陈时,有 32000 人。北朝除却北周,其僧尼人数远超南朝。

隋朝文炀二帝在位期间,全国总计僧尼 236200 人。唐代高宗时,僧尼有 60000 余人;玄宗时,僧 75524 人,尼 50576 人;武宗灭佛之前,僧尼共计 260500 人。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僧有 397615 人,你有 61240 人。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僧尼总计 213148 人。明宪宗时,剃度僧尼达至 50 万人。清康熙初年,僧尼未及 12 万,然乾隆初年则增至 34 万有余。在唐玄宗以前,僧尼大多私自剃度,自唐玄宗起始,出家者须持有官方度牒,严禁私自剃度。此后历代僧尼大多为官方剃度;唯有元代,出家毫无限制。

北魏宣武帝所营造的瑶光寺,乃后妃、贵族妇女出家修行之所,孝文废后冯氏、宣武帝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皆于此寺出家。西魏文帝文皇后失宠后,与侍婢数十人一同于甘肃天水麦积山出家为尼,逝后凿崖为窟,号为寂陵。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少时于皇觉寺出家,此乃人所共晓之事。在北周静帝时,曾禁止所度僧人剃除须发,当时称之为“菩萨僧”度。皇帝、贵族大多豢养家僧,如法云即为梁武帝之家僧。刘宋僧人智藏乃是代宋明帝出家,乃至明清两代,诸王子诞生即以民间幼童代为出家,仿若成为定制。

至于度僧尼以谋利或筹集军费,于朝廷、官僚皆存此现象。唐代王智兴罔顾朝廷私度禁令,于泗州设立戒坛,私度僧尼以谋取丰厚利益,被李德裕上表斥责。安史之乱时,为筹措军费,杨国忠派遣崔众赴河东售卖度牒,旬日之间获钱百万;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军需匮乏,采用右仆射裴冕之计,售卖度牒以筹集军资,所得称为香水钱。金宣宗曾售卖名号、紫衣以及度牒以充实军储。南宋之时,出家者只需向官府纳钱即可。明代遭遇灾年,即下令售卖度牒,所得钱款用以救济饥民。

唐玄宗以前,僧尼多为私度。士族信佛,相较于以财趋僧、破产趋佛,更甚者便是出家为僧尼。两晋之际的名僧竺道潜,俗姓王,乃是晋丞相武昌郡公王敦之弟,竺道潜圆寂后,晋孝武帝下诏对其盛赞,称其“舍弃宰相之荣”。其他出身于高门士族而出家者众多。依据《高僧传》及《续高僧传》等典籍,选列如下:竺道生,其家世为士族,父亲担任广武令;释道温,乃高士皇甫谧之后代;释法通,为晋安东将军扬州都督褚挈的八世孙,其家世显赫,衣冠楚楚,礼义相传;释道敬,出身琅邪胄族,乃晋右将军王羲之的曾孙;释智藏,为吴少傅顾曜的八世孙,其高祖顾彭年官至司农卿,其曾祖顾淳曾任钱塘令,

其祖顾瑶之曾任员外郎,其父顾映曾任奉朝请;释道超,为吴丞相陆敬风的六世孙,其祖父陆昭为尚书,其父陆遵为散骑侍郎。释慧,其祖父周韶系齐殿中将军,其父周覆系梁长水校尉;释宝琼,其祖徐邕为齐右军将军,其父徐僧达是梁临川王谘议;释净觉,俗姓韦,为孝和皇帝庶人之弟(见于《全唐文》卷 327,王维《大唐大安国寺净觉寺塔铭》);尼慧源,俗姓萧,其曾祖即为梁孝明皇帝(见于《全唐文》卷 396,杨休烈《大唐济度寺大德比丘尼惠源和尚神空志铭》);尼如愿,俗姓李,为申公后裔(见于《金石粹编》卷 100《真化寺尼如愿墓志》)

自唐中宗起始,朝廷依循科举制度之例,对欲出家者予以考试。后唐时,未帝诏令设定试经度僧之立讲论科、讲经科、表白科、文章科、应制科、持念科、禅科、声赞科。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皆以试经度僧。南宋及元代将此废止,明太祖时再度恢复,明宣宗、英宗亦施行此制。明宪宗往后,此制废弛,至清朝遂不再行此制。梁武帝曾兴建华林园,隋炀帝设置内道场以专门典藏佛教典籍。整理佛典主要存有四种方式:删略、改编、节选、集注。

西晋居士卫士度将东汉支谶所译《道行般若经》十卷删略为二卷;聂承远因竺法护所译《超日明经》辞义繁杂沉重而删之为二卷。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曾针对北凉县无谶所译《大涅粲经》四十卷展开改编、增添品数、润文改卷等工作,使之成为《南本涅粲经》定本。齐代竞陵王萧子良摘录编选诸经论凡 17 部 259 卷。萧梁之时,盛行抄经之风,袁县允创作《成实论类钞》。

西晋居士聂道真出于传教之需,自某些大经之中抄录出一部分,使其作为单行本流传。宋代王安石曾从事过佛经集注的工作,明太祖曾对《金刚经》进行集注。梁武帝于整理佛典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他觉得佛经广博浩繁,难以查阅浏览,故而敕令僧旻编著《众经要抄》,又敕令宝唱抄集经律,分类编纂成《经律异相》。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