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那个年代(127)—年代符号:贫下中农

谈谈农的鼓与呼 2024-10-01 04:54:14

文:郑学良

生产队时期,在农村,不仅限于农村,整个社会都有一个高频词:贫下中农。生产队或者大队、公社开会,主持人开头语都会这样说:广大贫下中农同志们。歌曲中也有很多这个词语,如“贫下中农最爱毛主席”“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等等。连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目的都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什么是贫下中农?贫下中农,这又是个什么东东呢?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一脸懵逼,但对于70后以前的人们来说,贫下中农这个词,这太熟悉不过了,不但耳熟能详,而且生活中还经常应用到。要了解什么是贫下中农,当然得从阶级成分和家庭出身说起。

我们知道,通过土地革命运动,建立了新中国,在农村,要消灭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实行土地改革,那么就必须实行阶级成分划分。土改时,根据其占有土地数量、财产财富以及生产方式等,农村人员划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等五个阶级,五类群体中,贫雇农,一无所有,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中农有部分土地和财产,主要靠自食其力;地主富农占有大量土地,主要靠雇人耕作、靠收租等方式,是剥削阶级。

贫下中农,按字面解释,就是贫农和下中农,实际上,这里的“贫下中农”,当然也包括雇农的,至于“下中农”,因为过去,“中农”是最多的一群农民,他们拥有少量的土地,自耕自种,本着团结大多数的原则,不可能把中农推向对立面,所以,按照土地及贫穷状况,又在“中农”这一成分中细分为“上中农”“下中农”,“下中农”接近于贫农。所以,贫下中农,就是出身于贫雇农和下中农的农民,是旧社会中最穷最苦的人。

建国后,农村首要的事情就是土地改革,没收封建地主富农土地,分给无地的贫雇农,就是人们常说的“斗地主,分田地”,地主、富农成了打倒和专政对象,贫雇农从一贫如洗变成了有产者。利益决定脑袋、财产(土地)决定立场,实行全新的社会制度,当然还得依靠最广大人们的支持,贫雇农,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当然革命最为坚决,也是最为可靠、最为依赖的群众力量。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贫下中农代表的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自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地位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下中农,就是社员群众,享有社员的全部权利。

大集体时代,出身和家庭成分很重要,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前途和命运,贫下中农,作为农民当中的无产阶级,根正苗红,从地位和出身来说,是站在最高层的。生产队里,不仅是队长、会计、保管等这些干部们,全部是贫下中农当家,像记工员、饲养员、放水员、技术员等比较重要的岗位,也是清一色由贫下中农担任,地主、富农只有老老实实接受改造的份。

生产队时代,大家都以归属贫下中农为豪。那时,不论是读书上学还是参军入伍、入党入团等,都要填写家庭出身,在农村,你只要是贫下中农出身,那么就不但不会受到限制,还会有绝对优先权。连那时男女找对象,首要的选择不是看颜值不是看财产,而是看你的家庭成分,一般都要求是贫下中农出身。

大集体时代,作为贫下中农,在生产队里大概是可以横着走的,起码是生活在正当光明之下,即使是犯一些小错,如劳动偷懒、生产误工等,也被视为无心之失,但如果地主富农犯同样的错,那就是搞阶级报复,是要受严厉批判的。

总之,在生产队里,贫下中农们虽然可能也不富裕,从事的也是同样繁重的劳动生产,但是政治地位高,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也有。与贫下中农相对应的,就是地主富农了,他们可惨了,土地改革中,被没收土地、家财,五六十年代,经常被批斗,到了六七十年代,他们的子女,又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参军、入党、入团、招工等根本没门,连婚姻也受歧视,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剧。

七十年代末,国家做出了为地主富农摘帽的决定,统一称作为社员,自然,作为对应的贫下中农,也失去了历史价值和意义。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制改革,只要是农民,都相应均分得自己的承包地,贫下中农,作为特殊年代的一种记忆和符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1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