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四年(888)三月六日,玩乐一辈子的唐僖宗死了,连个儿子也没有,朝中大臣商量,让唐懿宗六子吉王李保继位。
掌握神策军的宦官杨复恭表示,拥立皇帝,什么时候轮到这帮大臣说话了?二话不说,表示拥立寿王李杰。
论年纪,李杰是皇七子,明显不符合儒家长幼有序的继承方式。
但谁让杨复恭有兵权呢?更何况,中晚唐时期,宦官废立皇帝如同儿戏,此前宦官们已经拥立了七个皇帝,不怕李杰这一个。
就这样,在杨复恭的鼎力支持下,李杰于三月初八日继位,改名李晔,是为唐昭宗。
为了答谢杨复恭的拥立之功,唐昭宗照例给予了丰厚的赏赐。
至于杨复恭,则学老前辈们一样,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力,开始培植党羽,擅权朝政,这毕竟是晚唐的政治传统,杨复恭自然不能丢。
只是想要巩固权力,必然得依靠子侄兄弟,杨复恭身为宦官,虽然不能生儿子,但能收养子啊。
如今杨复恭有地位,有权力,想要认他为义父的人,能从府外排上十几里,一时间,当杨复恭养子,成为长安城青年的最有前途的选择。
经过仔细选择,杨复恭收了六百个养子,心腹义子担任节度使、刺史等要职,其余儿子则派往各地担任监军,以此来控制地方军政大权。
虽说现在藩镇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但毕竟是朝廷的人,多少还是客气一下的。
就这样,杨复恭彻底掌握了朝廷大权,这让一心想要振作大唐的唐昭宗非常不满,更何况,杨复恭还暗杀了自己舅舅王瑰, 一点没把他放在眼里。
平心而论,大唐现在唯一能指挥的大军大概就是神策军了,但神策军现在成为杨复恭的私军,保命可以,但扫平藩镇就捉襟见肘,当务之急,就是收拢兵权,以图复兴。
当然,正面和杨复恭斗,唐昭宗没那个胆子,也没那个实力,搞不好还会被废,只能另想办法。
思来想去,唐昭宗打算利用杨复恭的养子,毕竟这么多养子,杨复恭必然有亲疏远近,挑拨一下他们的关系,说不定能成事。
最终,唐昭宗选择了天威军使杨守立。
杨守立本姓胡,自攀上杨复恭后节节高升,现在已经是天威军使了。
虽然当了大官,但毕竟底层出身,遇到领导突然释放的善意,总会不知所措。
唐昭宗时不时关心一下杨守立,又给他升官,让杨守立心里一阵热乎,和唐昭宗的关系也熟稔起来。
看时机成熟,唐昭宗表示,杨守立是国之栋梁,赐姓国姓,赐名顺节,杨守立有了新名字“李顺节”,而后又让他领镇海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一番升官赐名,彻底让李顺节倒向杨复恭这边。
不久,唐昭宗又暗示,想要给李顺节更多的权力,奈何杨复恭挡在前面,这番有意无意的话语,让李顺节有了计较,盘算过后,打算扳倒杨复恭。
李顺节的小动作,让杨复恭也非常不满,经常给他穿小鞋,更让李顺节“认定”,杨复恭就是挡在自己掌权面前的绊脚石。
而除了李顺节,杨复恭其他养子或多或少也被唐昭宗拉拢。
大顺二年(891年)八月,唐昭宗认为拔除杨复恭的时机已经成熟,下诏让杨复恭前往凤翔当监军,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杨复恭的关系可不怎么样,让其当凤翔监军,摆明了要剥夺其大权。
杨复恭自然不肯,想玩一招以退为进,表示自己老了,得回家养病。
本来杨复恭认为,唐昭宗做做样子,挽留一下,自己就可以借口留下,但没想到唐昭宗一口答应,这让杨复恭的心情像吃了苍蝇一样。
