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安古镇中曾经建有很多桥,东楹桥、中楹桥、西楹桥是最有名的三座楹字辈老桥。三座桥都建在古老的上官运盐河上,以海安古城为中心,西楹桥在西门外,中楹桥在镇中,东楹桥在东门外。
这几座桥都是雍正二年(1724年),由镇人陈暹(xiān)、徐骖(cān)捐资兴建的,三座桥当年建造的时候都是板桥,因为桥下有通航需要,不仅要建得高,还要很坚固,所以三座桥建造难度颇高,花费不菲。建造这三座桥,共花费了柒百多石粮食。
三座桥的位置,在建造板桥之前是三个渡口,行人往来,均要借助舟楫方可通行。西楹桥那里的渡口叫做蔡家渡,中楹桥的渡口叫做裴家渡,东楹桥那里的渡口是倪家渡。从乘船过河到走桥上过河,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安全。建桥,是本镇居民出行方式的极大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显而易见。
当时有两条河东西向经过海安镇,除了从城中经过的上官河之外,城南还有一条外河在镇区绕城与上官河并行,这三座桥都是建在内河上官河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外河均可通航。后来,外河淤堵,船只只能从城内穿行。这时候,渡船摆渡风险也骤然加大,造桥势在必行。于是陈暹徐骖筹资建造西中东三座楹字辈板桥,无论对于本镇居民,还是往来行人商贾,这都是极大的功德事。直至1958年,内河被填平,筑建成人民路,主街道南移到人民路。填平内河的同时,疏通拓宽的外河,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镇区古运河。
三座桥建成之后,人车往来,板桥很快就进入了维修期。西楹桥,乾隆元年(1736年),“邑人谭献福捐修”。道光辛巳蛇年(1821年),“里人王翎修、徐进阶等捐资,易以石座。”不仅有维修,而且有升级改造。中楹桥虽然没有详细的大修记录,但能够在镇中屹立不倒,一直使用,可见维护保养也是很好的。唯独东楹桥命运不济,陷于无人问津的境地。“东楹久废”,垮塌很久之后,这里又成了一个渡口,这个渡口叫做景家渡。
寒暑易节,百年沧桑,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楹桥的位置被侵占海安的日军看上,重又在这里建桥,并在桥面上铺上圆木,提高其运载能力,将其作为连接盐(盐城)通(南通)的运兵运粮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海安古镇上官运盐河上的三座楹字辈老桥都得到了重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镇区路桥改造升级,三座楹字辈老桥全部升级改造成路桥同宽的钢筋混凝土平坡桥。令我慨叹的是,镇区几乎所有的新老桥梁都有本镇书法家题写的桥名,独有东楹桥这座楹字辈古桥的桥名题字是直接取自电脑字库的行书。
今天,东楹桥不是网红热门,却是楹字辈老桥里最有看头的一座。桥下波光粼粼,鱼翔浅底。伫立桥边朝西看,鳞次栉比的房屋,在河里形成倒影,美好如画。朝东看,沙鸥翔集,鹭鸟嬉戏,是最新的鸥鸟塘。特别是早晨到此,极目远望,红日东升,云蒸霞蔚,是海安看日出的好地方。
桥南是海安最大的农贸市场,南来北往的蔬菜、猪牛羊肉、海鲜活鱼家禽都在此集散分流,还有很多农家自种的土特产也到此售卖,吸引了很多从上海浙江安徽等地远道而来的买家。桥北则是海安最大的生态公园——东洲公园和北通扬河景观带。桥下的东洲地涵,将新老通扬河连接起来,实现了江水淮波的汇合,也推动了江淮文化的融合交流。
东楹桥不仅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桥,也是江淮文化融汇发展的文明桥,是海安经济腾飞人民享受发展成果的连心桥,在上官河两岸居民看来,更是一座观景桥,休闲桥,健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