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学习笔记:与专家杨德龙商榷关于“A股被严重低估”的判断

老头和你课程 2024-03-15 19:22:51

逻辑学学习笔记:尝试用逻辑来分析信息

——与专家杨德龙商榷关于“A股被严重低估”的判断

今天看到了某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尝试着用逻辑学的规则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文章截图来自网络)

文章的原文如下:

杨德龙:中国GDP达到美国的70% 股市市值只有美国股市的20% 说明当前A股被严重低估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指出,中国GDP达到美国的70%,中国股市的市值只有美国股市的20%,美国股市市值除GDP达到了200%,中国的巴菲特指标大概只有70%,即使加上港股的市值加上中概股也不超过90%,可以看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表现以及发展是远远落后于GDP发展,就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说明当前资本市场是被严重低估的。未来建设金融强国最紧迫的不是说要加大央行放流动性,过去两年央行放了很多流动性,有人统计过去两年放了60万亿人民币,这些资金很大一部分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也没有到楼市、股市等投资市场,大部分在银行体系空转,因为大家缺乏信心不去投资,不去消费。这样的话就出现了预防式储蓄,过去两年居民存款增加40万亿,现在居民存款总量突破130万亿,这些在银行体系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在银行间市场转不产生投资收益。

专家的文章论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前半部分论证了中国股市被严重低估,“当前A股被严重低估”;后半部分论证了为什么资金没有进入股市,结论是“不是说要加大央行放流动性”。

下面我们就分成这两个部分来分析他的文章。

首先,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们能够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当前资本市场是被严重低估的”。作者推理出这个结果的根据是以下几个前提:

中国GDP达到美国的70%中国股市的市值只有美国股市的20%美国股市市值除GDP达到了200%(即巴菲特指标是200%)中国的巴菲特指标大概只有70%,即使加上港股的市值加上中概股也不超过90%

从以上可以看出,作者得到“中国当前资本市场是被严重低估的”这个结论的前提只有一个,“中国的巴菲特指标(只有70%不超过90%)”远低于“美国的巴菲特指标(200%)”。

查询网络(百度百科),“巴菲特指标”的计算基于美国股市的市值与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巴菲特认为,若两者之间的比率处于70%至80%的区间之内,这时买进股票就会有不错的收益。但如果在这个比例偏高时买进股票,就等于在“玩火”。

本文想要提出的疑问是:

1、最初巴菲特使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目前也有人用“GDP”来计算巴菲特指标,这个指标本文不进行纠结,只是想问问专家,美国的“GDP”计算方式与中国的“GDP”计算方式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话,专家就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假设美国的“GDP”与我国的“GDP”是同样的概念和同样的计算方式,那么巴菲特指标中强调的是“若两者之间的比率处于70%至80%的区间之内,这时买进股票就会有不错的收益。”

“巴菲特指标”说的是因为有不错的收益而值得买入股票,而不是估值高低,专家又是在混淆概念。

从另外一个角分析,假设专家的话中隐含的意思是“低估值就能获得收益”,那么在过去的一年里,既然中国A股的“巴菲特指标”为70%,肯定不超过90%,股民们就应当“会有不错的收益”。

现实中在过去的一年里甚至几年里,我大A股市的股民有多少人能有不错的收益呢?专家能不能出来走两步说说?

后半部分论证了为什么资金没有进入股市,结论是“不是说要加大央行放流动性”。专家分析的要点有下面几个:

1、过去两年放了60万亿人民币

2、资金很大一部分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也没有到楼市、股市等投资市场,大部分在银行体系空转

3、大家缺乏信心不去投资,不去消费

4、出现了预防式储蓄,过去两年居民存款增加40万亿,现在居民存款总量突破130万亿

5、这些在银行体系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在银行间市场转不产生投资收益

在作者的文章中,以上几个要点并没有按照因果关系进行排列,现在我们按照因果关系帮他重新排列一下,可以得到如下描述:

1、过去两年放了60万亿人民币

2、大家缺乏信心不去投资,不去消费

3、出现了预防式储蓄,过去两年居民存款增加40万亿,现在居民存款总量突破130万亿。同时,资金很大一部分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也没有到楼市、股市等投资市场,大部分在银行体系空转

4、些在银行体系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在银行间市场转不产生投资收益

结论就是专家的这句话“未来建设金融强国最紧迫的不是说要加大央行放流动性”。

杨德龙专家所说的后半部分,经过上面的整理,限于本文篇幅就不进行分析了,大伙自己看看有哪些逻辑错误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