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位高权重,但与伊犁将军相比,至少有三个明显的短板

笑蓝阅览过去 2025-01-09 02:32:08

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都是清代武职系统中的重要角色,掌管着京师卫戍和新疆军政大权。然而,尽管九门提督名气不小,但与伊犁将军相比,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势。究竟是哪三个方面,让九门提督在伊犁将军面前略显逊色?

一、两者的设置背景不同

要搞清楚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的区别,首先要了解他们设置的历史背景。

九门提督这个职位,最早可以追溯到顺治初年。那时候,清廷以八旗军队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为了加强京师地区的治安管理,将八旗步军编为京师的卫戍部队,设立步军统领衙门,下辖步军营,配置步军统领、左右翼总兵等官职。步军统领就是后来九门提督的前身。

到了康熙十三年,皇帝下旨命步军统领兼管九门事务,"九门"即指的是当时北京城的九个城门。自此以后,步军统领又多了个九门提督的称呼。再后来,康熙帝又令步军统领统领京师的绿营马步兵即巡捕营。到雍正七年,正式确定步军统领衙门的最高长官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并加派部院衙门的堂官一人协理刑名案件。

九门提督的权力到这时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不仅统领八旗步军,还管辖汉军马步兵,京城的军事和治安大权都在他一人手里。但其实九门提督并非独掌京师卫戍,还有御林军、火器营等直属皇帝的禁军部队。

与九门提督由来已久不同,伊犁将军的设置要晚得多。乾隆二十七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鉴于新疆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民族宗教背景,不宜完全照搬内地行省的管理模式,遂于伊犁设将军一职,统领全疆军政大权。

第一任伊犁将军富察明瑞是满洲正黄旗人,曾参与平定准噶尔叛乱,战功赫赫。乾隆帝对他十分信任,除授予伊犁将军头衔外,还兼授他托诚郡王的爵位。由此可见,伊犁将军从一开始就地位超然。

与九门提督主要是京师卫戍力量不同,伊犁将军是一个全新的岗位,肩负着维稳新疆的特殊使命。乾隆晚年曾说:"新疆用兵二十载,恢复两朝旧土,安辑百万生灵,朕生平以平定回疆为第一等功业。"由此可见,新疆在当时清廷的重要性。

作为清政府在遥远新疆的最高代表,伊犁将军的事权自然十分广泛。他不仅统领驻疆的八旗、绿营各部兵马,节制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守尉,还要负责新疆全境的政务。这在当时的行省体制中是非常罕见的。

相比之下,九门提督虽权势熏天,毕竟只是在京师一隅。再怎么风光,也左右不了全国大局。而伊犁将军却掌控着国之西陲的命脉,一举一动都关乎国家安危。这或许就是两者地位高下的关键所在。

二、职责范围有明显差异

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虽然都是武职高官,但他们所肩负的职责却大不相同。

九门提督的主要职能是维护京师地区的社会治安。他统领着八旗、绿营的步兵部队和巡捕房役,负责京城的巡逻防卫、缉拿罪犯等任务。在封建帝王统治时期,京师的太平盛世关乎着国家的面子,因此九门提督的职责可谓重中之重。

然而若将视野放宽,不难发现九门提督的权力其实相当有限。首先,京师卫戍并非九门提督一人独揽。除了他统领的这支常驻部队外,京城还驻扎着直属皇帝的禁军,如御林军、火器营等。这些禁军实力强劲,人数众多,足以牵制九门提督。

其次,尽管九门提督名义上统领近三万兵马,但实际用于维持治安的力量要少得多。他麾下的八旗、绿营士兵大多驻守在京郊各处,只有数千人常驻皇城周围。这支人马不仅要负责守卫九座城门,还要兼顾内城外城的巡逻。可以说,九门提督手里的兵力其实捉襟见肘。

最后,九门提督虽然兼管刑名案件,但他并无最终的审判权。凡遇重大案情,还须会同刑部、都察院等衙门会审。九门提督在司法领域,充其量只是个承办者和执行者。

相比之下,伊犁将军所肩负的职责就广泛多了。他是清政府驻新疆的最高长官,统领着数万驻防将士,节制着南北哈萨克、回部的众多属国。在这广袤的西域,他就是当之无愧的一把手。

伊犁将军不仅要镇压叛乱,防范外敌,还要处理新疆境内的政务。他要安抚游牧民族,搞好民族团结;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纷繁复杂的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可以说,新疆的军事、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无一不在伊犁将军的职责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伊犁将军在职权行使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当时的新疆远在塞外,与内地相距数千里。加之交通不便,官文往来需要数月时间。因此,伊犁将军在处理新疆事务时,很少受到中央的直接干预。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策,全权处置。这种自主权,是九门提督望尘莫及的。

