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天下形势逐渐明朗:秦国独大。
这个情况下,稍有理智的人都会认识到:秦国才是六国最大的威胁了。
然而,燕国和赵国,这对原本长期保持和平的邻居,却长期攻杀在一起,便宜了秦国。
结果···双方一起消耗。
直到···双方一起灭亡。
这是为什么呢?
燕国第一次攻赵:被夺五城燕与赵两个邻居,在大多数时间里关系都不错。
尤其是:当年,燕国被齐国侵略时,赵国多次带头帮助燕国。
然而,到了战国后期,燕国却开始坐不住了。
前265年,秦国乘赵王新立之机,发兵攻赵,取赵三座城邑。
同年,燕国也出手,命宋人率燕军攻赵。
赵王闻讯,割卢、高唐、平原给齐国,请求齐国让田单为将,率军攻燕。
于是,在田单的率领下,赵军攻取了燕国的三座小城。
燕国的第一次攻赵,遂以失败结束。
燕第一次攻赵之因:站队既然和平相处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这个时候,燕国要攻赵了呢?
这是因为站队问题。
七国之中,燕国位置比较偏,对中原事务参与不高,但他只有一个敌人:齐国。
齐、燕两国是世仇,你死我活,各自灭过对手一次。
而到了秦昭王时期,燕国又只有一个朋友:秦国。
燕昭王娶秦惠文王的女为后,两国有姻亲关系,而秦昭王曾在燕国做人质,他后来能回国即位,燕国的帮助很大。
所以,秦昭王时期,秦、燕交善,结成了同盟。
当时两国交善,各自的企图都很明确:秦国希望燕国能制衡齐国;而齐国能拉秦国一起向齐国报仇雪耻。
后来,形势变化,齐国经过乐毅伐齐后实力大损,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变法而一跃为强国。
此时,燕国依然视齐国为死仇。
所以,原本,燕国也不必攻赵的。
但是,秦国变了,他视赵国为主要对手。
而在秦国攻赵时,由于燕国与秦国关系好,所以,赵国只能求助于齐国。
当时,赵国以长安君为人质,与齐结盟,齐国也出兵救赵,反击秦国。
如此,在东北方向,就形成了齐、赵同盟。
燕国只有齐、赵两个邻国,而两个邻国结盟,尤其齐国又与燕是死仇,因此,燕国当然不安!
所以,燕国也就站队秦国一方,对赵国也采取了敌对态度!
此时,赵国仍然很强,而齐国也还没有如后来一般“隐身”,燕国站队秦国对抗赵、齐,也算是一个正常的选择。
燕国第二次攻赵:惨败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
前251年,燕国派栗腹出使赵国,本意是改善与赵国的关系。
然而,栗腹回国后报告:赵国的精壮皆死于长平,国内空虚,现在可以趁机攻赵!
于是,燕国发兵60万,对赵国发起了两路进攻,有一举而灭赵的架势。
只是,赵国毕竟是赵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连破燕军,进围燕都。
燕国割让五城,请和,赵国才退军。
此次大举攻赵,再次以燕国的失败告终。
燕国第二次攻赵之因:误判燕国此次攻赵,是在“新形势”下的误判。
当时的形势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而后在邯郸之战中,在楚、魏等国合纵支持下击败了秦国。
而经邯郸之败,秦国放缓了兼并的步伐,关东各国暂无亡国之危,合纵遂瓦解,诸侯又开始图谋自己的利益,甚至相互攻伐。
燕国此次攻赵,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展开的。
不过,当时,尽管合纵已经瓦解,但合纵的情谊仍在,各国仍然以秦、齐,以及一些小诸侯为攻击对象。
比如:魏国向东攻取了秦国孤悬于东方的“飞地”陶邑,又夺取了原宋国故地的大部分地方,并灭了依附于秦国的卫国。
又比如:楚国在吞并鲁国后,又夺取了齐国在淮北的一些地区。
而燕国呢?
