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 保护杨式太极拳
同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
石月明
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教授严肃地指出:“若不进行必要的统一,再一代代转传下去, 失去杨式太极拳架的‘原生态’将是难免的”、杨澄甫七十多年前就明确告诫:“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康教授与杨澄甫祖师的用意是一致的。当今的“杨式太极拳”被任意增损、删改、编造,这个三十式、那个五十式,五花八门,都自称是“杨式太极拳”。甚至还要在“杨式太极拳”名字前加“传统”两个字,常此以往,杨式太极拳的原本形象将被湮没,这就是杨式太极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话还是从四十多年前讲起.顾留馨老师1965年1月20日写了一篇报导,题为“总编 ‘五式太极拳’和出版‘太极拳研究’的经过”,刊登在《上海武术》二零零四年第四期。关于杨式太极拳部分的内容要点如下:
1961年,国家体委和人民体育出版社根据国外需要,决定出版一本高质量、有权威的太极拳书,五式太极拳合编一本。国家体委备函上海市体委,指定上海市体育宫主任顾留馨负责此项工作。杨式太极拳原先确定选用已经完成的牛春明书稿,但是,据人民体育出版社的阎海先生反映;国家体委武术科的专业人员认为,杨式太极拳还是傅钟文较为规矩;北京崔毅士也不满意牛春明书稿,不愿意审稿,建议牛春明与傅钟文合作:顾留馨看了牛春明书稿后认为:牛春明架式与杨氏相距太远,理论和说明真伪杂陈.势难代表杨式.不选用牛春明书稿是坚持原则问题。
否定牛春明拳架,选择傅钟文拳架这个决定是社会公众、权威专家和有关领导公平、公正、合理确定的,同时还给杨式太极拳制定了明确的原则和具体的技术要求;
继承传统典型风格,杨式太极拳以创造人杨澄甫拳姿为标准,杨氏拳照不足处,由傅钟文补照绘成杨澄甫体型,务球体现杨氏技术标准,用杨澄甫拳照勾绘图,力求逼真传神,动作说明结合拳论,注意劲点、眼神的说明,有助于摹练。
傅钟文1963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一书,就是按照这样一些原则,受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编写而成的,有人把这一本书叫做杨式太极拳的国定标准。四十五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是杨式太极拳的经典。1961年的组稿出书,明确了杨式太极拳的标准,确定了杨式太极拳的形象,确立了杨式太极拳的规矩,这件事情在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否定牛春明拳架.是指牛春明拳架不可以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准拳架。牛春明是杨澄甫的主要弟子之一,和陈微明一样,年龄都比杨澄甫还大两岁。杨澄甫其他各弟子之间的拳架也都是不一样的 他们又都与杨澄甫的拳架不一样,都不可以代表杨式太极拳架否定弟子们的拳架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准,不是否定弟子们的拳架,更不是否定杨澄甫的弟子们.也不是否定弟子们对弘扬杨式太极拳作出的历史贡献。明确杨式太极拳的标准,不会也不应该影响杨澄甫弟子们之间的团结。杨澄甫弟子们的拳架和他们的论著都是学习、研究杨式太极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杨澄甫传授太极拳的年代,弟子们的学拳多是以技击攻防,克敌制胜为主要目的的。追求技法、绝招,赢敌为上,胜者为王。
那个年代.一般不重视苦练功架基础,不追求拳架精准。对于那些练过其他拳种的弟子,常有任意改变拳架的现象,所以,同一个师傅的各个徒弟拳架各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如同汉字书法,千千万万的人同临一个贴,写的字也一定是千千万万个样子。
澄甫公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所谓“青出于蓝”指的是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而言的,并不是说学生都会超过老师、一般来说,老师的知识多倍于学生的知识,有的老师是他的学生穷毕生精力所不及。像杨澄甫这样的造拳人,傅钟文说:“我的拳与杨老师不好比,差远啦!”这才是实在话。应该像傅钟文老师那样,穷毕生精力六七十年,临摹杨澄甫的拳姿,终生不辍,虽不能尽杨式太极拳之玄妙,但却能近其玄妙.如澄甫公所指出:“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徒弟们学杨澄甫的拳架 学不像样.就叫走样,就应该努力认真地学一下去,不应炫耀自己的什么“风格”、“模式”.任此下去,“风格”、“模式”千千万万,杨澄甫的风格就会被湮没了。所以,“风格”之说是不科学的,而且是危害很大的。时代前进了,今天人们练拳主要是为了健身疗病,人们追求的是杨式太极拳的真品原样 它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不可以用任意别的什么“风格’来代替。宝贵遗产就是遗产宝贵,不是遗产就不一定宝贵了。当今有拳家编拳、造拳,都属现产、新产,不但不宝贵,而且以假乱真,扰乱社会。导致真迹的湮没,造成宝贵遗产的丧失.问题还不严重吗!
