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两次分水岭,关键将领都来自黄埔四期,他们是谁?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2024-12-21 18:44:37

抗战为何这么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日军是一个工业型的社会,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型社会,这种实力较为严重的差异化导致武器、后勤、工业等各方面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动态变化的,从而在抗战八年当中出现了几次重要分水岭,其中前两次当中影响战局关键的两位将领都来自于黄埔四期,而且是陕西籍的将领,他们是谁?

当时日军的主要作战策略在于迅速占领中国土地,然后以此作为依据并梯次进攻。

中国守军则采用了纵深迟缓战术,也就是以空间换时间这种战术,而这正是毛主席《论持久战》当中所阐述的战略理论,这种战略表现就在,将日军拖入到持久战的汪洋大海当中。

这一点对中国守军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在于国土面积庞大,而且日军想要持续的追击就必然要耗费庞大的兵力来进行持久战,然而日军在后来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美军在参战之后日军的常备师团数量急剧减少,为了应对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日军不得不从中国战场将精锐的常备师团一部分调走,这样一来中国战场上的压力稍微变小,但并没有改变根本的战略态势。

其实日军战时进攻过程当中有三次重要的战略分水岭,一次就是1938年的德安战役,而另外一次则是1943年的湖北宜昌以及石牌地区。

为什么说这两次战役是前两个战略分水岭呢?因为在德安战役的时候,日军11军的总司令冈村宁次打算在德安万家岭的侧翼,将第九战区最精锐的几个军全部歼灭,如果这一战成功的话,日军即将占领九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第九战区作为抗战当中的生力军一旦被日军围歼,中国的抗战即将会陷入到泥潭当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抽出有生力量来进行防御性作战。

而在德安战役当中能不能挡住日军师团的围攻,并对中国第九战区和九江一带形成战略包围,这一点极为重要,在德安战役当中中国守军还是挡住了日军的合围并切断了106师团101师团的合围之势,可以说这一仗打得非常的惊险,但也让日军全歼第九战区的战略企图宣告失败。

至于在1943年在湖北宜昌和长江天险之上日军的11军司令长官已经换成了横山勇,此时日军的战略企图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想直接突破宜昌和石牌并直接突袭第六战区以及江防军。

为什么要突破第六战区?那就是要直取重庆。

因为当时蒋中正的所谓军事委员会已经搬到了大后方,日军如果突破宜昌和石牌一带,重庆一旦被攻破,指挥体系将受到冲击,对于当时的抗战指挥体系来说那将是一场局部性的破坏。

所以综合以上的分析,在抗战当中的前两次重要的战略分水岭,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都是来自于陕西的两位将领,而且他们都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也都是同窗。

由于他们两个人在这两场战役当中扮演着一些角色,导致日军的战略企图失败,使中国抗战的有生力量能够得以继续下去。

不过到1943年之后,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得不从中国抽调更精锐的师团到太平洋战场,这是中国战场上的压力稍微减少,随后日军为了弥补空缺又调集了大量的速成班,而这些兵员在与1937年进攻上海的那些常备师团的兵员素质来讲要低了很多,同时他们的火力以及武器装备也大打折扣,被稀释到了其他的精锐部队当中,导致日军在后期作战过程当中已经渐渐出现了颓势。

在随后的几次会战当中,日军在这两场战役当中的表现已经大不如前了。

同时在1941年之后,国民党军还接收了一批苏式装备,直接武装他们的战区级攻击队,像是国内战场上的第十八军以及第七十四军两支主力部队就获得了一定的武器分摊,并领取到了一些捷克式轻机枪还有苏制的七十六毫米火炮,与此同时在每个主力师还配备了专属的炮兵营,其中大部分为迫击炮也有一定的山炮,虽然火力还比不上日军的炮兵联队,但是有却总比没有要好。

有了这些火炮的支撑在后期的对日作战过程当中,此时中日双方的火力差距正在收窄。

这也就意味着,在抗战的末期日军被拖入到腹地战略纵深,这个持久战的战略已经初步展现出了它的意义。

日军此时应接不暇,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他们如果想要控制占领区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而日本一个弹丸之地他的征兵数量在二战期间本来就显得捉襟见肘,面对中国庞大的地域优势日军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精力来维护他们的占领区。

并在随后兵员素质的急剧下降和武器的短缺之时,他们在各自作战当中渐渐不支,屡战屡退。

再加上太平洋战场的霉军将日军在硫磺岛、爪蛙岛和中途岛一带对日军的钳制,日军这个时候国内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反战声音,而征兵也受到了困难,到1945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日军此时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

再加上当时滇缅公路打通之后,国内的主力部队也开始换装了一些美械,这些武器在弹药上比较充足,火力对日军有优势,所以在后期的作战过程当中日军根本就没有办法跟中国守军进行一比五以上的战损交换比了。

因为在后期,日军的武器在近战方面以及在火炮方面其实已经被几支主力部队给盖过去了,举一个例子,在邵阳一带的一场会战当中,当时日军手中的近战武器大体上还是使用栓动步枪,但此时在中国守军这方面已经拥有了自动化武器汤姆逊冲锋枪,显然在威力和射击距离上存在差距,但当时打的就是近战和壕沟战,这种自动化的武器可以增加射速并形成强大的火力突击。

汤姆逊

另外中国守军还配备了大量的勃朗宁轻机枪,这种武器的火力可以在远距离上形成火力优势,日军在后期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再从日军在邵阳南麓几个主力师团的战况就可以看得出,当时日军的主力已经不多了,那时候一一六师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日军一个步兵联队的人数充其量3900多人,稍微加强一点的步兵联队人数可以接近四千左右,但即便如此在邵阳的时候,守军第七十四的一个主力师就直接将日军的两个步兵联队全歼了,而且守军这边的伤亡还要少于日军,这要是在抗战初期的1937年到1940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当时要是想要围歼日军的一个步兵联队至少要出动一个军以上的人数,人数至少要是对方的五倍,该计划才有可能被批准,而如果要全歼日军的一个步兵联队,人数至少要十倍也就是要有两个军才敢动手,因为当时日军都是常备师团还没有被稀释,他们手中拿着的火器以及重炮再加上重机枪等各种重火力的支援,从正面进行硬碰硬作战显然是非常吃亏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在45年之后,日军确实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了,这也可以算作是抗战期间的第三个战略分水岭。

日军投降签字现场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