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深山坞里:一块曾是上海的小飞地,生产过200万发火箭弹

忆三线岁月 2024-11-14 05:04:51

在浙江临安岛石镇仁里村赵岭脚的山沟中,曾经隐藏着一座神秘的工厂——上海协作机械厂,军工代号9383。这座工厂不仅承载着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还曾是上海的一块“小飞地”,在这里生产了超过200万发火箭弹。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中国面临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中国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从沿海地区迁移到内陆和山区。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自然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1965年,五机部批准了协作机械厂的项目,随后选址小组开始在浙江西部的临安、德清、桐庐一带进行勘测。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最终将厂址确定在临安岛石镇仁里村赵岭脚的山沟中,这里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原则。

1966年11月,上海协作机械厂正式破土动工。当时的赵岭脚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建设者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他们劈山修路、遇水架桥,住的是简易的席棚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然而,没有一个人退缩和抱怨,他们都在与敌人抢时间,一心想要尽快完成建设任务,巩固后方的国防建设。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建设者们用铁锹、铁镐和简易的混凝土搅拌机完成了基础建设工程,生产车间和仓库拔地而起。1968年10月,来自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和上海东方红造船厂的援建职工陆续到达仁里村,他们带来了314台机械设备,并很快完成了安装调试工作,开始试生产。

1969年初,上海协作机械厂开始批量生产火箭弹。同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协作机械厂生产的56式40毫米火箭弹被紧急送往东北前线,对苏军的步兵战车造成了巨大杀伤。然而,这种火箭弹对T-62坦克的厚重装甲却效果不佳。于是,工厂开始生产威力更大的69式40火箭弹,这种火箭弹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协作机械厂在三线建设期间共生产了超过200万发火箭弹。这些火箭弹不仅在中苏珍宝岛冲突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出口到其他国家,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随着工厂的发展壮大,上海协作机械厂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小社会”。70年代中期开始,厂区建设逐步完善,建成了办公大楼、职工大礼堂、职工宿舍楼、子弟幼儿园、子弟学校(小学到中学)、职工医院、露天影院、澡堂、灯光球场等生活设施。整个厂区如同一个小城镇,繁华程度堪比县城,因此被职工和附近村民形象地称为“小上海”。

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切都是凭票购买。但协作机械厂的生活物资却十分充足,这些物资都是由812指挥部统一供应的。厂里的食堂还会从舟山、象山等地采购海鱼来改善伙食。此外,厂里还会定期播放电影和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进入8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国家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1985年5月,9383厂番号撤销;到1988年,大部分援建职工陆续返回上海,被安置在上海柴油机厂分厂工作;厂区则移交给华东师大作为试验基地;1992年华东师大试验基地也离开这里将厂区移交给当地政府。

尽管上海协作机械厂已经不复存在,但它那段峥嵘岁月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见证了中国三线建设的艰辛与辉煌,也承载了无数老一辈三线人的青春与梦想。如今,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曾经的热土时,仍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