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没有大肆修建长城是因为没钱吗?626年9月4日李世民登基

萨沙讲史堂 2024-09-03 23:56:14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唐朝没有大肆修建长城是因为没钱吗?626年9月4日:唐太宗李世民正式登基成为唐朝皇帝。

大家首先要搞清楚,中国为什么要修建长城!

很多人认为,长城就是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可以长时间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根本不是这样。

谁都知道,长城长达1万多里,也就根本不可能做到防御上的面面俱到,总会存在薄弱环节。

而北方游牧民族强大时期,动辄出动几十万骑兵,怎么可能始终攻不破长城呢?

古代中国人之所以修建长城,只有三个理由:

第一, 无力或者不愿意控制蒙古高原;

第二, 没有强大的骑兵军团对付北方游牧民族;

第三, 不愿意承担太多的军费。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北方各国就开始修建零星的长城,对付北方游牧民族。

到了战国时期,包括秦国、赵国等各国在内都在修建长城。

这就奇怪了,单单秦赵两国就是拥兵几十万的军事强国,为什么还要分别修建长城呢?

很简单,蒙古高原在古人看来是一片废土。

二战期间,外蒙古是苏联的傀儡国。有趣的是,苏联提到外蒙古对二战的贡献时,总是说:外蒙古提供了70万头牛,490万匹小牛,50万匹军马及600万张各类皮毛。

明眼人可以发现,外蒙古没有提供苏联急需工农业各种资源,甚至没有向饥饿的苏联提供大量粮食。

为啥?

即便是几十年前的外蒙古,仍然是一个畜牧业而不是农耕国家。

这是蒙古高原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农业种植需要合适的气温、充沛的水资源和适合耕种的土壤。

别的不提,仅仅气温一项,蒙古高原就不适合。

今天的外蒙古,是北温带冬季最寒冷的地区之一,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位于北纬47°的首都乌兰巴托超越高纬度的莫斯科、努尔苏丹、雷克雅未克等城市,以年平均气温零下1.25℃成为全球最冷首都。

就水资源来说,蒙古高原虽有色楞格河、克鲁伦河、鄂嫩河、石勒喀河等河流,然而统一的特点是水量很少、存在季节性干枯问题,难以用于全年的农业灌溉。

古代中国汉族农民大多靠天吃饭,依靠降雨种田,没有足够的雨水就无法种地。

可怕的是,除了蒙古高原北部降水相对较多,达到300到400毫米以外,高原中部地区降水仅有200到300毫米,南部草原地区更是只有100毫米左右,出现大量的荒漠草原和沙漠相间分布的地区,连草都长不好。

我们今天仔细观察长城,就会发现它大体是沿着地理学上的400毫米等雨量线的位置修筑的。

在这里,萨沙不得不赞美中国古人的牛逼之处。

为啥要这么修长城?

每年降水400毫米就是农耕民族的底线,低于这个标准就无法种地。

换句话说,蒙古高原北面雨水最多的地方,在古代汉人看来,也就是勉强可以试一试种地,或许能够有点收成。蒙古高原的其他地方,根本就是没有水源的荒地,农夫看都不屑看一眼。

在古代的农业技术条件下,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根本无法农耕,只能搞游牧的畜牧业。

那么,对于中国的农耕民族汉族来看,无法耕种的土地岂不就是废物,没有任何必要去控制。

如果中国人不去北方占领蒙古高原,那么他必然被游牧民族占据。

根据蒙古高原2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它可以容纳至少一二百万人的游牧生存,还可以维持二三十万规模的游牧大军。

在古代,任何一个军事强国,根本没有把握对付二三十万的骑兵军团。

以蒙古人为例,第二次西征大军真实兵力不过14万人,其中蒙古人占到一半。

这区区14万人就横扫了中亚和俄罗斯地区,其中数万骑兵攻入东欧腹地,占领了匈牙利。

第三次西征大军只有12万,也占领了几乎整个中东,灭亡了立国五百余年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如果不是埃及倾全国之力出动2万多马穆鲁克骑兵,击败了疲惫不堪的1万多蒙古骑兵军团,蒙古人就会直接攻入非洲和欧洲。

