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36峪》之莽草古寺——长安石砭峪

终影文化 2024-10-13 11:26:34

长安石砭峪,古名石鳖谷,因谷口有巨石如鳖而得名,后谐音今名。峪口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办境内,距西安市区35公里,峪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主脊,峪口以上流域面积132平方公里,河流长度28.1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9500万立方米,出峪后流经长安区五台街道办汇入滈河。

石砭峪是关中著名的“八水绕长安”中滈河水发源地。滈河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在西安香积寺附近与发源于长安大峪的潏河汇合,然后向西在户县(今鄠邑区)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

长安石砭峪(图片来自长安旅游)

石砭峪内有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集灌溉、防洪、发电和城市供水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该水库是我国第一座定向爆破建成的大型堆石坝水库,经过加固改造后的水库大坝,最大坝高85米,坝长265米,坝顶宽度7.5米,水库设计库容2600万立方,灌溉面积16.8万亩,年发电量1700万度,每年可向西安市供水3000-5000万立方米,是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重要水源地之一。

石砭峪水库(图片来自长安旅游)

石砭峪水库(图片来自长安旅游)

石砭峪是包茂高速及西康铁路穿越秦岭北段入口。包茂高速及西康铁路秦岭终南山段就是大致沿石砭峪走向,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中国公路之最的终南山隧道,全长18公里,大部分就在石砭峪上游段。

包茂高速石砭峪段(图片来自长安旅游)

石砭峪传说非常动人。很久以前,在潏峪内有康姓三兄弟为了降服一个石鳖怪并永世镇压而变成了石头,当地人为纪念康姓三兄弟,将潏峪改成了石鳖峪,但这个名字不大好听,最后决定取“鳖”的近音字“砭”命名,因此这里就叫做了石砭峪。

石砭峪内有建于隋唐时的寺院——灵源寺。灵源寺位于石砭峪上游的关庙村五组东山坡。灵源寺原名灵感寺,清代紫谷法师曾居于石砭峪灵源寺。据传李世民之母在此故世,李世民将其母葬在寺外,从此灵源寺改为离娘寺。李世民离去经过的沟叫离娘沟,从离娘沟翻梁可到达天子峪的至相寺。灵源寺内原有直径1米多的大铁钟一口,石碑3通,丈余石瓮,大殿3间,文革期间损毁。

石砭峪内天池梁上数百亩莽草景观近几年成为驴友们网红打卡景点。天池梁位于石砭峪口约12公里的老龙桥附近老龙沟山梁。每到深秋初冬季节,天池梁两面坡数百亩莽草叶黄花白。远观芒草满山遍野,白浪翻滚,近看芒花摇曳如絮,轻飘似羽。这里山地开阔,芒草波荡,野旷山静,人迹罕至。游人到此,日月净朗,心灵释放,如入世外仙境,人间天堂!

石砭峪天池梁上的芒草(来源网络)

芒草又名莽草,属禾本科,大多分布在亚洲,又叫中国芒。芒草和芦苇长得比较相似,网友大都将石砭峪芒草当成芦苇。但和芦苇还是有区别的,芦苇植株高大,茎空,多生长在湿地或浅水中,芒草显小,茎实,分布广泛。芒草不但是一种中草药,还是一种很好的清洁能源。

石砭峪天池梁下上天池古寺

天池梁下有古寺名上天池寺。上天池因在沟道东侧,又叫东天池,相对阳坡上的下天池,又叫西天池。此处峰云际会,松柏环绕,台地开阔,风水涵养,是佛家修行的佳地。从天池梁俯视上天池寺院,寺院坐西朝东,院墙向东弧形弯曲,形如半月牙,又似静悬弓,寺庙一排十一间,中三间为主殿,供奉西方三圣。很多游客误将上天池寺与位于长安太乙宫东隅蛟峪山上天池寺混淆,常将蛟峪山上的天池寺当时上天池寺说明。

秋染石砭峪(来源网络)

石砭峪最美不过秋天。每到深秋季节,石砭峪同终南山峪一样,青绿色的山坡被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红妆,如同披了彩霞一般灿烂。(2024年10月13日搜集整理)

秋染石砭峪(来源网络)

石砭峪上天池之莽草古寺文/终南闲士

二十多年前我就知道长安石砭峪,那时我正读大学,学的是水利专业,在教材上有介绍说,我国第一座定向爆破建成的大型堆石坝位于长安县石砭峪。九几年我曾随西安区县水利系统冬季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代表参观石砭水库大坝防渗处理工程建设,那是我第一次到石砭峪,由于时间短,加上技术性工作,我对石砭峪没什么太深的印象。

前几年喜欢上户外活动后,也曾到过石砭峪去旅游,因为正值水库大坝改造工程建设无法进入峪沟,只好返回,后来想到石砭峪水库做为西安城市供水水源地可能会对游客进行限制,也就没再涉足过石砭峪。从去年开始,有西安驴友在网上发贴介绍石砭峪内旱芦苇景观,引起我的兴趣,于是,在一个有着阴雾天气的周末,我约了几位驴友一起进石砭峪户外旅游,这次的户外活动,除了欣赏到了那莽草花白如雪,轻飘如羽,翻滚如浪的壮美景象外,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便是石砭峪上游老龙沟里的天池寺了。

