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是我国的开国上将,在近60年的戎马生涯中英勇善战,出生入死,为中国革命、中国解放以及中国的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许将军是有功的,也是特殊的,在1600位开国将帅中,只有他去世后实行了土葬。那么,继许将军之后,为何没人效仿呢?
许世友将军墓
许世友土葬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其实,许世友将军之所以有此特殊,是因为得到了毛主席首肯。
1956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弘扬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毛主席提议所有人身后都进行火化,不留遗体,不建造坟墓。之后这条建议以《倡议书》的形式出现,所有领导干部都签上了名字,但只有许世友将军迟迟不肯签名。
几日后,许世友来到北京面见毛主席,报告说:“我从小离家,一直没在母亲身边尽孝。我死后要和她老人家做伴,跟她一块葬在土里。”
许世友
据许世友后来对子女说,当时毛主席听后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只是微笑不说话。许世友非常紧张,他也清楚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许多人都是少小离家,并且每个人都有母亲,谁不孝顺自己的母亲,为何自己非常搞特殊?
他已经做好了被毛主席批评的准备,然而毛主席却迟迟没有开口,直到毛主席转身离去时才微微点了下头,叹了口气道:“你是和尚嘛。”
许世友松了口气,他知道毛主席已经同意了。
许世友和毛主席
正如许世友所说,他不肯火葬的唯一理由就是想要与母亲葬在一起。
许世友小时候多病,两岁时由于营养不良头大颈细,胳膊腿瘦如柴秆,再加上田里闹旱灾,眼看着他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他的父亲生出了把他卖掉换粮食的念头。
许世友母亲得知后死活不肯,硬是从人贩子手中抢过了他,又背着他四处讨饭,才让他得以存活下去。
许世友
6岁那年,许世友的父亲病逝,他的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吃尽了苦头。许世友年纪虽小,但已懂事,他知道要不是母亲,他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了。从那时起,许世友就发誓,日后一定不再叫母亲受苦。
但事与愿违,许世友日后离开了家乡,参加了革命,没能实现孝子之心。后来,国家大义成为了许世友心中第一要紧的位置,母亲成了第二位。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报效祖国,对母亲的愧疚与日俱增。
因此他曾发过誓:活着尽忠毛主席,死后要陪伴母亲。既然活着的时候只能效忠国家,那就死后再孝顺母亲,这也是他作为儿子唯一能够办到的事情。
许世友母亲
毛主席喜爱许世友,了解他说一不二的性格,也理解他想要尽孝的心情,所以不再强求。
在得到毛主席的默许后,许世友就开始准备他的后事,即便当时他身体强健。
1967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派张春桥到大别山接许世友。许世友不知道实情,不想跟张春桥走,又不得不走,就交代老部下说:“万一我遇到不测,要想办法把遗体拖回老家,安葬在我母亲坟边,千万不能烧了。”
许世友
1979年,已经74岁的许世友依旧身体硬朗,按照民间迷信的说法,他开始主动安排自己的后事。他给家乡的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并带有50块钱,嘱咐道:
“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没有问题,但请你们早做准备。”
据许世友保健护士顾锦萍回忆,将军晚年病情恶化,时常处于昏迷。有一天,许世友从昏迷中醒来,对守候在病床边的侄子说:“你不是会开车吗,看能不能搞到一辆卡车。我死后,你开车把我送回老家去,在你奶奶坟边挖个洞埋掉。”
许世友
直到生命的最后,许世友将军依然记挂着土葬的事情。
中央批示8个字表明态度1985年10月,许世友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溘然长逝,时年80岁。按照他的遗嘱,子女们再次将土葬的遗愿报到了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对这份报告非常重视,报告一送到北京,中央和军委领导就相互传阅商讨。谁也不敢擅自做决定,最后报告送给了邓小平,请他拍板。
许世友和邓小平
邓小平也知道许世友的愿望,但军中还没有人有此特例,若批准,恐会产生不良影响,这不得不让邓小平感到棘手。
最后,邓小平还是决定批准许世友土葬,因为他认为许世友毕竟是许世友,全国只有一个,是不能用一般人的看法说得清楚的一个。之后,邓小平的报告上写下8个大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只这8个字,既满足了许世友的遗愿,又杜绝了其他人效仿。
许世友将军逝世的第四天,王震终于带着邓小平的批示到达了南京军区。
在听取南京军区关于许世友丧事工作好的情况汇报后,王震转达了邓小平的建议。他说:“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发了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中的特殊。”
一连7个特殊,在所有领导人中也没有这样的评价和待遇,足以表明许世友将军在军中的位置。
因当时火葬已经在全国形成风气,为避免出现不好的影响,南京军区经过讨论还是决定将许世友的土葬进行保密。
许世友和长子许光
既然是土葬,首先要考虑的是棺木。1979年许世友写信给长子许光后,许光就按照父亲的嘱咐用大别山的5种树木——松、柳、柏等合做了一口棺材,但许世友直到去世也没见过这口棺材是什么样的。
许世友去世后,这口棺材就被运到了南京,可到时,治丧办发现那口棺材是按照许世友年轻时候的身材打造的,现在已经完全装不下了。
领导们不愿意委屈许世友将军,便让南京军区后勤部尽快制棺。后勤部也不负期望,很快就找到了制作棺材的木材,然而另一个难题出现了——找不到做寿材的师傅。
南京也有许多优秀的木匠,他们会做许多精美的家具,却没有一人做过棺材,更何况是为许世友将军做,更加不敢轻易揽活。
就在这时,有人提出1970年何香凝去世时就找了一位做寿材的师傅,就是不知是否还健在。工作人员立刻四处打听,最终竟然真的在南京深巷中找到了这位师傅。
老人听说是为许世友将军做棺,一下就答应了下来。这位师傅果然是名师,只看了许世友将军遗体一眼,不用测量,就直接动手做了起来。
治丧办领导自然不敢马虎,老师傅却说:“我定不负许世友!”接着,老人立刻召集徒弟,准备器具,星夜赶制。
三天后棺材终于做成,通体浑然天成,各处严丝合缝丝毫看不出任何拼合的痕迹。将许世友将军的遗体放入棺材后,治丧办全体工作人员向老师傅表示感谢,老师傅感叹说:“这是我这辈子做得最好的一具棺材,也是我做的最后一具。”
送别许世友将军那天,其昔日的老部下、亲朋好友都赶来吊唁。人们一波接着一波,大大超出了中央限定的3000人规模。
在合棺前,子女们在棺中放入了两瓶茅台酒、一部许世友生前经常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支他心爱的双筒猎枪和一支缴获张灵甫的手枪。
这年11月,许世友的棺椁被运回了他的老家,埋在了他母亲的坟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