燕国派栗腹访赵,本意是与赵搞好关系,或许意图是仍然对齐国用兵。
只是,在看到赵国损失惨重的表面现象后,燕国遂以为有机可趁。
于是,燕国选择以赵国为扩张对象,甚至有一举而并之的野心!
然而,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但民皆善武,尤其是在经历了邯郸之战的锻炼后,已经成长了起来。
因此,燕国被赵国所败,也就毫不意外了!
误判形势,代价自然是惨重的。
赵国第一次攻燕:助魏攻燕。然而,和平的时间非常短暂。
很快,赵国开始了连续攻燕。
前248年,赵国派廉颇,帮助魏国进攻燕国。
战果如何,史书没有详记。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赵国是得不偿失的。
因为:这一次,秦国趁虚而入了!
当时的赵国,仍然是关东相对能与秦一战者,而且仍是秦国攻魏、韩时唯一警惕的对象。
所以,赵国卷入与燕国的大战,不仅自身对秦防御削弱,而且,也无力协助魏、韩抗秦了。
于是,就在赵、魏攻打燕国的时候,秦国出手了。
前248年,秦国攻赵太原郡,夺取了榆次、新城、狼孟等37城。
次年,秦国又攻魏、韩,连夺数城。
毫无疑问,赵魏攻燕的所得,是绝不可能弥补其损失的。
赵国第一次攻燕之因:秦燕关系燕国攻赵,是因为低估了赵国。
而赵国攻燕,则是低估了秦国。
邯郸之战后,秦国又进入了一个低谷期,暂时没有大举进攻的意思。
另一方面,邯郸之战形成的魏、赵、楚三国合纵,虽然已经冷却,但是,因为信陵君和平原君的关系,魏、赵依然保持着亲近关系,虽然在小问题上有分歧,但在抗秦上的保持着合作的。
赵、魏,既然无力向西攻秦,自然就要把眼光转向秦国在关东的盟友燕国!
何况,在此前赵国对燕的自卫反击作战中,燕国已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因此,赵、魏遂联合攻燕!
只是: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如果在长平之战之前,这么做或许无可厚非。
而此时,元气已伤的赵、魏,并没有能力在攻燕的同时保持对秦的防御!
所以,赵国似乎本应对燕国采取外交争取,而大举攻燕,只会陷入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自然得不偿失。
只能说:赵、魏没有误判燕国,燕国确实比较弱;但是···他们对秦国出现了误判!
如此,误判,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赵国第二次攻燕:李牧攻燕。前244年,赵将李牧又率军攻燕,夺取了武遂、方城,并一举打下了30座城邑(一说36座)。
表面上看,这次进攻的效率极高(毕竟是李牧出马嘛),成果极大。
但是···同样是得不偿失。
首先,赵国辛辛苦苦打下来的30座城邑(一说36座),白送给了秦国11座。(其中原因,下面再说)
更重要的是:天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赵国和他的盟友们的形势更危了!
前242年,就在赵继续攻燕之时,秦国趁机再次攻魏,夺取了酸枣、雍丘等地,并攻取了魏所夺取的卫国故地,合置东郡。
如此,秦国的疆域已经东接齐境,初步隔断了山东合纵各国的联系。
得不偿失!
赵国第二次攻燕之因:甘罗之计显然,在赵国第一次攻燕时,赵国虽然取胜,但到底是吃了大亏。
既然如此,赵国为何又要第二次攻燕呢?
因为,秦国的甘罗主动找到赵国,郑重承诺承诺:这次你去打燕国,我一定不助燕国!
当时,甘罗提出的条件,就是赵国打下燕国的土地,要让一些给秦国。(这就是为什么赵国打下燕国的土地,让了11座城邑给秦国)
显然,在赵王看来,这是天赐良机。
首先,这次秦国提出这样的条件,实际上是出卖了燕国呀!
赵国如果应允,就能够瓦解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燕秦联盟!
同时,秦国不干涉,赵国攻燕取得胜利是几乎没有悬念的事情!