既然你不义,就别怪我不仁。
杨复恭杀了传旨的使臣后,立马跑到商山去,暗中勾结另一个养子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让其反叛朝廷。
没成想唐昭宗早有准备,立即让李顺节带兵捉拿杨复恭,杨复恭不敌,逃到兴元去了,以图东山再起。
虽说未能除掉杨复恭,但神策军终究还是在自己手上了,和前几位大唐天子一样,除掉权宦后,神策军还是交给自己的心腹宦官,毕竟这是晚唐的传统,唐昭宗虽然不喜宦官,但还是按照规矩,重新任命新的宦官掌控神策军。
另一边李顺节自以为了是唐昭宗心腹,越发恃恩骄横,但唐昭宗本来就是利用他,利用完之后,就将其诛杀。
至此,唐昭宗靠着一手离间计除掉权宦,算是坐稳了皇位。
在藩镇兼并成为主流的晚唐,唐昭宗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躲着发育,借力打力,不宜主动出击。
但唐昭宗倒好,自认为掌握神策军就天下无敌,在宰相张浚的忽悠下,直接向李克用动兵,结果被李克用打的满头包。
讨伐李克用失败,唐昭宗没有吸取教训,有想找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练练,不仅未能打出战果,反而献上两位枢密使和一位宰相杜让能的头颅,这才让李茂贞消了气。
两次失利,彻底撕开了朝廷最后的遮羞布,各个藩镇也不把朝廷当回事,兼并更加肆无忌惮。
不久,李克用和李茂贞就因为河中节度使的人选安排,先后进攻长安。
唐昭宗无力抵抗,只能学着老哥唐僖宗逃离长安,但群臣不愿意离开长安太远,加上在华州的韩建极力劝说他来华州,唐昭宗就顺势来到了华州。
但韩建也不是什么大唐忠臣,让唐昭宗来,就是存着挟天子以令藩镇的心思,先杀宗王立威,后打算行废立之事。
其他藩镇一看,你韩建不过两州之地,还想学曹操?也不怕吃撑了,纷纷打着解救天子的旗号出兵。
好汉不吃眼前亏,韩建也很光棍,直接将唐昭宗送回长安。
光化三年(900年)初,唐昭宗回到了阔别已经的长安了,登基这么多年,削藩不成,反碰了一鼻子灰,唐昭宗的心算是死了,甚至打算得过且过,就这么算了吧。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朝廷,内部的斗争丝毫不亚于藩镇之间的斗争,其中最大的斗争就是士人和宦官之间的斗争了。
自甘露之变以来,士人和宦官的矛盾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了。
但宦官因掌握兵权,始终压着士人一头,这让士人很不满,因而回到长安后,宰相崔胤每天就是劝唐昭宗团灭掌握神策军的这帮宦官们。
说实话,此时的唐昭宗对宦官们不满,掌握兵权,不能削藩也就算了,藩镇都欺到自己脸上了,这帮宦官除了带自己逃命,其他一无是处,心里也蠢蠢欲动。
但平心而论,唐昭宗现在能指望的,也就这帮宦官了。
前几位大唐天子虽然也想压制宦官,但从未想过彻底除掉他们。
至于原因嘛,自然是因为宦官势力也是现在皇权的延伸了,毕竟宦官在手眼通天,还是得依靠皇权生存,更何况,皇帝在不把矛头对准整个宦官集团的情况下,废杀掌权的太监也是很轻易的事。
毕竟宦官因为利益的问题,并不是铁板一块,扶持一群宦官去打压一批宦官,让其他宦官也有指望,基于这个条件,皇帝完全可以制衡。
只是杀了掌权宦官后,还得让宦官掌握神策军,不然这帮宦官凭什么听命于皇帝呢?不就是为了权力吗?