选定傅钟文拳架,是指傅钟文拳架守规矩,比较接近杨澄甫的拳姿,这是社会公认的。先看看几位拳家的具体评说:王旭东说傅钟文:“拳剑各术谨守师传”;陈微明说傅钟文:“得师之传授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故人称为太极拳之正宗……发扬光大舍钟文其谁耶”;杨振基说:“太极拳名家傅钟文先生编著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的一招一式是按照老爷子过去教的架子编的,每一式的定式没有改动”,保证原样不变。这才叫传统。选定傅钟文拳架,除了社会公认的原因以外 对于澄甫公所指定的要求,神文老师都是严谨遵守的,他也经常说:“杨式太极拳不可任意改动,如有可改之处,前人都已改好了”。傅钟文老师一生传授的太极拳都是以杨澄甫拳姿为标准的,而不是以他自己的拳姿为标准,也不存在有什么傅钟文风格的太极拳。傅钟文老师用澄甫公的124张拳服(包括重复的)按动作顺序制作了一幅图,叫”永年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架式”,成为他一生学习的目标,教拳的依据,以此标准直接要求学生,这就叫直传,不是转传。
在傅老师去世的前几大,我去医院看他,他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筹办永年太极拳社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计划活动的奖品问题;一等奖是永年太极拳社成立45周年的一本彩色纪念刊,二等奖就是那一张杨澄甫拳照图,从成本费看,一本纪念刊的价值远大于一张拳照图,奖品等级是合理的。但是,从意义上来说,杨澄甫拳照图却远大于纪念刊,本末倒置了,故取消了原计划奖品等级的方案。这件事倩说明;杨澄南拳照图是钟文老师毕生之宝。他还经常庆幸地说:“幸好我保留了杨老师的这套拳照!”、杨澄南的这套拳厢很小每一张只有一寸照片那样大。我制作了一套杨澄甫的拳照,每一张有小四寸照片那样大,傅老师看了非常高兴,大加赞赏:“你给杨式太极拳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希望我把这套照片卖给永年太极拳社。我送给傅老师一套,后来他又向我要了一套,说要寄给永年的杨禄禅故居,这都说明了杨澄甫这套拳照在傅钟文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傅老师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共绘制了251图,其中有76幅是按杨澄甫拳照所绘,175幅是按傅钟文拳照所绘,都绘成杨澄甫的体型和杨澄甫的形象,并注明了按杨澄甫照所绘的76幅图的图号。我在跟傅老师学拳时,把书中的这76幅图下方都做了标记,表明这就是杨式太极拳的标准。以它为准,像临摹汉字书法一样去临摹杨澄甫拳架;同时,像书法描帖那样,选出一白多幅重要的拳架图反复描绘;同时,如书法读帖那样,精读杨澄甫拳架图、拳架照,把图、照熟印脑中,按图、照作动作,像钟文老师那样,力求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我教拳三十多年,从来不存在有我自己的什么风格,我的拳架只供学生参考,并允许学生用杨澄甫的拳架来核对我的拳架。