由此可见,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虽然都是一方诸侯,但前者不过是个地方治安官,后者却是名副其实的一省之主。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高下立判。

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小觑九门提督的作用。在特殊时期,九门提督作为京畿重地的守护者,对皇权的稳固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不乏九门提督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事例。只是与伊犁将军相比,九门提督在权力体系中终究有着先天的局限性。

三、品级待遇不在一个层次

在清代官场的森严等级中,品级高低是身份地位的重要体现。作为两大显赫武职,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在品级上却有着明显的差距。

九门提督这一职位,在设置之初品级并不高。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初年设步军统领时,为正二品衔,与在京的八旗都统齐平。这一品级一直沿袭了近百年之久。康熙、雍正年间九门提督权力大增,但品级却并未提升,仍为正二品。

直到乾隆后期,九门提督才被加升为正一品衔。据《清朝通志》记载,乾隆四十三年,鉴于步军统领权重,乾隆帝下旨将其升为正一品。但实际上,这一品级改革并未彻底执行。直到嘉庆四年,嘉庆帝再次下旨,将九门提督品级改为从一品。这才确立了此后一百多年的定制。

相比之下,伊犁将军在设置之初,其品级待遇就远超九门提督。据《钦定新疆识略》记载,乾隆二十五年设伊犁将军时,即为从一品。这与当时的两江总督、云贵总督等为正一品相比,足见伊犁将军超然的地位。

品级高低,不仅关乎官员的身份尊崇,更直接影响到俸禄待遇。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九门提督的俸银为每年1180两。此外,九门提督还有养廉银、伙食、草料等银两,总计约3000两左右。这一俸银标准,与在京八旗大臣相当,但与伊犁将军相比就逊色许多了。

据乾隆二十八年上谕,伊犁将军俸银为正一品京堂标准。据《钦定吏部处分则例》记载,这一标准为每年6400两,是九门提督俸银的两倍还多。此外,伊犁将军还可支领军机处银、伊犁办事处银等,总计年俸达到万两之巨。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笔惊人的数目。

俸银之外,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在实际地位上也有云泥之别。九门提督虽然名义上统领近三万人马,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自主用兵。据《大清会典》记载,凡遇京师大案,九门提督若需出动人马,须先报请皇帝批准。而伊犁将军则拥有全疆军政大权,可以自主决策,统兵征战。

再者,伊犁将军往往兼有多个头衔,权倾一时。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伊犁将军多兼陕甘总督、西安将军等职,统辖范围广阔。有的伊犁将军还会被授予亲王、郡王等尊贵封号,身份显赫。纵观清朝历史,鲜有九门提督能享此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后期,两者的品级差距还出现了微妙变化。据《清史稿》记载,同治年间,曾国藩以文官身份出任九门提督,朝廷为其专设从一品顶戴,以彰显其权威。而此时的伊犁将军却已不再固定为从一品,品级时升时降,或许也反映出新疆局势的动荡。但总的来说,伊犁将军的品级待遇仍然要高出九门提督一筹。

四、选任标准差距明显

官员的选拔任用向来是国之大事,对一个职位的重视程度,从其选任标准中就可见一斑。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在这方面的差距,也十分值得玩味。

作为京畿要地的守护者,九门提督的选任似乎并不那么严苛。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年间设立步军统领时,多从八旗兵中选拔骁勇善战之士担任。这些人虽然武艺精湛,但文化水平却参差不齐。据雍正朝史料记载,当时的九门提督中甚至还出现过目不识丁的武夫。

到了乾隆后期,这一情况有所改观。乾隆帝下旨,命九门提督一职可从军机章京、侍卫、都统等官中选拔。这些人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和文化素养。但总的来说,九门提督的选任标准仍以勇武为先,并无过于严格的要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犁将军的遴选向来严苛,尤其看重文治武功。据《清实录》记载,第一任伊犁将军富察明瑞就是一位饱学之士,不仅军功赫赫,还工于诗文,善于治理。后来的伊犁将军如和坤、玉麟等,也都是文武双全的名将。

乾隆晚年,伊犁将军的选任更加注重文治能力。据《清史稿》记载,时任伊犁将军的松筠,出身满洲镶黄旗,曾任内阁学士,是一位典型的文官武将。嘉庆以后,不少伊犁将军都由翰林出身,如著名的杨芳、左宗棠等。可见,对于镇守边疆的伊犁将军,朝廷不仅要求其武勇过人,更看重其驭下治民的才能。

