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芽在湖南博物院开讲:汉代女性妆饰之美

阿山的诗和远方 2024-07-18 22:05:27
近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芽应邀来到湖南博物院湘博讲坛,作了《汉代女性妆饰之美》专题讲座。她结合该院正在展出的“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通过翔实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带领听众走近汉代女性的生活图景,感受她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讲座主要讲述两汉时期女性的妆容、妆品、妆具,发型和首饰的发展面貌、美学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缘。对汉代女性的妆饰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

李芽的讲座先从两汉时期女性的妆容讲起。

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包容各家思想,以“事少而功多”为旨归的“黄老之学”回应了这种社会需求。

“黄老之学”崇尚自然,推崇“无为而治”,西汉流行由简约素朴走向大气磅礴,使得西汉妆容大多清淡雅致,追求天趣。时人效仿卓文君画远山眉,西汉女俑头和西安汉墓壁画中妇女头像都可以佐证山形眉。汉伶玄的《赵飞燕外传》中提到了慵来妆,说明当时流行画慵来妆。

“黄老之学”还倡扬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大美”或“壮美”气象,旨在塑造一种时代性的“大美”人格,即“大丈夫”。这个“大丈夫”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事功型、实践型“大美”人格,这是汉代社会精神的灵魂,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汉初整个社会积极昂扬的气息。

谢承《后汉书》中记载了高髻、广眉、大袖。西安理工大学M1墓室出土了西汉晚期壁画中的广眉女子形象。有力地佐证高髻、广眉、大袖东汉一度成为的汉代女子的妆容时尚。

西汉的发式,西汉女子梳高髻主要局限于宫廷苑囿,民间广泛流行椎髻、堕马髻等垂髻。高髻与垂髻的一绺“垂髾”,随风飘荡,缥缥缈缈,反映出汉代女性特有的一种飘逸、洒脱之美。

西汉一度流行过假发+擿。擿(揥)是一种扁平细长且一端有细密长齿的长笄,除了与簪钗相同的绾发固髻功能外,还可作抓挠及篦发一类的用途。马王堆汉墓等多处汉墓出土过假发,辛追夫人尸体上发现过三个擿和木花。那时还流行插戴簪钗、簪珥或步摇。

与低调的淡妆与垂髻相呼应的是西汉女子略显含胸佝偻的体态,这与西汉曲裾袍的腰带系于臀部或臀部以下有关,呈现为一种上长下短、上丰下俭的形象。也使得西汉早中期女子的精神气质在简约素朴中又略显低调与含蓄。

东汉:“阳尊阴卑”下的纤柔之美。

儒家对妆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张有克制的修饰,将妆容修饰与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儒家是允许适当地修饰的,强调“美”和“善”的统一,追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符合“礼”的规范,才是审美的情感。这就从理论上确立了女性的全面依附关系。董仲舒在女性观上,提出“阳尊阴卑”说和“三纲五常”说,导致女性的妆饰从素朴大气迅速转向娇弱与纤柔。

《后汉书.梁冀传》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造型师孙寿。

自西汉晚期开始,汉代女子的发型开始由低垂走向高耸,女子发式开始变得丰富活泼,头顶高髻开始普遍流行,西汉的垂髻几乎不见了。高髻的流行又必然伴随着假髻的使用,据《续汉书》记载,东汉命妇在入庙等特殊礼仪场合,多戴“剪蹩帼”“绀缯帼”“大手髻”等。在发型方面,随着西汉晚期“城中好高髻”的流行,东汉女子的发型开始由低垂走向高耸。

《后汉书.舆服志》中有关于假发与巾帼的问题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翦氂蔮,簪珥又有“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亦戴“绀缯蔮”。

