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真是“漏网之鱼”吗?
1948年的双堆集,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居然让胡琏跑了!这事怎么看都有些不对劲。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打到最后关头,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被我军围困在双堆集,眼看全军覆没已成定局。
黄维宁死不降,胡琏却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一番折腾,黄维被抓,胡琏却跑了。
结果这位漏网之鱼不仅重建了十八军,还在后来成了我军渡江、解放金门的巨大隐患。
这让人不得不问一句为什么偏偏是他逃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胡琏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运气”。
胡琏这个人,打仗有一股狠劲,做人却极其圆滑,懂得随机应变。
双堆集被围时,黄维铁了心要“共存亡”,胡琏却心里门清硬抗就是死路一条。
他劝黄维跑路,实际上是给自己留后路。
坦克逃跑时,黄维的车坏了,胡琏的却跑出了包围圈。
这是运气吗?也许是,但更重要的是他当时的决策比黄维果断得多。
而且,他从坦克跳下后一路徒步潜逃,居然没被抓。
这份冷静和临场反应能力,确实是他性格中的优势。
,我军战后“忙不过来”,没时间收紧网。
淮海战役打到尾声,刘伯承和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几乎榨干了所有精力。
几十万大军需要休整,粮草、弹药、后勤一大堆问题压在指挥员头上。
虽然刘伯承很想抓住胡琏,可战场上尸横遍野,俘虏成群,清查工作本身就极其复杂。
再加上战斗刚结束,部队疲惫,拉起严密的警戒线几乎不可能。
大环境的混乱,给了胡琏这样的老狐狸逃跑的机会。
可以说,胡琏的“漏网”,不光是他个人的能力,更是我军当时的现实限制。
,蒋介石对胡琏的“偏爱”起了作用。
胡琏逃出去后,蒋介石很快就让他重建十八军。
为什么?因为胡琏是“土木系”的嫡系,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国军“五大主力”中,十八军的战斗力和纪律性都名列前茅,而胡琏又是这支王牌之师的灵魂人物。
蒋介石知道,其他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灭,剩下的十八军必须保住。
所以,他不仅给人给钱,还把江西新拉的壮丁全交给胡琏。
试想,换成其他逃出来的将领,能有这样的待遇吗?胡琏的重建工作效率极高,没多久他就把十八军拉了起来。
这支部队后来在金门成了顽抗的主力,确实是我军渡江后的一大隐患。
总的胡琏的逃脱看似偶然,其实背后有很多必然因素。
从他的性格到战场的混乱,再到蒋介石的支持,每一步都为他的“重生”铺好了路。
只是,这个“漏网之鱼”,后来成了我们的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