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形容声音)已解,如土委(附)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缮)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自己有得于道,而文惠君悟出养生之道:全生为得,顺性而行,清心寡欲,刚柔并济。参《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独)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人形天性,也就意味着天性可以非人形,真正揭明天人并非合一。庖丁解牛只是偶然入于天道,文惠君偶悟养生之道,如果那头牛是天之生而牛之貌不与,庖丁又能如何?生与性是一个字。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旺),不善(喜欢)也。
养生之道的补充,不可戕其天性。参“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外篇·至乐》)
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懂得)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即遁夭之情)倍情(背离常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逃避)天之刑。适(恰好)来,夫子时(应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顺天而化,非死非生,无所谓哀乐)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县,悬,玄。对生命、生死本质的最终理解)。”
养生的最高境界。此处要引入《说卦传》第五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生命的流程就是如此周而复始,艮为成又为新之始,表面上看一个生命流逝了,但它又一次重开旅程,就如下文所说的“薪火相传”,只不过我们受形、知、能、用等等影响而把自己从天地大化中割截开来,封闭为一个所谓的“我”。用佛家的说法,就如同撮了一把地水火风的泥巴捏了个小人儿而已,反而不认自己只是其中之一细微而已。老子因此很自豪能“贵食母”。
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神重于形,元神不坏,还是说养生之道,也是天地之道。其实,庄子的思想及其论说与老子架构差不多,差别明显在两个方面:老子依卦象,而庄子扫除一切相;老子还关注政治,而庄子更关注于个人的自由。如果细细体会,也许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向度就在此:明心见道,老庄,性只有天性;明心见性,儒佛,以人道尽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