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罗馆清言》云:老去自觉万缘都尽,那管人是人非;春来尚有一事关心,只在花开花谢。
《小窗幽记》云: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金刚经》中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对此,六祖慧能是这样理解的:
梦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是业障。梦幻泡影业,是名有为法,若无为法,则真实离名相,悟者无诸业。
不管怎么说,人应该看淡很多事情,不看淡的话,在意的太多,脑袋装得东西太多,人活得很累很累。我就受强迫症、焦虑症的困扰多年。托尔斯泰认为,生命是一场虚空,死亡是唯一的真相无论做什么,无论怎样忙碌,到头来,都是虚无的。叔本华说:“生命就是罪恶,它什么都不是,向虚无转化才是生命唯一的幸福。”
托尔斯泰也坚持认为,人生是虚无的。
他在《忏悔录》写道:我碌碌无为地活,兜兜转转地过,不经意间进入一个深渊,并且清楚地看到,除了死亡前面什么都没有。不能停下脚步,不能回头,也不能闭上双眼不看前方的万劫不复。除了生活和幸福的幻象,除了真正的苦难和死亡,前方什么都没有。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从而永恒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托翁给出否定的答案。他认为,人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的那些事业,无论它们成功与否,将来都会被忘记,或早或晚,那时我也早已不在。”
诚然,人生之路布满了挑战与苦难,正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往往伴随着最深的暗夜。
但正是这些磨砺,塑造了我们的坚韧与不屈,让我们在探索与奋斗中找寻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向虚无转化,或许是对生命终极归宿的一种哲思,却也忽略了过程中那些璀璨夺目的瞬间。
每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每一次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温馨时光,都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让“虚无”的旅途充满了色彩与温度。在爱与被爱中,我们学会了给予与接受;在挫折与失败里,我们收获了成长与坚韧。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终将走向何方,而在于我们如何在这有限的时光里,活出自己的精彩,留下深刻的足迹。正如尼采所言:“那些没有杀死你的,会使你变得更强大。”生命,正是在不断的挑战与超越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拥抱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次相遇,用爱与勇气,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在这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幸福不仅仅是向虚无的转化,更是存在于每一个用心感受、努力生活的瞬间之中。
史铁生说:如今已是年近花甲。也读了些书,也想了些事,由衷感到,尼采那一句“爱命运”真是对人生态度之最英明的指引。
当然不是说仅仅爱好的命运,而是说对一切命运都要持爱的态度。爱,再一次表明与“喜欢”不同,谁能喜欢坏运气呢?但是你要爱它。就好比抓了一手坏牌,你骂它?恨它?耍着赖要重新发牌?当然你不喜欢它,但你要镇静,对它说“是”,而后看你如何能把这一手坏牌打得精彩。大凡能人,都嫌弃宿命,反对宿命。可有谁是能力无限的人吗?那你就得承认局限。承认局限,大家都不反对,但那就是承认宿命啊。承认它,并不等于放弃你的自由意志。浪漫点儿说就是:对舞蹈说是,然后自由地跳。这逻辑可以引申到一切领域。所以,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放不下前者的,必至贪、嗔、痴。连后者也放下的,难免还是贪、嗔、痴。看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人,怎么可能会爱命运?不爱命运,必是心中多怨。怨,涉及人即是嗔——他人不合我意;涉及物即是痴——世界不可我心,仔细想来都是一条贪根使然。
在我看来,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即使十念放下,必有一望升起。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即使万念俱灰,哪怕放弃了很多很多执念,比如友情、亲情、爱情以及工作,最后,还你会生出另外想要做的事情或念想。
你看透了这个,看穿了那个,然后,怎么样呢?
不能什么都不想了,彻底躺平吧
还得新生一两种事项,是不?
虽说在做减法,但是,绝非彻底什么都不做了。
比如《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就告诫,修行之人不能“懈怠”“惛眠”。
即便是你以一种修行的心态从事之。于是,你决定在洞悉世事后,并非沉溺于虚无的平静,而是以一种更加深邃而积极的心态,去探寻生命的新篇章。你意识到,看透与看穿,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将这些领悟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你开始着手于那些曾被你视为平凡或畏惧的事项,不再是从前的逃避与抗拒,而是带着一份从容与好奇。或许,你选择了一项从未尝试过的艺术创作,让心灵在色彩与线条间自由舞蹈;或是投身于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心灵。
在这些过程中,你发现,每一个细微的努力都如同种子,在时间的滋养下,逐渐生根发芽,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花朵。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不再苛求完美,而是享受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你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目标的达成,更在于旅途中的风景与感受。于是,你的笑容更加灿烂,心态愈发平和,仿佛整个世界都因你的改变而变得更加温柔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