除了个人素质外,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在朝廷倚重程度上也有差别。九门提督虽位居京畿,但在乾隆以前并未受到皇帝的特别关注。据《清朝通志》记载,雍正年间曾发生九门提督与礼部尚书争权的事件,雍正帝对此并未多加干预,似乎并不十分看重九门提督。

真正让九门提督获得皇帝青睐的,要数乾隆朝的和珅。据《清稗类钞》记载,和珅先后四次出任九门提督,期间除暴安良,深得乾隆信任。此后,屡有大臣兼任九门提督,如嘉庆朝的张学礼,道光朝的穆彰阿等。这似乎成了皇帝笼络心腹的一种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兼任者大多只是名义上的九门提督,实际职责往往由副职承担。

伊犁将军则从设置之初就备受皇帝信任。据《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命伊犁将军富察明瑞兼理回疆事务,从此开启了"将军制"。此后百年间,历任伊犁将军都是皇帝钦点,无一例外。而且他们也都是实打实的任职,鲜少有挂名者。

如道光年间的长白,同治年间的左宗棠,都是实际镇守新疆多年。左宗棠更是开创了"因俗而治"的新政,深得当地民心。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左宗棠离任时,新疆百姓夹道相送,场面十分感人。作为皇权在新疆的代言人,伊犁将军的选任向来是皇帝亲自过问的大事,不容有失。

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修为还是皇帝信任,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在选任标准上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九门提督虽威震京师,却难成国之栋梁。而伊犁将军虽远在天山,却实为帝国的中流砥柱。正是这种差距,让两者在实际地位上泾渭分明,各有差异。

五、实际权力行使受限

名位固然重要,但官员的实际权力更多体现在日常的履职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九门提督和伊犁将军在权力行使上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九门提督虽然名义上统领着京师的八旗、绿营重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受到诸多掣肘。最典型的就是皇帝对京城军权的直接控制。据《清朝通志》记载,康熙年间就曾多次训斥九门提督,要求其遇事必须先行奏报,不得擅自调兵遣将。这无疑限制了九门提督的军事权力。

而且,九门提督的职权还常常被皇帝以"兼任"的方式架空。据《清史稿》记载,雍正、乾隆年间,屡有皇帝宠信大臣兼任九门提督。这些人大多只是挂个名衔,实际军政事务仍由总兵等副职官员处理。九门提督反而沦为了二把手,权力大打折扣。

此外,作为京城的治安长官,九门提督还要面对其他衙门的掣肘。据《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生活》记载,康熙后期,礼部和都察院都曾与九门提督就司法审判权发生冲突。虽然最后都以九门提督居上而结束,但这种明争暗斗也无疑消耗了九门提督的政治资本,限制了其权力的自由行使。

伊犁将军的权力行使则要顺畅得多。据《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在新疆建省之前,伊犁将军就已经成为当地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不仅拥有军政大权,还兼理民政、财政、司法,全面掌控新疆局势。

值得一提的是,伊犁将军在处置少数民族事务时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据《清代新疆行政制度考》记载,雍正年间,平定准噶尔后,朝廷曾下旨要求伊犁将军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此后,伊犁将军在制定涉及少数民族的政策时,就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如乾隆年间的伊犁将军舒赫德,就曾因地制宜,对不同的民族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他在平定回部叛乱后,为了安抚人心,特意下令减免赋税,还在伊犁设立了专门的回民教长,负责管理当地的宗教事务。这些政策不仅稳定了局势,也为后来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伊犁将军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裁者。实际上,他们的权力行使也受到朝廷的监督和制约。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四十三年,时任伊犁将军的玉麟就因擅自处置回部事务,遭到了朝廷的弹劾。但总的来说,相比于九门提督,伊犁将军在实际履职时确实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地理位置的影响,也有个人能力的因素。京师毕竟是皇权的核心,事无巨细都在帝王掌控之中。而新疆却远在天山之外,信息传递不畅,皇帝难以实时干预。加之长期的战乱和民族冲突,新疆局势错综复杂,需要将军有更大的自主权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此外,正如前文所述,伊犁将军的选任标准更加严苛,他们大多是文武兼备、才略过人之士。这就使得皇帝在授权时更加放心,也更愿意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相比之下,九门提督虽位高权重,但终究只是皇权在京城的代言人,其权力的行使注定要受到更多的掣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