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3536合金箔材:高温下的氧化与组织演变奥秘

沃乘说金属科技 2024-09-05 21:53:05

合金介绍与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1. 合金介绍

1.1 概述

GH3536是一种Ni-Cr-Fe基固溶强化型变形高温合金,在铸造领域对应牌号为K4536。该合金在900℃以下展现出中等水平的持久强度与蠕变强度,同时具备良好的抗氧化性、耐腐蚀性、冷热加工成形性和焊接性能。其应用领域广泛,特别适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等需长期在900℃以下工作的部件,以及能在高达1080℃短时使用的高温部件。主要产品形态包括板材、带材、管材、棒材、锻件、环形件及精密铸件。

1.2 应用概况及特性

GH3536合金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及民用工业领域,我国亦成功将其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部件、蜂窝结构、扩散器、尾喷口等热端部件的制造。该合金的工艺特性显著,尤其是淬火过程中的冷却速度,对析出晶界脆性碳化物膜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当固溶温度超过1175℃时,合金易在晶界形成碳化物膜,需特别控制。此外,长期时效处理会导致合金出现时效硬化现象,进而降低其塑性和高温强度。

2. 镍基高温合金GH3536箔材高温氧化与组织演变行为

2.5 组织变化规律与氧化机理

在GH3536箔材的高温氧化处理过程中,由于箔材厚度仅为50μm,元素在厚度方向上的扩散路径极短,因此析出相析出与表面氧化现象表现出显著的耦合效应。这种耦合作用源于两者均伴随元素的快速扩散。

· 400℃处理:初期微观组织变化甚微,500小时后晶界上可见M23C6、M6C等碳化物析出,但表面尚未检测到氧化产物。

· 600℃处理:晶界处开始析出M23C6、M6C等碳化物,并逐渐连接成网状结构且粗化。同时,在初次颗粒状析出相及晶界附近析出细小碳化物颗粒,孪晶界上也有M6C颗粒析出。此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Cr2O3氧化层,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厚,晶界处氧化尤为明显,因晶界是原子扩散的快速通道。Cr2O3层的形成有效阻挡了Ni、Fe等合金元素的外扩散及氧元素的内扩散。

· 800℃处理:晶界碳化物进一步粗化并转变为网状结构,部分碳化物长大为颗粒状,随后μ相在晶界碳化物附近形核并消耗碳化物长大成条带状。母相晶粒内部析出M23C6、M6C及σ相等颗粒状析出相,孪晶界上的M6C析出相由颗粒状变为短棒状并逐渐粗化。表面氧化层初期为Cr2O3,后转变为尖晶石氧化物(如NiCr2O4),氧化层致密性随处理时间增加而降低,导致内部氧化加剧。为维持保护性氧化层的生成,晶界及近表面区域的Cr元素向表面扩散,影响富Cr析出相(如μ相)的析出位置,使其逐渐向箔材内部迁移。

研究结论

针对厚度为50μm的GH3536箔材,在大气氛围下经400℃、600℃、800℃分别处理100/300/500小时后的氧化行为与组织演变行为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氧化动力学:600℃和800℃处理时,氧化动力学遵循抛物线规律,氧化速率分别为3.6823×10-15 g²/cm⁴/s和1.1858×10-13 g²/cm⁴/s。初期形成致密的Cr2O3氧化层,随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Cr2O3层致密性下降,晶界处氧化加剧,Ni、Fe元素扩散至氧化层表面形成NiCr2O4等尖晶石氧化物,且数量随氧化时间增加。

组织变化:400℃和600℃处理时组织变化较小,主要为晶界碳化物的析出与粗化;600℃处理500小时后,母相晶粒内部及孪晶界开始析出碳化物。800℃处理时组织变化显著,晶界析出相由网状碳化物转变为条带状μ相,母相晶粒内部析出多种碳化物及σ相。

耦合现象:800℃处理时,氧化层形成与析出相析出存在明显耦合。Cr元素在维持氧化层与析出相析出间的竞争扩散,导致晶界μ相析出位置的变化。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