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请假6天回家,朱元璋批准了,第7天上朝时他却这么说

幽谷清风拂 2025-01-08 13:28:34

洪武年间,朝堂之上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一位深受皇帝信任的右正言周衡,因家中有事向朱元璋请假六天。朱元璋不仅准许,还亲切地嘱咐他早去早回。谁知第七天早朝时,周衡刚走进金銮殿,朱元璋突然勃然大怒,一声"拖出去斩了",便让这位正直敢言的大臣人头落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向赏识周衡的朱元璋在六天后突然翻脸?为何一天的迟到竟酿成了杀身之祸?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朱元璋的帝王心术

洪武初年,朱元璋一次在南京秦淮河畔与大臣们微服私访。途经一处茶肆,隐约听见几个商贾议论朝政。其中一人说道:"这位皇帝虽是农家子,却颇有气度。"此言一出,朱元璋面色顿变,当即令锦衣卫将这几人拿下。

这一细节揭示了朱元璋对自己出身的极度敏感。他生于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自幼家贫,曾以乞讨度日。即便登基称帝后,这段经历始终如影随形。洪武四年,他下令修建皇陵时,特意选址于钟山之麓的一处贫瘠之地,并言:"此处与朕故乡相似。"

朱元璋的敏感与多疑在朝廷政务中尤为明显。洪武七年,他设立"通政使司",专门收集天下民情。表面上是为了了解民间疾苦,实则暗中调查臣子们的言行。一次,有大臣在家宴请宾客,席间谈论起朱元璋年轻时的事迹。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那位大臣次日便被以"妄议君上"的罪名下狱。

胡惟庸案发生后,朱元璋的多疑性格达到顶峰。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将中央权力分散到六部,亲自处理各项政务。每日早朝,他都会仔细观察大臣们的表情和言辞。一次,兵部尚书在汇报军务时略显紧张,朱元璋立即怀疑其有异心,命锦衣卫彻查此人的家族背景。

为了强化统治,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考核制度。他令各地官员定期上报本地情况,内容包括人口、田亩、赋税等详细数据。若发现数据有误,轻则革职,重则问罪。这种严苛的制度使得官员们战战兢兢,生怕出现差错。

在处理朝政时,朱元璋常常表现出对忠言的矛盾态度。他一方面鼓励臣子直谏,设立了专门的谏议大夫一职;另一方面又极其在意臣子进谏的方式和场合。洪武十五年,一位御史当众指出他在赈灾政策上的失误,朱元璋虽然采纳了建议,却因为"不知避讳"而将这位御史贬官外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对于臣子的出身格外关注。他曾命人编撰《百官家传》,详细记载朝中大臣的家世。凡是出身显贵的官员,他都会特别留意其言行。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他与周衡这样出身寒门的臣子的关系。

二、周衡的仕途经历

周衡出身江南一个寒门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洪武五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乡试,引起考官的特别关注。当时主考官在给朱元璋的奏折中特别提到:"此子文采斐然,且见识不凡。"正是这份奏折,让周衡的仕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初入朝堂时,周衡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这个位置虽不显赫,却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朝廷重要文书。在整理先帝遗诏时,周衡发现了一处文字讹误,及时向上级指出并得到纠正。这件小事传到朱元璋耳中,让他对这位年轻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洪武七年,周衡升任右正言,专门负责向皇帝进谏。在这个位置上,他多次就朝廷政务提出建设性意见。有一次,地方官员上报粮仓存量,周衡通过仔细核对往年数据,发现其中有明显造假。他立即上书弹劾,最终查实了一起重大贪腐案件。朱元璋对他的办事能力大加赞赏,称其为"朝廷耳目"。

在处理政务时,周衡展现出过人的才干。洪武九年,江南地区发生水灾,朝廷征调各地粮食赈灾。周衡负责统筹调度,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运输方案,既保证了灾区及时得到救济,又避免了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这次行动不仅让他得到百姓称赞,也赢得了朱元璋的器重。

然而,周衡的直言敢谏也为他树立了不少政敌。洪武十一年,他在朝会上指出某些勋贵子弟骄奢淫逸的问题,此举得罪了不少权贵。有人暗中向朱元璋进谗言,说周衡"口无遮拦,不知分寸"。但朱元璋不为所动,反而对周衡更加信任。