只能说:赵王的算盘打得是很精的。
只是···格局小了!
秦国确实没有助燕,也没有趁机直接攻打赵国。
但是,秦国通过攻魏,初步打断了六国合纵的脊梁,使最强的赵楚两国不能相救了!
赵王以燕国的城邑计算得失,而秦王以天下为棋盘计算成败,不是一个级别呀!
燕第三次攻赵:再遭惨败前242年,燕国派剧辛发兵,再次攻赵。
结果,赵军在庞煖的率领下,再次大破燕军。
此次作战,燕军损兵2万!
只是,稍显幸运的是:次年,关东诸侯发起了最后一次合纵。
这一情况下,为了拉拢燕国加入合纵,赵国没有为难燕国。
于是,此次交战,以燕国参加赵、楚、魏、韩的五国联军而告终。燕国没有损失土地和人口。
这一次,明明就是打不过赵军嘛,燕国这次为什么又非要攻打赵国呢?
燕第三次攻赵之因:误判形势其实,燕国打不过赵国,是非常明显的。
就在燕国攻赵的前一年,前243年,李牧攻燕,夺取了武遂、方城。
燕国要是有能力攻赵,又何至于战败失地呢?
然而,燕国却再次因为“不大的变化”而误判了形势。
此前,赵军接连取胜,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赵有名将坐镇。
然而,243年,赵国连续失去了两位良将。
赵王想要用乐乘代廉颇为将。廉颇不服,驱逐了乐乘,然后自己也逃去了魏国。
当时,李牧已经崭露头角。但是,李牧当时仍需坐镇雁门、代、云中各郡,只能负责北线,无法坐镇邯郸。
因此,赵王遂又以庞煖为将。
庞煖与剧辛,很多年之前都为赵武灵王效力,是朋友。
剧辛凭借当年的印象,指出:庞煖“易与也”,好对付!
于是,燕王遂以剧辛为将,发起了攻赵之战。
显然···燕国再次误判了形势。
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剧辛却因为几十年前的印象来判断对方的优劣,无异于刻舟求剑。
赵第三次攻打燕:庞煖攻燕前236年,赵国决心再次攻打燕国。
于是,赵国以庞煖为将,大举攻燕,夺取燕国的狸阳城。
然而···战事尚未结束,秦国又动手了!
秦国以救燕为名义,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攻取了9城。
而这9城,包括了阙与、邺、安阳等名城,赵国漳河和上党一带完全为秦所占领!
前234年,秦国再次大举攻赵,不给赵喘息之机,在平阳大败赵军,歼敌10万,斩赵将扈辄!
随后,幸有李牧横空出世,连续挫败秦军,才将局面安定下来!
赵国第三次攻燕之因:被渗透了,昏招!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时候赵国还去攻打燕国,都是不可理喻的!
而这样不可理喻的事情,赵国能干出来,原因就是:被渗透了!
此时,秦王已经开始着手发起统一战争。
在战争准备阶段,秦国采纳了姚贾、顿弱的建议,对六国的领导层进行了一次大阴谋。
秦国“阴谋遣谋士贲持金玉,以游说诸侯”,大肆收买六国君王的亲信。
而赵国的郭开等人,显然是被秦国给“渗透”了。
如此,赵国在战略上做出“为秦国服务”的举措,也就毫不为怪了!
到了不可理喻的时候,赵国,也该灭亡了!
燕、赵相攻,最初是正常的“伐交”,虽不高明但可以理解;后来则是因为“误判”;再后来,则是因为中了秦国的计;到最后,就是领导层被渗透,“为大秦服务”了···
这个过程,正好反映了燕、赵两国领导层素质的持续下降。
其实,不只是燕、赵,当时,六国的国君、权臣,也都齐刷刷的昏庸、贪婪!
对这些诸侯来说,这是一个悲剧。
但对于天下来说,这也意味着:统一的临近!
同样,当您看到对岸的言论越来越奇葩时,也应该高兴:统一,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