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名言名句及个人解读

优优开心职场 2024-11-30 12:11:15
1、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 也不能成功。   个人解析:   世上任何大事,都是从微小事情逐渐显著起来的,想要控制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事情还未成气候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这样就能掌握主动权,相反等事情壮大到不可逆转,再去努力改变已经很难了。智伯协同韩魏两家攻打赵襄子,在水淹晋阳城的时候,郗疵看到韩魏两家主动面有忧虑之色,于是断定二者今后必会谋反。智伯没有听从郗疵的建议,依然我行我素,结果赵襄子派人夜里会见韩魏两家主公,最后双方里应外合,把智伯打得落花流水。智伯本应该在韩魏有谋反嫌疑之时,做出预防,可他没有听从郗疵建议,依然我行我素,等对方背叛后再努力控制局面,已经为时已晚。   2、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时就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   个人解析:举一反三,就是一个人三番五次背信弃义,这样的人要谨慎使用,否则他下一个背叛的人就是你。所以,用人除了看他的才干,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对方的人品。三国演义中,吕布就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刚开始丁原非常器重他,于是收他为义子,希望吕布为其南征北战。后来,董卓和丁原两人因为废立皇帝的事情,差点闹翻,兵戎相见。后又因董卓的利诱而杀丁原投靠董卓,并认董卓为义父。白门楼事件,吕布被属下擒获并交给了曹操,曹操爱惜人才,想将他纳为己用,这时,刘备对曹操说了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最后,曹操下定决心,将吕布处死。因为曹操明白,这次不杀掉吕布,下一个被杀的就是他自己。   3、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   个人解析:   郑庄公从小不被母亲武姜喜爱,主要是因为他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母亲认为不详,就一直不怎么待见他,反而对弟弟叔段十分喜爱,甚至不断怂恿郑武公将王位传位给叔段。郑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还是不死心,于是经常为叔段索要更多封地。叔段在母亲的溺爱下,开始肆意妄为,不断为夺权做准备。可郑庄公只要母亲和弟弟需要,他都一一满足,默许叔段坐大。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坐大,直到叔段坐实造反的罪名,然后就名正言顺以讨逆的名义,将他俩一网打尽。年轻的郑庄公,有着远超自己年纪的政治智慧,他老练的演技和沉稳的态度迷惑了所有人,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可谓霸者。他这样做,在外人眼里只是一个孝顺母亲,不肯破坏家庭和睦的好孩子,实际上是在下一盘大棋。   4、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个人解析:   魏文侯询问李克,翟璜和魏成,谁可以担任宰相。李克并没有明确告诉对方,谁可以,而是采用这种委婉的方式回复魏文侯。因为他无论推荐谁,都会得罪另外一个人,与其平白无故得罪人,不如给咨询者一个选人的标准,让他自己去选。这样既可以让自己免于祸端,又不会让他人失了面子。   其实,李克给出的五条看人标准,对我们结交朋友,选合作伙伴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人是一个特别善于伪装和表演的动物,但是他个人气质和内心的欲望是没办法掩饰的,这种气质欲望他会通过与社会互动表现出来。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就能反应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前,我在某上市公司当行政经理,主要负责资产和采购。那时候刚到公司,什么人都不熟。有时候,我做事情,没轻没重的,也经常得罪人。刚好有一个其他部门的同事,经常主动帮助我,在我孤立无缘的时候,帮我解围,当时非常感激他。于是,时常对其掏心掏肺,他也把我当哥们耍,时不时带我出去喝酒,唱歌。一开始我是很拒绝的,但是又抹不开面子,最后每次邀约我都去了。后来,更过分,直接带我去洗脚按摩。我一看,再这样下去,肯定会出事,于是果断与他保持距离。   不久,他被人举报私下与客户有经济来往,最后被审计部抓走调查。其实,他这个人还是可以的,只是不符合我的价值观,所以我及时脱身,才免于被拉下水。我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维度去筛选身边的朋友,但是从这个同事日常行为,就能发现,这样的人哪怕性格好,为人仗义,但是还是无法判断他今后会怎么样,只有先远离,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哪怕关系再好。   5、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   个人解析:   世上没有废人,只有不会发现他人优点并加以培养的废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加以培养。在这点上,刘邦、朱元璋、宋江等人就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高手。他把身边一批没有文化,缺点多多的土老包,都活生生带成一批骁勇善战的大将。比如,樊哙、常遇春、汤和,这些人哪里读过书,上过一天军事大学,然而一开始都踏实跟着有能老板,在老板的培养下,最后个个都成了开国功臣。   反观鲁侯,听说吴起是一个杀妻求将的利己主义者,担心其他国家因为鲁国重用吴起这样的人而被嘲笑,于是将其赶走。吴起来到魏国,魏文侯问李克,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说吴起是一位贪婪又好色之人,但是拥有卓越的军事能力。魏文侯看到吴起的优点,便果断重用他,吴起也不负众望,魏国在他的运作下,综合国力大增。魏国并没有因为他的个人缺点而灭国。所以说,有能力有眼光的人,看任何人都是优点,并想办法能让对方为自己所用,没有眼光的人,哪怕人才就在眼前,依然死盯着对方的缺点,而白白错失人才。   6、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   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误。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个人解析:   人不是万能的,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也有自己的思维盲区。我们在做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就要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因为人只能看见自己能看见的东西,考虑能考虑到的东西,那些考虑不到的事情,只有那些给我们挑刺的人能看到。所以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他们并不一定是坏人,更不是专门找茬的人,这些人表明上是在跟我们唱反调,实际上可以弥补我们的思维盲区,避免我们掉入思维陷阱。   三国时期,蜀国政权覆灭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代领导人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都来自单亲家庭,这样导致他们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他们忽略了家庭的关怀和接班人的培养。刘备、诸葛亮、姜维三代蜀国领导人,从小没有父或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家庭观念很单薄,更多的是重视外面的兄弟感情。所以导致后期,诸葛亮、姜维去世,蜀国就没有大才出来挑大梁了。   公众号【鉴史悟道】,通过历史故事的分解,学习古人的智慧。在人生道路上,不迷茫,不气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优势,了解社会潜规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分享学校不教、书里不写的知识学问!   懂点人情世故,分享不为人知的人际关系!   关注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赠送《如何成为领导心腹》《绝密人性天书》等干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