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启新程
1983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发展正值关键时期。作为公司党组书记的熊向晖,在与董事长荣毅仁密切配合一年多后,因年事已高,主动提出离休。然而,这位为中信发展殚精竭虑的老同志的请求,却遭到了荣毅仁的坚决反对。荣毅仁甚至专门致信中央,恳请不要批准熊向晖的离休申请。最终,在荣毅仁的挽留下,熊向晖一直坚持工作到1989年才正式离休。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不仅展现了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厚友谊,更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1976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政治变革。那一年,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画上了句号。
叶剑英元帅找到了荣毅仁,对他说:"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你要做好准备报效国家。" 这番话,宛如一道春雷,为荣毅仁打开了人生新的篇章。
叶剑英、邓小平、王震等中央领导经过商议,决定让荣毅仁出任政协副主席。这是十年动乱后,荣毅仁重返政治舞台的第一步。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召集了一场特殊的会议,参会者除了荣毅仁,还有四位工商界代表和经委、外贸等部门的领导。
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希望荣毅仁能够"出山",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面对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荣毅仁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我不愿当官,还是办企业,当我的企业家。"
上海解放之初,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而不进民房的场景,给荣毅仁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成为他对共产党产生好感的起点。
1950年的一场宴会上,周恩来总理称荣毅仁为中国资本家的"少壮派"。这个称号背后,折射出新中国对民族资本家的态度。
全国工商联执委会议后,荣毅仁彻底明确了接受共产党领导的认识。这也为他日后在改革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础。
熊向晖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统战工作者。他曾担任调查部副部长和统战部副部长,对党的统战政策有着深刻的理解。
当得知中信需要一位党组书记时,叶帅和聂帅主动向中央推荐了熊向晖。他们都看好这位老同志的工作能力和政治觉悟。
熊向晖对中央的任命态度鲜明:既然中央决定让荣毅仁"出山",就表明了对外开放的决心。他表示,只要自己在任一天,就一定全力支持荣毅仁和中信的发展。
开放政策谋新篇
在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荣毅仁开始筹备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个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重要金融机构的诞生。
为了让公司能够顺利运转,邓小平给了荣毅仁一把"尚方宝剑",明确表态:"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负全责。" 有了这个承诺,荣毅仁立即从上海请来了一批工商界的老朋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建工作。
197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家公司的成立,填补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
在中信的组建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是否要设立党组织。一些领导同志认为,像中信这样的机构可以不必设立党组。
但荣毅仁却坚持要在中信设立党组织。他提出,由于自己和工商界的老同志都是党外人士,有了党组就是有了依靠。
经过中央反复研究和讨论,最终批准了荣毅仁的请求。组织决定由熊向晖担任党组书记,这位刚从调查部副部长和统战部副部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获得了叶帅和聂帅的力荐。
公司成立后,荣毅仁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工作,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贡献力量。他走遍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与各国政商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中信作为国务院直属的部级企业,起初编制只有60人。但随着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实际人数很快就达到了206人。
这种严重超编的状况,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中信不得不将人事、业务、财务三个方面与国家脱钩,以缓解编制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荣毅仁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干。他不仅要处理公司内部的各种事务,还要协调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荣毅仁在担任中信董事长期间,从未领取过一分钱薪酬。他甚至将自己的房子让出来,作为公司单身职工的免费宿舍。
中信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在荣毅仁的带领下,这家公司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后来,他被评为"世界最富魅力的50位企业家"之一,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家。
面对这些成就,荣毅仁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在一次表彰大会上,他说:"我这个资本家,就是要讲社会主义,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信的成功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也展示了党和国家对民营企业家的信任与支持。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携手共进创佳绩
1982年,熊向晖和荣毅仁正式开始在中信合作共事。这一年恰逢全国政府机构改革,各个部门都在精简机构和人员。
熊向晖上任伊始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中信作为国务院直属的部级企业,编制只有60人,但实际人数已经达到206人。这种严重的超编状况,给公司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熊向晖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发现中信的业务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定,这是造成编制不足的根本原因。
面对困境,熊向晖和荣毅仁开始密切配合,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他们决定从人事、业务、财务三个方面着手,采取与国家部分脱钩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这个决定虽然暂时解决了编制问题,但也引发了新的矛盾。中信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工作开展遇到了不少阻力。
两位领导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反复研究,明确了公司的方针和任务,同时向中央反映实际情况,争取支持。
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后,同意将中信的编制扩大到400人。这个决定为公司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在此基础上,熊向晖和荣毅仁进一步梳理与各方的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员安排,中信很快就获得了各个部门的支持。
日常工作中,荣毅仁对党组织的活动给予了全力支持。无论是各种会议还是活动,只要有邀请,他都会欣然参加。
熊向晖在与荣毅仁的共事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同事们所说的"比共产党还共产党"的含义。荣毅仁的言行,展现出了一个民族企业家的担当。
两人的合作堪称典范。他们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共同为中信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中信的工作走上了正轨。
1983年,熊向晖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主动提出离休。这个决定在中信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荣毅仁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他向国务院写信,恳请中央不要批准熊向晖的离休申请。
荣毅仁的这种挽留,不仅仅是出于对老同志的敬重,更是基于对公司发展的考虑。他深知在中信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熊向晖这样经验丰富的同志继续把关。
这封信最终起到了作用。熊向晖的离休申请没有获得批准,他继续在中信工作。直到1989年,这位老同志才正式退休。
在这六年时间里,熊向晖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和荣毅仁的配合更加默契,共同推动着中信的发展,为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桃李满园结硕果
熊向晖在中信一直工作到1989年,他的这六年额外任期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时期,中信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荣毅仁的带领下,中信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1986年,荣毅仁入选"世界最富魅力的50位企业家",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家,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开放政策的重要执行者"。
中信的成功,让更多国际伙伴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诚意。荣毅仁走遍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与各国政商界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网络。
1985年,一件意义重大却鲜为人知的事情发生了。荣毅仁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老一辈民族资本家的入党,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荣毅仁对这件事保持低调,连秘书和家人都不知情。每月的党费,都由他亲自装在密封信封中,委托专人送到中办指定的办公室。
9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制裁。荣毅仁发挥中信的平台优势,邀请全球各界重要人士访华,通过面对面交流传递中国声音。
他的这种努力,为打破国际制裁的僵局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荣毅仁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一位"既懂东方又懂西方的企业家,不可多得"。
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按规定辞去了中信公司董事长职务。回首他在中信的14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程。
这14年中,荣毅仁始终以实际行动支持中信的发展。他不仅分文不取薪酬,还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作为职工宿舍。
中信的发展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生动缩影。它不仅展现了一家企业的成长,更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艰辛历程。
熊向晖和荣毅仁的合作,堪称党政企共建的典范。一个是经验丰富的党务工作者,一个是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他们的携手共进推动中信不断向前。
今天的中信,已经发展成为一家跨国企业集团。它的成功,印证了荣毅仁当年的远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段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开放需要胆识,更需要务实精神。
从中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的支持,看到统战工作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