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被岁月深藏的西南腹地,贵州的崇山峻岭之中,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传奇——一个占地2800多亩,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工业辉煌与艰辛的修理厂。这里,是5708厂的所在地,一个名字虽简单,却承载着无数荣耀与梦想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聆听那些关于勇气、智慧与奉献的故事,看1390架战斗机如何在这里再次“起飞”,不仅是在物理上,更是在精神与记忆的长空中翱翔。
隐秘的角落,铸就辉煌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新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党中央高瞻远瞩,启动了浩大的三线建设。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转移中,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5708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空军装备保障的重要一环,更是国家安全的坚固后盾。
1965年,随着第一铲土的翻动,5708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在这片荒芜的山坡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用汗水与智慧,硬是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有满腔热血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转业复员军人和下乡知青。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建起了厂房、宿舍、医院、学校,一个微型的社会在这里悄然成形。
战火洗礼,英雄本色
1968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第一架米格—比斯战斗机在5708厂试修成功,标志着这座深山中的修理厂正式投入战斗序列。这不仅是对5708厂技术实力的肯定,更是对国家三线建设战略成功的一次有力证明。随后,随着东南亚战事的升级,5708厂迅速响应,扩建产能,年修理战斗机的任务从原计划的50架激增到100架,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斗力支持。
千机修复,战功赫赫
岁月流转,至1980年,5708厂已累计修复战斗机1390架。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次的挑战与突破,是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更是对国家忠诚与使命的坚守。每一架战斗机的成功修复,都是对5708厂技术人员精湛技艺的认可,也是对国家航空工业自强不息精神的颂扬。
转型之路,风雨兼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与国内军事战略的调整,5708厂失去了原有的军品订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生存与发展,厂领导果断决策,开启了艰难的转型之路。从生产军用产品到民用产品,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然而,正是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让5708厂在逆境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2002年,5708厂更名为黔鹰5708铝箔厂,寓意着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然而,市场的残酷远超想象,尽管全体职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时代的洪流。2008年,黔鹰5708铝箔厂宣告破产,留守的员工们不得不面对失业的现实。但他们的心中,那份对国家的热爱与奉献,却永远不会熄灭。
记忆永存,精神不朽
如今,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曾经热火朝天的土地,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和几栋破败的建筑。但在这片废墟之下,却埋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不朽的精神。5708厂虽已不在,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与记忆,却如同那些修复过的战斗机一样,永远翱翔在人们的心中。
26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