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缮性》简疏:俗学失性(上)

袁连法爱文学 2024-10-31 10:10:37

《外篇·缮性》简疏:俗学失性(上)

缮性于俗学(以世俗之论来倡导修性养德),(却)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不过把自己的欲望顺从于世俗之论),(却)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这话可能针对孔子“克己复礼”而言,或者,更准确的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论,俗学大概也是末学,传此缮性之说依然是不明道的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古之治道者,以恬(静淡,不塞)养知(智,保持通达之状)。知生(智慧生发)而无以知为(不逞智而为,知是人天之几的一个方面)也,谓之以知养恬(相互递进,不竞)。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相合成理)出其性(归于静智合一之天性)。夫德,和(合)也;道,理也。德无不容(广),仁也;道无不理(精),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心)纯实而反(返,主)乎情,乐也;信行(行可信)容体(体能容)而顺乎文(也是理,天文而人文,有饰之意),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彼(礼乐)正而蒙(蔽蒙)己德,(有)德(与礼乐对)则不冒(蒙)。冒则物必失其性也(重道德而轻礼乐)。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来看看儒家的道德仁义礼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韩愈在《原道》里说:“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礼记·乐记》说:“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如果从字面意思来说,儒道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是相通的,道家表达的是知天,儒家表达的是知人,侧重不同,但还在天人合一的范畴里。

逮德下衰(失于道),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天)而不一(不能合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人)而不顺(天)。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而取善,道无善恶),险(害)德以行(而侥行,行而无得),然后去性(天)而从于(人)心。心与心识(了别)知(智慧)(都有智,又各自为是,诈因而起),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礼乐刑政),益之以博(繁缛)。文(外)灭质(内),博(杂)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即淳浇朴散,不再抱朴守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