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字声甫,号叔平、钧斋,晚号松禅老人、瓶庐居士、瓶庵居士,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进士,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职,先后为同治、光绪两帝之师。著有《瓶庐诗稿》《瓶庐文抄》《翁文恭公日记》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罢免后,终回故里。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
对联欣赏
▲翁同龢《行书垂竿翥鹤五言联》纸本行书 150×39cm×2 常州博物馆藏
清代书法经历了“崇帖”向“崇碑”的审美思潮的变迁,到了晚清,推崇北碑的风格取向已经深入人心。
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
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翁同龢《行书玉轴雕鞍六言联》纸本行书 200×47.5cm×2 天津博物馆藏
事实上,观碑读帖、考证题跋一直是翁同龢的心之所好。
咸丰八年(1858)赴陕西主考途中观摩崖刻石,在京任职闲暇时也会与朝书家如何绍基、潘祖荫等讨论碑帖。
光绪二十四年(1898),翁同龢“开缺回籍”,就在回老家常熟的路上,经过苏州丛古斋,他见到《阁帖》与《鹤铭》,还借钱买帖,后来六年的归庐生活因回常熟之后相对闲暇,更凸显出他对书画、碑帖的热爱。
在《翁同龢日记》中很多笔墨都提及其日常生活是与友人一同赏碑读帖、遣兴题跋和钩碑集字中度过。
▲翁同龢《行书扫地模山八言联》纸本行书 260.4×57.9cm×2 苏州博物馆藏
翁同龢是帖学的代表人物,翁同龢在书法创作中长期以帖学为旨归。他在日记中写道:
法帖以《淳化阁》为正宗,苟能寝食其中,足矣。
他向张荫桓借阅《大观帖》,临摹不辍。他还曾向孙家鼐借阅《经训堂帖》等,这件事被记录在其信札中:
《经训堂帖》两册奉还,神龙《兰亭》欲求借看,敝处有旧拓印证也。此石得自镇洋,今在何家,并乞详示。蛰生先生,瓶生顿首。
除了借阅法帖,在《翁同龢日记》中还有其电汇六百元购买《阁帖》的记录。可见,对于翁同龢来说,碑帖价格经常昂贵,可翁同龢遇到碑帖精本,仍会倾囊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