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舍弃五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也要死守远东,俄罗斯因何如此执着

历史海大富 2025-01-18 03:55:30

1991年,苏联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昔日的超级大国竟变得支离破碎。

十四个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

那时,俄罗斯选择放弃东欧和大部分加盟国,但却死守着远东和西伯利亚那片冰雪覆盖的土地。

有人不解,为什么他们甘心丢失五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却始终不肯放弃那片冰冷的冻土?

是否,这片荒芜之地,才是俄罗斯真正的根基所在?

宁可舍弃五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也要死守远东,俄罗斯因何如此执着

为何要死守远东

俄罗斯远东,似乎注定要成为世人瞩目的孤岛。

其广袤疆域,既是自然资源的富饶之地,也是人类开发进程中的“死角”。

由于极端的气候与复杂的地理环境,远东的土地难以孕育出繁华的城市,人口稀少,鲜有足迹,几乎未遭战火的侵扰。

除却西伯利亚铁路、贝阿铁路沿线以及大河流域的某些地区,其他地方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面貌,未经大规模开发。

远东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北角,远离俄罗斯的中心腹地。

其西界与东西伯利亚经济区相接,东面则拥抱太平洋,与美国阿拉斯加及日本隔海相望;北界北冰洋,南面与中国、朝鲜为邻。

纵深3900公里,横向宽达2500至3000公里,面积高达621.59万平方公里,占据俄罗斯总面积的36.4%,位居全国之首。

远东的居住人口仅为669.3万,远不足以填满这片广袤的土地。

每平方公里的密度,只有1.1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俄罗斯远东的经济区,由萨哈共和国、滨海边疆区等十个联邦主体构成。

这些地区几百年来一直处于俄罗斯发展的边缘。

沙俄时期的远东开发,充斥着征服与拓荒的痕迹,更多的是扩张的战略性布局。

苏联时代,远东的开发走向了粗放型模式,重点放在自然资源的开采上,却忽视了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社会陷入了长时间的不稳定,经济骤然衰退。

此时,政府将有限的资源几乎全部集中在欧洲部分的复兴上,远东仿佛被遗忘在历史的中,成了边缘化的“孤岛”。

远东内陆,常年被严寒笼罩,是一块被冰雪封存的荒芜之地。

西伯利亚的冻土,严寒至极,气温常年低于零下40℃,更有雅库茨克这样的地方,极端天气下,气温可跌至零下60℃。

在这片土地上,寒冷几乎成为一种常态。

当地的机器因寒冷无法正常运转,工厂只能在冰霜中停摆。

人类在这片冰雪之地的生存,似乎注定要与自然作抗争。

这也是为何远东历经岁月沧桑,仍未能迎来繁荣的原因之一。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经济的支柱轰然倒塌。

原有的经济模式被彻底打破,经济急剧萎缩。

在这个大背景下,原本对远东地区的财政优惠政策也相继撤销。

这个依赖政府补贴和中央财政的地区,顿时陷入了经济危机。

乌拉尔山以东,广袤的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仅有约3200万。

而勒拿河以东的远东部分,面积621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却不足600万。

如此低的人口密度,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远东的开发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缺乏劳动力的远东,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因为经济贫困和缺乏资金支持,开发进程迟缓。

地方经济长期依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然而却无法为发达地区提供足够的资源或劳动力补偿,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也无法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因此,发展远东成了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

2015年,为了刺激该地区的发展,俄罗斯政府推出了优惠政策,提供土地奖励,鼓励人们迁往远东定居,但这一举措的效果甚微。

要想改变远东的命运,既需要大量人口的流入,也需要巨额资金的注入。

依靠俄罗斯当时的经济状况,这一目标几乎无法实现。

那么,在这样一片被冰雪封锁、贫瘠且困难重重的土地上,为什么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依然坚持坚守远东呢?

远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俄罗斯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故。

从曾经的世界强国,沧桑一瞬,沦为二流乃至三流国家。

昔日的雄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四分五裂的社会经济危机。

远东同全国一样,饱受战乱后的沉疴。

苏联解体,俄罗斯的的地理重心大幅东移,曾经依赖欧洲腹地的强国形象已悄然转变为一个以亚太为核心的国家。

远东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却成为了俄罗斯战略版图中的关键所在。

远东的领土面积不容忽视。

621.5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据了俄罗斯总面积的36.5%。

与苏联时期27.7%的比例相比,远东的比重几乎翻了一番,成为全国面积最为广大的地区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俄罗斯失去了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如塔林、里加、敖德萨等),远东的港口成了俄罗斯通向世界的最重要窗口。

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东方港、瓦尼诺等港口,成为俄罗斯对外联系、开展国际贸易的生死枢纽。

这些港口几乎都是全年可以使用的良港,具有巨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

而远东地区共有19个港口,许多港口不仅拥有雄厚的资源和发展潜力,且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因此,面对西部地区的失地与战略收缩,俄罗斯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源投入到远东地区的开发与利用。

这片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土地,成为了俄罗斯未来振兴经济、重塑国力的关键所在。

俄罗斯政治重心虽在欧洲,却早已意识到其经济潜力正日益向东方倾斜。

西伯利亚与远东,这两块广袤的土地,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与发展机遇,成为俄罗斯未来复兴的核心。

