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26个士兵,却挡住匈奴万余大军进攻,东汉军队到底是咋做到的

小丁说商业 2024-11-25 15:28:4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仅26个士兵,挡住了匈奴万余大军的进攻,那个生死未卜的疏勒城,那些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士兵,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知道这段历史的人。

耿恭,这个东汉名将,是怎么做到的?

疏勒城的困局

荒凉的疏勒城,风沙漫天,城墙上满是尘土,城门紧闭,守城的士兵一个个面色凝重。

匈奴大军即将到来,人数至少上万,而他们这边,只有26个人。

耿恭站在城墙上,紧握长矛,身旁的士兵们沉默不语,却神情坚决,没有水源,没有粮食,他们依靠着顽强的意志力,一直坚守到现在。

面对如此悬殊的敌我差距,耿恭心中没有丝毫退却。

自己和这些兄弟们,肩负的不仅是守住这座小城,更是捍卫东汉的尊严,他们站在这里,就意味着绝不后退。

匈奴的围攻很快展开了,带着浓烈的沙尘和呛人的马蹄声,匈奴军队像一片黑压压的浪潮,逼近疏勒城。

守城者们都紧握手中的武器,坚硬的弓弩和长矛已经多次补修。

26名士兵形成了一堵人墙,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坚守,直到最后。

耿恭的背景与他的决心

无疑,耿恭就是这场战争的核心,耿恭,扶风郡茂陵县人,出身名门,祖父耿况曾是上谷太守,叔父耿弇则是建威大将军。

耿家在东汉立国之初,就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这样的家族背景,让耿恭从小就立志成为保家卫国的将领。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西域动荡,北匈奴的侵扰不断增加。

汉朝为了维护西域的安定,派遣大军进攻车师国。

耿恭作为随骑都尉,刘张的行军司马参与其中,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驻守金蒲城,负责防御匈奴的入侵。

金蒲城地势不利,水源匮乏,耿恭面临着巨大挑战。

匈奴派出左鹿蠡王,率领数万骑兵,对金蒲城展开猛攻,耿恭以少数兵力对抗敌军,敌军人数众多,战况紧张,耿恭与部下顽强抵抗,用毒箭射杀敌人,造成匈奴一时恐慌。

耿恭从不认为这是一次普通的守卫战。

金蒲城对于东汉来说至关重要,这里是西域的门户,一旦失守,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将大幅削弱。

敌军的攻击太过凶猛,水源的匮乏,也让城内士兵的体力日渐衰竭,很多人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如果再坚守下去,不是战死就是渴死。

耿恭果断决定撤离金蒲城,率领剩下的士兵,转移到水源相对充足的疏勒城。

这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只有在疏勒城,才能继续坚持,等待援军的到来。

疏勒城不同于金蒲城,它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有着天然的地势险峻,水源也更加充足。

迁移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被渴死在干涸的土地上。

疏勒城的生死之战:顽强的坚守

疏勒城,远离汉朝腹地,孤悬于大漠之中,四面环沙。

匈奴追击不舍,很快再次将耿恭,与他的士兵围困在城中。

匈奴堵截了水源,企图通过断水逼迫耿恭投降,城中的士兵们饥渴难耐,许多人已经虚弱到无法站立。

耿恭没有放弃,下令在城内挖井,士兵们轮番上阵,双手磨破,仍然不断地挖掘。

井挖到十五丈深,终于找到了一股淡水。

水质随浑浊,但对于城内的士兵来说,这就是救命的源泉,士兵们一捧接一捧地,饮下那些浑浊的井水,脸上露出重新燃起的生机。

这口井是城内,所有人坚持下去的希望。

士兵们因为得到了水,疲惫的身体再次得到了些许力量,而耿恭也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修整城防,补充防御。

匈奴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城墙外不断有匈奴的喊杀声和马蹄声,而城内的士兵们在耿恭的指挥下,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食物也已耗尽,耿恭下令将弓弩的皮革煮软充饥。

士兵们没有一句怨言,将煮好的皮革硬生生吞下,耿恭与士兵同甘共苦,与所有人一样,饮用同样的井水,吃着同样的皮革。

匈奴的进攻一次又一次地发起,仿佛无尽的洪流冲刷着这座孤城。

每当匈奴的骑兵逼近城墙,耿恭就会挥起手中的长矛,下令射箭,那些稀少却精准的箭矢,在混乱的喊杀声中飞出,带着必死的决心,击中一个又一个的敌军骑兵。

箭用完了,他们便抄起石块,向敌军投掷。

26个人,26个生死未卜的士兵,在这段日子里轮番值守,没日没夜地防守城墙。

饥饿和疲惫一次次侵袭着他们,每一个站在城墙上的人都清楚,身后是整个东汉的尊严,是边境百姓的生存,他们没有退路。

围攻持续了多日,匈奴兵多次试图破城,架起云梯,试图强攻,每次都被耿恭和士兵们拼死击退。

城墙上血迹斑斑,箭矢散落,士兵们的手已经磨破,浸泡在汗水和血水中,他们没有放弃。

匈奴多次派使者来劝降,带着厚重的礼物和丰厚的承诺,耿恭从不为所动,匈奴的目的是想夺下这座城,彻底掌控西域。

如果疏勒城落入匈奴之手,整个西域的防线将不复存在。

耿恭站在城头,望着远方的匈奴使者,冷冷地回答:“疏勒城在我在,城破人亡。”

匈奴人的耐心逐渐消耗殆尽,加强了进攻的力度,想尽办法攻城。

士兵们面对一次次的冲击,体力渐渐透支,手中的长矛也因为不断的战斗而折断。

耿恭不得不让他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始终坚守在一线,作为统帅,只有他站稳了,士兵们才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城墙多次被破损,士兵们用残砖烂瓦,迅速填补缺口。

已经没有多余的材料,每一块石头都变得极其珍贵,耿恭号令士兵们,将倒塌的墙垛重新垒起,将敌人遗留的物资收集起来,维持城墙的稳固。

在极度的疲惫中坚持着,信念只有一个,守住疏勒城,等待援军的到来。

十三人归玉门的奇迹

建初元年,汉章帝得知耿恭等人被困的消息,立即派遣酒泉太守秦彭,与谒者王蒙,率领七千援军前往营救。

援军途经交河城,与匈奴展开激烈战斗,斩杀敌军三千余人。

匈奴见大势已去,才撤兵退去,经过几个月的困守,疏勒城的城门终于得以打开。

当援军进入疏勒城时,眼前的景象让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城中只剩下二十六名士兵,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这些士兵跟随耿恭,一步一步地踏上了回归的路途。

途中,由于饥饿和战斗,士兵们不断减员,等到达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

他们的坚守与忠诚感动了所有人,朝廷上下为之动容,汉章帝更是下诏嘉奖,称其“节过苏武”。

耿恭的事迹成为了一段传奇,他的坚韧和勇气,不仅为东汉在西域保留了火种,也为日后重新开拓西域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