2011年10月份一个有着阴雾天气的周末,我约了几位驴友一起进石砭峪户外旅游。那天,当我们驾车到达石砭峪水库大坝下游时,天气变得更加阴沉和灰蒙,不远处水库大坝雄伟壮观,坝背坡石砭峪水库五个大字隐约可现。

雾色中的石砭峪水库大坝

跃上大坝,通过车窗观望水库湖面,云雾蒙胧,山水一色。沿着进峪山路,伴着水库回水,经道沟峪隧道,过大小瓢沟口,上黄土梁隧道北口,行止在青岔西康高速路桥下,停车在一工棚房门口,我们开始陡步行走。

老龙桥北河滩

从青岔口村到老龙桥村还有一段路程,我们几位搭乘了一辆三轮车直接到达老龙桥北河滩,然后过河,进入老龙沟。老龙沟道狭窄,山路沿南坡缓缓伸入,深山冬早,山路两边的橡树叶已经完全枯黄,山坡的草径叶片都已凋败,青灰的群山在蒙蒙的雾气中显得更加暗淡,如经历坎坷的老人一样沧桑,人随山走,心随境变,我们由然生出感慨。不远处,山坡上,几棵拐径枝丫,上面还挂着点点红星的柿子,给这阴霾的天气里带来一丝亮点,告诉我们,秋天才刚刚离去。

入冬的石砭峪树叶已经枯败

行走约莫半个来小时,路遇一清静农家小院,立木成栅,门有白纸留条,上写静修勿扰字样。再走不远,又见一农家住地,院前一片青竹小林,栏栅围院,房右一大石,一柿树,巨石与栅栏间有木门,柿树上结挂许多熟透了柿子。我们常在秦岭山峪户外,看到山里栽植着许多柿子树,可是由于没有市场,加上采摘成本较高,没有山民来收获,眼看着挂满枝头的熟透的柿子一颗一颗的掉下来,很感可惜。我还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政府还鼓励过山民在秦岭北麓一带栽植柿子树、板栗、核桃等果树,现在,除过核桃还有点效益外,其它果树早已经因效益低下,无人看管,成为野果树了。

当我们行至一坡道分岔口,正在分析向那个方向前行时,发现右边不远山坡上有户房人家,来到农舍前,见有一位中年男子座在门口木凳上,随上前打问线路,向中年男子告诉我们这就是进老龙沟的山道。大家看了一个时间,已经走了近两个小时,便决定在此休息下。我们与中年男子聊天,那人衣着朴素,口齿倒也清晰,但总感觉不好交流,往往问话几遍才能对答,我们分析,可能是耳聋之人。终南山深谷一带山清水秀,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加上物产丰富,自古就是闲士隐居之处,更是农民躲避劳役赋税,逃避战乱灾祸的休养之地。从前几年开始,西安地区一带山区移民开发,绝大数山民已经搬迁到山外居住,目前留居的除了个别搞农家乐外,剩下的都是些不愿离开祖辈居住地的那些老弱病残者,他们可能就是终南深山最后一代居民了。

上天池寺的出家人

登上山梁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眼前出现一大片芒草地,非常壮观。远观芒草满山遍野,白浪翻滚,近看芒花摇曳如絮,轻飘似羽。芒草又名莽草,属禾本科,大多分布在亚洲,又叫中国芒。芒草不但是一种中草药,还是一种很好的清洁能源。芒草和芦苇长得比较相似,但还是有区别的,芦苇植株高大,茎空,多生长在湿地或浅水中,芒草显小,茎实,分布广泛。芒草丛中我们铺垫为席,一边赏景一边野餐。

天池梁上的芒草地

休息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再次起身,沿着山梁向北方向继续登高。穿过一片丛林,又来到一片芒草甸,这块芒草甸处在山峦垭口,较之先前看到的芒草甸,更加开阔,杂草丛、芒草甸、树林,形成很明显的层次。又沿东坡山路前行,走不到二十几分钟,又上到一处芒草甸,在一芒草丛中突现一座锥型塔,走近一看,在塔脚北侧有一黑石碑,为玄宝法师志铭碑,塔东有一小水池,已浑浊不堪。过水池,继续向东,就到达了上天池。

玄宝法师志铭碑

跃上天池梁,视野豁然开朗,此时虽然天气亦然阴暗,但不减山势雄伟。天池梁如条天龙,头俯尾扬,傲视秦川,而上天池寺就坐落在这龙山头部,隐深在丛林芒草中。从梁顶俯视天池寺院,寺院坐西朝东,院墙向东弧形弯曲,形如半月牙,又似静悬弓,寺庙一排十一间,中三间为主殿,供俸西方三圣。殿门前堆放一块青石碑,为《上天池寺永作十方道碑记》,碑记中记有上天池寺来源及发展情况。参观完天池寺,见天色不早,我们踱出寺门,原路返回,踏上了返回的行程。

上天池寺

下山要感觉轻松的多,仰望天空,忽然感觉晴朗了些,落山的太阳将一些余辉,穿过层云,通过山垭向远处的山坡洒去,那些山坡仿佛披上了一层黄色的薄纱,于是,大山经过简单的涂粉,比先前我们进山时要显得要年轻英竣了。这一天,对社会,对家庭,我什么也没付出,似乎过得很无意义,然而,我却感到很轻松很自由,因为,这一天,真正属于我自己!(2011年11月30日游记,2024年10月12日修改)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