若要实现国家的崛起,经济重心东移已成为必然之选。

然而,普京政府之前的做法更多侧重于能源开发、军事重工业与自然资源的开采,尤其是在战略部署、矿产能源与军工领域的投资可谓最为突出。

简言之,俄罗斯的东方战略,长期以来更倾向于保守的资源利用和军事布局,远未触及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

普京执政后,远东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0年5月13日,普京将俄联邦的89个联邦主体划分为七个联邦区,并派驻了总统代表。

诸多经济区被整合到一个联邦区,而远东经济区则被独立划分为一个特殊的联邦区。

苏联解体后,对大多数亚太国家而言,俄罗斯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这种局面的根源,恰恰在于俄罗斯缺乏进入亚太的有效窗口。

尽管地理位置上,远东无疑是俄罗斯进入亚太的最佳桥梁,但一个脱离了国家经济体系、社会经济不断衰退的远东,显然难以承担起这一重任。

正因如此,从普京时代起,远东开发不仅仅是国内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战略核心。

远东的振兴,成为俄罗斯融入亚太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远东的繁荣与否,直接决定着俄罗斯的强盛与否。

没有远东的繁荣,便难以谈论整个俄罗斯的富强。

俄罗斯的最后屏障

普京治国的战略蓝图中,远东地位至关重要。

其核心目标就是确保俄罗斯在亚洲的地位不被削弱,避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倒退或裂痕。

对于俄罗斯而言,远东是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乃至国际政治博弈的关键。

尤其是在东北亚,远东地区周边的安全局势错综复杂。

美日的军事同盟如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朝鲜半岛的敏感局势和台湾问题的潜在动荡,都在不断考验着俄罗斯的战略。

自9·11事件以来,美军的战略重心悄然从欧洲东移至亚太,这一变化逐步成为现实,迫使俄罗斯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安全政策。

面对这些日益严峻的外部威胁,俄罗斯必须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尤其是远东地区的防线,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固的外部环境。

在这一战略框架下,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无疑是捍卫国家利益的核心力量。

无论是远东的广阔海域,还是沿岸的关键港口,都是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

远东的稳定,关乎俄罗斯的生死存亡,而太平洋舰队正是这一切的守护者。

在普京的治国理念中,这支舰队不仅仅是武力的象征,更是国家尊严和战略自信的体现。普京对海军的重视由来已久。

在他担任代总统期间,就曾亲自乘潜艇出海。

此后,普京更是屡次亲临军事演习现场,登上舰艇与潜艇,亲自指挥。

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陆续制定了《2010年前俄海军政策要点》和《2020年前俄海洋理念》两大中长期海军发展规划。

结合普京的治国理念,不难看出,在远东的海军战略早已成为俄罗斯国家战略的关键一环。

对于俄罗斯而言,只有通过增强海军力量,才能更好地捍卫在远东乃至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

太平洋舰队作战区域横跨非洲东岸至美洲西海岸,覆盖全球大洋50%以上的水域。

随着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海军的建设也迎来了复兴。

过去几年,随着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军事预算逐年增加,俄海军的军费开支显著提升。

经过一系列的编制调整,舰队逐渐壮大,至今已形成了以滨海区舰队、东北联合军队集群为核心的强大战斗力,且还拥有一个海军陆战师和舰队航空兵,兵力总数占据了俄罗斯海军总兵力的27%。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形势可谓险象环生,危机四伏。

历史遗留的种种矛盾,如领土争议、民族冲突与宗教纷争,将俄罗斯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尤其是在南方,俄罗斯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层出不穷。

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蔓延不仅危及本国的稳定,也对整个中亚地区构成了重大威胁。

与此同时,外高加索、北高加索以及中亚的冲突此起彼伏,既有民族争端,也有外部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令俄罗斯的南部边疆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更为严峻的是,外部势力对独联体南部国家的能源与资源的争夺,使得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控制力逐渐受到侵蚀。

西部同样没有好转的空间。

华约解散后,俄罗斯的战略纵深被急剧缩短。

撤军后的俄罗斯,丧失了上千公里的防御屏障。

北约的东扩则始终笼罩着俄罗斯的西部边境。

第一轮东扩让俄罗斯失去了700到900公里的战略纵深。

第二轮东扩则令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俄西北边境更是失去了所有的缓冲地带,面临的是北约的直接军事压力。

北约的步伐愈发逼近俄罗斯的大门。

在这种险恶的地缘环境下,俄罗斯的东部成了它最后的屏障。

西伯利亚不仅是俄罗斯的重要自然资源宝库,更是其地理上的天然防线。

一旦失去这块庞大的战略缓冲区,俄罗斯的腹部将暴露在敌人面前,几乎不可能抵挡住来自西方的攻击。

然而,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注定使它面临重重困难。

位于北极的广袤土地,偏向内陆,使得其可用的港口资源异常稀缺。

海森托克,作为远东唯一一个不冻结的港口,是俄罗斯通向太平洋的唯一咽喉。

若这一战略要地丧失,俄罗斯在太平洋的声音将会彻底消失,甚至连一席之地都难以保住。

对于俄罗斯而言,远东虽偏远,或许人迹罕至,但它的战略价值却无可替代。

它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后屏障,也是连接亚太地区与全球的重要纽带。

因此,尽管远东地域荒凉,但俄罗斯对其的重视,远非偶然,它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一片广袤的土地。

参考资料:二十一世纪俄罗斯远东发展战略及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孙文斌

1 阅读: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