而这种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对汉人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就曾一战打垮10多万匈奴骑兵。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敌人,第一次统一匈奴的冒顿单于麾下,就有30万骑兵军团。

对于汉人来说,无论怎么编组骑兵,都无法超越游牧民族的规模和水平。

用今天的话来说,不要用自己的业余爱好挑战人家的职业。

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骑术和马上格斗技能不是农耕民族可以相比的。

苏联境内的一些匈奴贵族的古墓,科学家们发现匈奴武士们有个古怪的病症,就是有轻微的罗圈腿。研究表明,匈奴武士不是天生的罗圈腿,而是从小常年骑马,几十年后才出现的问题。

萨沙就问你,这夸张不夸张!

而外蒙古建国初期,全国人口仅有20万,却有上千万头牲畜,马匹就有百万头。

草原民族是不缺少好马的,成吉思汗的大军中骑兵都是一人配备数匹战马,有的马负责运输物资,有的马则负责打仗,仅仅冲锋陷阵的战马就有多匹。

对于中国的汉人来说,养育和培训一匹战马是极为困难的,花费钱财更是惊人!

如果中国的汉王朝不能拥有足够的骑兵,就根本对付不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军团。

游牧民族骑兵最大的优势,就是高超的机动性。

骑兵军团大举南下,今天劫掠这里,明天就移动到那里。遇到强悍的汉人步兵集团赶来,骑兵军团直接开溜,换一个地方继续抢,抢够了就北返到大漠上。

对于骑兵们,汉人的步兵集团是毫无办法的,追都追不上,更别说作战了。

那么,是否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直接在蒙古高原驻扎大量汉人步兵,限制游牧民族活动,进而驱赶他们离开呢?

对不起,上面已经说了,蒙古高原可以容纳一二百万游牧民族和二三十万骑兵军团。

汉人如果在蒙古高原驻扎二三十万精锐部队,说不定能够控制局面。

只是,维持这二三十万大军的驻扎,试问要多少军费、物资呢?

很多朋友不知道,古代大规模会战动辄敌我双方出兵十万以上,奇怪的是交战的时候往往只是几千人打几千人,最多也不过几万打几万。那么,其余的士兵都到哪里去了?

其实,古代至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士兵,都在进行持续的辎重运输工作。

即便在国内不远的地区作战,想要维持一个士兵的作战,至少要另一个士兵负责相关的辎重运输。

那么,到遥远的蒙古高原作战,又该怎么维持后勤补给?

古代到蒙古高原不存在河流的水运,只能依靠马车运输,一车通常只能运几百公斤。

而从首都北京附近的长城,到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地面直线距离就有1100多公里,实际距离超过1500公里。

中国古代的后勤运输部队,一天只能走20公里左右,从北京走到乌兰巴托单程最快也要2到3个月时间。

清代从事对外蒙古贸易的运输非常困难:旅蒙商所从事的商务活动十分辛苦,人身安全和货物、驼畜都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冬季大雪大风,风沙弥漫,大雪漫天;夏季雷电山洪,酷暑干旱,野兽侵袭,匪盗无常。有许多旅蒙商人惨遭不幸,伤残致死。但是,这些阻力没有挡住旅蒙商的步伐。在一年当中,除了必要的休息,旅蒙商短途的一年出三四次,远程的一两年才往返一趟。他们顺应季节更替,根据牧民所需,追着蒙古同胞的脚步,兑现自己的诚信与担当。春季交换绒毛,夏季收购蘑菇、药材及各种土特产;秋冬季收活畜、皮张、冻肉。