洪武十三年,周衡参与修订《大明律》。在讨论量刑标准时,他坚持"罪责相当"的原则,主张对官员犯罪从重处罚。这一建议虽然遭到一些大臣反对,但最终得到朱元璋的支持。修订完成后的《大明律》被誉为"天下法典之模范"。

在担任右正言期间,周衡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奏折审核制度。他要求所有上呈的奏折必须事先核实,避免虚假信息误导朝廷决策。这一制度大大提高了政务效率,也为后来的档案管理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经常召见周衡,询问他对朝政的看法。一次讨论科举制度时,周衡提出应该增加实务考核,不能只重文章。这个建议引起朱元璋的重视,随后在科举考试中增加了经济、军事等实用知识的考察内容。

然而,就在周衡仕途顺遂之时,一场意外的变故正在悄然酝酿。那一纸看似普通的告假条,竟成为他性命攸关的转折点。

三、六天假期的真相

洪武十四年二月,周衡向朱元璋递交了一份请假条。按照惯例,官员请假需详细说明原由。周衡在请假条中写道:"家中老母病重,需归家侍疾。"这份请假条很快得到朱元璋批准。

在周衡离京期间,锦衣卫按照常规对其行踪进行了秘密跟踪记录。据《锦衣卫密档》记载,周衡离开南京后直接前往家乡松江府。第一天傍晚抵达家中后,立即请来当地名医为母亲诊治。第二天一整天都在照料母亲,并未外出。

第三天,事情出现了转机。当日上午,一位自称是杭州府推官的官员来访。两人在书房密谈近两个时辰。锦衣卫的密探虽然无法得知谈话内容,但记录显示这位来访者并非杭州府现任推官。这个重要细节被立即上报给了朱元璋。

第四天,周衡突然带着一批文书离开家中,前往苏州。按照记录,他在苏州会见了几位本地商人。这些商人都与漕运有关,其中一人更是漕运总商胡某的亲信。当晚,周衡在一家名为"醉月楼"的酒楼逗留良久。

第五天,更令人生疑的事情发生了。周衡在返回松江的途中,绕道至一处偏僻的庄园。这座庄园的主人是前元朝宗室后裔,因拒不投靠明朝而被软禁于此。周衡在庄园中停留了约一个时辰,随后匆忙离去。

第六天,周衡重返家中。但与第一天不同的是,他并未在母亲房前长待,而是在书房中来回踱步,不时提笔写些什么。深夜时分,一个穿着普通百姓衣服的人潜入周家,与周衡交谈片刻后离去。

这六天的行程,每一个细节都被锦衣卫详细记录。特别是那个深夜造访的神秘人物,经查证是漕运商人胡某的心腹。而胡某恰好在前年因贪污案件被革职查办,此案正是由周衡经手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周衡在苏州期间接触的那些商人,都与一桩正在调查的漕运舞弊案有关。而那位自称杭州推官的访客,经查实是胡某的族弟,曾在杭州府任职,因贪污被革职。这些看似零散的线索,实际上编织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第七天早晨,当周衡踏入金銮殿时,朱元璋面前已经摆放着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不仅记录了周衡这六天的所有行程,还包含了与这些人物相关的一系列旧案证据。这些证据显示,周衡可能涉及一个庞大的漕运贪腐网络。

四、第七天的庭审实录

洪武十四年二月十七日,这个原本平常的早朝,因周衡的归来而变得格外紧张。据当日《起居注》记载,周衡刚走进金銮殿,朱元璋便出示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揭露了一个惊人的漕运贪腐案。

朱元璋首先质问周衡为何在请假期间频繁会见被革职的漕运商人。根据锦衣卫的记录,这些商人与一起正在调查的漕运舞弊案有密切关联。周衡辩解说这些会面只是偶然,但朱元璋随即出示了更多证据。

其中最关键的证据是一份密信。这封信是锦衣卫从那位深夜访客身上搜出的,内容涉及漕运环节的具体舞弊细节。信中提到了一个复杂的账目转移方案,而这个方案恰恰需要一个熟悉朝廷制度的内应才能实施。