山东省东平东汉墓壁画中的广眉、高髻、高腰装束女子形象,昂扬而舒展。

李商隐《蝶三首》“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提到寿阳公主的妆容。

紧接着,李芽讲解了两汉时期女性的妆品。

李芽认为,中国古代彩妆上尽管不尚浓艳,但养颜术养颜用品却非常发达,如香粉、铅粉、红蓝花胭脂等。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出现了石黛、眉笔。从文献记载看,脂分面脂和唇脂两种,都是柔顺滑腻的;泽也称兰泽、香泽、芳脂等,是用来涂发的香膏。

汉代的化妆用具,出土文物有五子漆妆奁(内装梳妆用品:镜擦、梳、篦、茀、镊、拨)、五子妆奁盒、角质环首刀及印章。还出土了朱红罗绮手套、素罗绮手套、信期绣绢手套等。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九子漆妆奁内有梳、篦各一件,粉状化妆品和丝绵粉扑,方块形白色化妆品,胭脂,油状化妆品,油状化妆品和丝绵粉扑,白色粉状化妆品,丝绵一块、假发一束,针衣二件、茀二件。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了朱雀衔环调脂豆。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植物性香料有十余种,分别为花椒、佩兰、茅香、辛夷、杜衡、藁本、肉桂、高良姜、姜等;香具有四种,分别为香奁、香枕、香囊、熏炉(朽有竹熏罩)

关于两汉时期的首饰,李芽分析说:

其一,西汉时期的各式首饰,材料多是竹木牙角或珠玉宝石,采用的工艺是在原始材料基础上雕琢而成;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广泛出现了金属材质的首饰。

其二,西汉的首饰尚缺乏礼仪制度方面的相关记载,目前较为明确的首饰制度,见于西晋司马彪所著《后汉书.舆服志》。汉代之后历朝贵族妇女的首饰制度,基本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增益。

其三,礼制首饰与日常首饰尚未全然清晰地分别开来,也并未进化出特定的冠饰。

这在以下古代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

汉代礼制首饰:

《续汉书.舆服志下》: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蚕(服)……翦魔菌,簪珥。珥,耳珰垂珠也。簪以玳瑁为摘,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爵(雀),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菌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摘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蚕(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

贵人助蚕服……大手结,墨玳瑁,又加簪珥。

长公主见会衣服,加步摇;公主大手结,皆有簪珥……

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菌,黄金龙首衔白珠,鱼

须摘,长一尺,为簪珥……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颜师古注:“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为华胜。”

《古今事物考》:“珥,女子耳珠也,自妲己始之,以效岛夷之饰。”

西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

《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汉代出土耳饰主要集中在非汉族地区。汉代还出现了臂饰,腰饰。

《五经要义》:“古者后妃群妾礼御于君所。女史书曰授其环以进退之。有娠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进者,着于左手,阳也,以当就男,故着左手;右手,阴也,既御而复故,此女史之职。”《北堂书钞》引《汉旧仪》:“宫人御幸,赐金环。”

繁钦《定情诗》:“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

讲座最后,李芽强调:

西汉初期的女性审美主要受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妆容修饰趋于简约素朴、清新淡雅、追求天趣。

西汉后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新儒学体系逐渐成为汉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在妆容修饰上其一是主张有克制的修饰,将化妆与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其二是从理论上确立了女性对男性的全面依附关系,导致女性的化妆迅速转向追求娇弱与纤柔,这一道一儒的两种倾向,奠定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农耕文化下汉族女性的主流妆容审美规范。

化妆器具则以多子漆奁为特色。

汉代礼制首饰与日常首饰尚未全然清晰地分别开来;西汉时期的首饰材质多为竹木牙角或珠玉宝石,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才广泛出现金属材质的首饰;在首饰门类上,主要以头饰为主,其他门类尚不甚发达。

讲座结束后,李芽与热心听众展开互动,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特别链接:

李芽,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导。上海市“曙光学者”获得者,公众号“东方妆道”创办人;长期从事艺术史及服饰史的研究与教学,曾任北京大学、台北艺术大学访问学者,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高级研究学者。代表著作:《中国妆容之美》《中国古代首饰史》《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漫话中华妆容》《中国古代妆容配方》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