在如此恐怖的交通运输条件下,想要维持二三十万大军长期在蒙古高原驻扎,根本是不可能的。

至于游牧民族,甚至根本不需要同这二三十万汉人大军作战,只要不断袭击后勤运输部队即可,不出几年就会让汉人驻军饥寒交迫而撤退。

以上的众多问题,导致中国历代王朝修建长城。

长城目的是以最高的性价比,保护长城内的安全。

一旦游牧民族攻打到长城一线,就会被长城暂时阻挡住数日时间。

此时,汉人的步兵集团就会迅速从二线增援赶到,准备同骑兵军团决战。

这种情况下,游牧民族只能放弃进攻,转而从其他方向寻找突破口。

表面上,修建和维护长城花费很大,然而同常年在蒙古高原驻军数十万相比,花费简直就是不值得一提。

自然,长城再好也是被动的。

一旦游牧民族过于强大,长城的作用就有限了。一来,游牧民族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攻入长城内,二来就算汉人步兵集团赶到,决战时也未必是骑兵军团的对手。

在汉人王朝的强大时期,总会主动向北进攻,而不是只在长城防御。

除了明代朱元璋、朱棣父子多次远征蒙古以外,唐朝初期更是不看重长城。

唐朝北方强敌接连被大唐打垮,基本不构成威胁,没有必要一味修建长城。

早在隋朝时期,隋文帝知道防御不是办法,对北方大漠主人突厥始终保持战略进攻的势头,连续击溃突厥大军。

在公元599年,东突厥被迫南下降隋,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驻扎在河套等地。

603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在内乱中逃亡到隋朝控制的吐谷浑故地,从此失踪。至此,名震中亚及巴尔干地区的西突厥走向衰败。

隋炀帝时期的中国内乱,给了突厥很好的复兴机会。东突厥的始毕可汗,竟然可以把视察边防的隋炀帝围在雁门关。大唐刚刚建立的时候,突厥也很嚣张,仗着军力强大无所不为。

他们一度南下直逼长安,李世民只能冒险单骑退兵。

大唐的国力和军力大大超过突厥,打垮敌人只是时间问题。况且突厥内部又存在复杂的矛盾,难以联合对外。

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开始攻打东突厥,派遣大将李靖与张公谨领军进攻。

经过2年激烈战争,被重创的东突厥一蹶不振。此后的50年内,东突厥沦为唐帝国的属国,不敢惹是生非。

至于西突厥,在611年由射匮可汗领导复兴起来。西突厥一度占有准噶尔盆地,东北至阿尔泰,东南到玉门关,西北到里海,西南至兴都库什山的大片中亚土地,建立了强大的西突厥汗国。

大唐不断对西突厥发动攻势,终于在659年在双河决战中(今新疆博乐县境内),再次消灭西突厥汗国。

东西突厥灭亡后,虽有后突厥汗国骚扰大唐境内,然而实力虚弱,不足为患。

到了唐玄宗时期,后突厥汗国发生内乱,酋长们自相残杀。唐玄宗趁机联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全面进攻,将后突厥最后一个可汗白眉可汗斩杀。由此,后突厥汗国灭亡,突厥汗国从此不复存在。

由此,大漠的强敌被扫清,残敌不构成威胁,那么长城也就没意义了。

突厥汗国灭亡以后,大漠暂时被回鹘人控制。

回鹘实力同突厥不能相比,相当虚弱。而回鹘和大唐关系很好,双方数代通婚。

大唐为了消灭大漠的威胁,一度强令回鹘人进入长城以内,几十万回鹘人由此汉化。

随着回鹘人逐步离开大漠,取代他们的是黠戛斯,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人。

黠戛斯实力更弱,大唐皇帝甚至不愿意册封黠戛斯的酋长为可汗。

黠戛斯对唐朝够不成任何威胁,直到大唐灭亡之前也不敢进行任何武力进攻。

在唐代由于对北方大漠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攻击,北方威胁是很小的,那就没有必要修防御用的长城。

很多人说,长城是中国人故步自封的表现,愿意关起门来妄尊自大。

诚然中国古代确实有辉煌的历史,也只能说是封建王朝时期的顶峰。

而二三百年前,西方各国包括美国在内,纷纷抛弃落后的封建独裁世袭制度,开始政治和文化的全面改革,至于工业革命和经济崛起只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此刻开始,中国各方面就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整整落后了200多年。

在电影《红河谷》说,贵族小姐丹珠回忆格萨尔王时代藏族的强大,英国小伙则直率的说:这是1000多年前的事情了!一个民族如果只会缅怀过去,不会向前看,就很容易灭亡。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4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