庭审中,朱元璋特别指出周衡在苏州"醉月楼"的一次秘密会谈。据密探记录,当晚周衡与几位商人讨论了一个名为"四省通道"的计划。这个计划涉及江浙、湖广、江西三省的漕运线路,通过人为制造粮食损耗来中饱私囊。

更令人震惊的是,周衡竟然私下接触了被软禁的前元朝宗室。朱元璋当场出示了一份地契,证明这位宗室成员暗中控制着多处漕运码头。而这些码头正是漕运舞弊案的重要环节。

在盘问过程中,朱元璋多次强调周衡作为右正言的特殊身份。身为言官,不仅要口正,更要行端。然而周衡在短短六天内,竟然与多个可疑人物频繁接触,这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职行为。

庭审进行到紧要关头,朱元璋命人带上了那位自称杭州推官的访客。此人在审讯中承认,他确实是受漕运商人胡某指使,专程去见周衡,商议如何运作新一批的漕运配额。这个证词直接坐实了周衡与漕运集团的勾结。

最为致命的是第六天晚上的密会。那位深夜造访的神秘人物交代,他是奉命送来一笔银两,作为周衡在朝中运作的酬劳。这笔银两的数额高达万两,相当于一名知府三年的俸禄。

在铁证面前,周衡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交代,自己利用言官的身份,在漕运案件的调查中故意做手脚,为商人通风报信,并帮助他们逃避查处。作为回报,他在过去两年中收受贿赂共计五万两白银。

朱元璋当场拿出了一份完整的账册,这是锦衣卫从周衡家中搜出的。账册详细记录了每一笔收支,甚至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经手人。这份账册不仅证实了周衡的供词,还牵出了更多涉案人员。

五、寡母为子求情始末

洪武十四年二月十八日,周衡被押入大牢的消息传到松江府时,他年迈的母亲当即决定入京为子求情。这位老妇人年过七旬,却在仆人搀扶下登上了去往南京的船只。

据《江南疏牍》记载,周母到达南京时已是二月二十五日。她在南京城外跪候了整整三天,直到朱元璋派人将她接入宫中。当时正值朝会结束,朱元璋在勤政殿接见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

周母的请愿颇具特色。她没有为儿子辩解,而是带来了一摞账册。这些账册记录了周家近百年来的家计收支。从账册可见,周家世代耕读,从未经商,家中积蓄也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这些账册旨在证明周衡并非天生贪婪之人。

更令人意外的是,周母还带来了十几封周衡在任右正言期间写给家里的信件。信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查处贪官、严惩恶吏的事迹。周母指出,这些信件都有具体日期,可与朝廷档案相互印证。

在述说过程中,周母提到了一个重要细节。就在周衡请假回家的前几日,他曾写信提到发现了漕运系统中的重大问题,准备深入调查。这封信的日期恰好是在他被指控收受贿赂之前。

朱元璋命人核实了周母提供的所有材料。经查证,周衡确实在案发前就着手调查漕运弊案。而那些被他举报的官员,大多与后来牵涉出的漕运集团有关。这个发现为案情增添了新的疑点。

三月初,朱元璋下令重新审理此案。新的调查发现,周衡家中搜出的账册有伪造痕迹。经过笔迹比对,那些记录数额的字迹与周衡本人的笔迹并不相符。而深夜送银的密使,在严刑之下承认证词是被威逼所为。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隐情浮出水面。原来周衡之所以会见那些商人,是在暗中收集证据。他假意与漕运集团周旋,实则在为一次大规模的打击行动做准备。而那位前元宗室,也是一个重要的线人。

据《洪武实录》记载,朱元璋在了解真相后,立即下令释放周衡。不仅如此,还追查了诬陷周衡的幕后主使。最终查明,这是一场由漕运集团精心策划的陷害。他们先是收买周衡的仆人,伪造账册;又安排眼线监视其行踪,最后利用他请假探母的机会,布下了这个圈套。

三月十五日,周衡获得平反。朱元璋召见周母,称赞她明辨是非、据理力争的态度。同时也感慨,若不是她带来的这些家书和账册,恐怕一个忠臣就此蒙冤。周母在离开京城前,将家中所有账册都留在了宫中,以供朝廷存档。这些账册后来成为研究明初官员家风的重要史料。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