但崔胤认为,所有的宦官都不是什么好人,是祸乱朝纲的奸贼,要全部除掉,然后将神策军交给士人。
说实话,宦官不顶用,这帮士人就顶用了?跑起来,一个比一个快。
至于神策军最后交给谁,先除掉宦官再说。
然而崔胤和唐昭宗密谋又不避嫌,除宦计划让小太监听去了,小太监又告诉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和王仲先,这二人又恨又怕,一合计,不如先下手为强。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宦官囚禁了唐昭宗,拥立太子李裕为帝,然后继续掌控神策军。
虽然废立皇帝在晚唐已经如同儿戏,但毕竟是藩镇做大的时代,刘季述担心藩镇打着救天子的旗号团灭自己,打算主动联系藩镇,以获取藩镇的支持。
既然要找藩镇,自然要找最强的,放眼天下,目前最强的藩镇就是朱温了。
刘季述表示,只要朱温支持,日后定站在朱温这边,话里话外,就是将大唐江山送给朱温了。
就在刘季述等朱温表态的时候,崔胤也知道了宦官们的动作,大为震惊。
立马找来右神策军事孙德昭,图谋救回唐昭宗。
孙德昭也对宦官压自己一头不满,如今听闻要扳倒宦官,大腿一拍,直接答应。
考虑到神策军这边有不少宦官的人,崔胤又怕人手不够,也想到了朱温,让他带兵勤王。
朱温一看来了两拨使者,心里也是非常犹豫,不知道该帮谁。
不少人认为,既然宦官把持朝政,就该和宦官合作,但手下谋士李振认为不可,毕竟宦官囚禁皇帝,不得人心,也不然会灭亡,这个时候,就是自己诛灭宦官,建立霸业的时候,且只有行正道,方可正人心。
朱温一听,自然知晓厉害,杀了刘季述使者,随后带兵勤王。
此时崔胤得知朱温态度后,又怕朱温立功,立刻让孙德昭行动,朱温还没来,刘季述就被诛杀了。
迎回唐昭宗后,崔胤表示要除恶务尽,为了避免宦官在掌权,神策军就交给南司的文官吧。
唐昭宗如何不知道崔胤的心思?就含糊其辞的推脱了下去。
而立下大功的孙德昭认为,文官掌握兵权,从未有过,更何况李茂贞也在施压,不让宰相掌军。
多方胁迫下,崔胤只好认怂,最终神策军还是掌握在宦官韩全诲、张彦弘手上。
而这二人,又和李茂贞关系匪浅。
但崔胤依旧不死心,毕竟已经得罪了宦官,因而天天在唐昭宗耳根子边说要屠进宦官,而这次,又是当着小太监的面,连唐昭宗都表示,日后上奏,密封好,不要轻易泄露。
只是已经晚了,韩全诲已经知晓了。
深怕韩全诲提前动手,崔胤再次找来朱温,让朱温勤王。
得知朱温要来,韩全诲惊恐不已,打又打不过,只能开溜,带着唐昭宗跑到凤翔去了。
两次未能勤王,朱温也有些泄气,打算回去了,毕竟得防着李克用一手。
但崔胤害怕朱温走后,宦官势力集体反扑,说什么也不让朱温走,在崔胤好说歹说下,朱温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一路平推到了凤翔。
这边李茂贞前有朱温攻城,后又王建趁火打劫,索性闭门不出。
但长期围着耗粮也不是办法,就送信,让李克用想办法偷袭一下,结果李克用偷鸡不成蚀把米,晋阳差点都不保。
这下子,李茂贞彻底绝望了,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出去,投降又不甘心,不久,城内这点粮食也快吃没了。
天复二年(902年)十一月,凤翔彻底断粮了,缺粮下,凤翔城内人相食,肉价不过一百。
至于唐昭宗,虽然还能喝点粥,但也饿的受不了,不少宗室都快饿死了,唐昭宗想着法子拿东西去换点粮食,但杯水车薪,就劝李茂贞投降。
李茂贞也知道,守下去,大家都要完蛋,索性开门投降。
天复三年(903年)正月,李茂贞杀了韩全诲等二十余名宦官求和,唐昭宗饿的都不成人样了。
朱温也是老演员了,看到唐昭宗这幅样子,又是落泪,又是牵马执鞭,仿佛天下没有比他还有忠心的大臣了。
而一旁,崔胤始终没有放弃除掉宦官,回京第二天,就和朱温一起上奏,除掉宦官,有朱温在场,唐昭宗焉敢不从,就同意了。
得到诏令后,朱温当天就选择动手,将第五可范为首的七百多名宦官都集中起来,全部处死。
一时间“冤号之声,彻于内外”,至于外派到地方的监军呢?朱温也矫招,让地方捕捉诛杀,一时间人心惶惶,自此以后,只有宫女可以出入宫廷宣布诏命。
至于崔胤,如愿以偿得到了六军十二卫的领导权。
宫廷内外,除了老对头李克用这边,其余的宦官,基本都给杀绝了。
903年,真的谁当太监,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