傅钟文老师的经历和性格使他有机会与澄甫公密切接触。1991年3月25日,台湾《太极会讯》载文说:“傅钟文十八岁时与赵老大妹贵珍联姻,早年常由上海去杭州,在西湖白堤与赵老同由杨公指导下练习推手,但苦于筋骨不松,辄被杨公发劲跌地之厄,后来终于兼练他拳成中外扬名的外家功夫。”这个评说显然是真伪杂陈,但钟文老师常作为澄甫公发劲的靶子确是事实。一位国民党军统少将邓葆光先生,解放初自香港起义回来,有作家给他写了一本传记小说《少将情报官拂晓归来》。邓先生也是杨澄甫的太极拳学生,在澄甫公家常遇到傅钟文,他说:“傅钟文不但是杨澄甫的靶子,而且,杨澄甫的其他弟子,谁都可以把傅钟文当靶子。”靶子是被打的人,是推手中的副手.这是傅钟文的身份决定的,他在杨橙甫的弟子当中年龄是最小的,他比杨澄甫小25岁 又是杨澄甫的侄外孙女婿,虽属远亲,但在辈份上.毕竟是又小了一辈。如上所述,在杨澄甫的身边,有不少是军界、政界、商界、文化界、艺术界,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把傅钟文当靶子是常有的事。可是,这个“靶子”却是一个金钱难买的角色,他能够亲身感受到各人发劲的特点,能够亲身承受对手发来的各种功力,都是难得的学习、锻练机会。总之,傅钟文在澄甫公身边的学习、锻练条件是十分难得可贵的,尤其是傅钟文随杨澄甫的广州行。
1932年,杨澄甫应陈济棠、李宗仁之邀去广州教拳,傅钟文随行南下,这里有两张照片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一张是1933年在广东法学院门口,共七人,傅钟文紧靠澄甫公右臂;另一张是1934年12月23日,在广州市政府国术组仝人欢迎杨澄甫先生合影,共41人,杨澄甫自然是在照片的前排中央,傅钟文依然是紧靠澄甫公的右臂,傅钟文在照片中的位置就反映了他在杨澄甫身边的地位,如人们常说的”左膀右臂”。有人说傅钟文随杨澄南去广州是护送,其实,恐怕不只是护送,而且还是护卫。如果只是护送,不可能如照片上,站在那样显要的位置上。还有人说傅钟文没有资格给杨澄甫当助教,其实,傅钟文不仅是给杨澄甫当助教,而且是直接参与教拳。因为,在教拳中,杨澄甫只是指导,动作示范多是傅钟文演示。从两个人的年龄上着,当时杨澄甫是50岁左右,傅钟文是25岁上下,完全是“父子”搭档,虽辈份差异,但毕竟是远亲、杨澄甫1931年首次公布的拳照,又是他最满意的拳架,傅钟文的演示是杨澄南所有弟子中最能让他满意的,前面众人的评说就是证明。
在与对方交手时,傅钟文常多退让不敢发人,澄甫公坐在场外指挥:“钟文,我们是外来的人,让两三招就可以了.”澄甫公话音刚落,对手就被傅钟文发出场外。钟文老师虽然未让澄市公失过面子。但却是带着伤回来的,他的阴囊肿大,使几个弟子疑惑不解,后来才知道,在与对手较量时,因发劲过猛而引发的毛病、傅钟文老师的广州行是澄甫公对傅钟文的实地锻练和培养,在澄甫公的弟子中。甚至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影响的。有拳家说:“如果傅钟文没有跟杨澄甫去广州见过市面,他是不敢于1944年10月1日在上海创办‘永年太极拳社’的”。在一次全国的武术家大会上,傅钟文当众说:“哪位举家能够让我后退三步,我就跪下给他磕头”。1992年,首届温县国际太极拳节,大会评出三位太极拳大师,头一位就是傅钟文。杨式太极拳面临湮没的危险,除了上面提到的“风格”说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杨家三代人近百年的辛勤耕耘共同创造的,杨露禅、杨班侯、杨澄甫是三代造拳人的主要代表。
杨露禅到河南陈家沟学拳,学成回归后,获杨无敌盛名;杨班侯承袭父业,功夫虽难说至炉火纯青,但亦有“杨无敌”之名望;杨澄甫集三代人之大成,出三本书,作两篇要文。演一套拳照,成为杨式太极拳之珍贵文献。三代人的共同创造,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杨式大极拳是杨露样一个人创造的.没有杨露禅就没有杨式太极拳,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是,杨露禅的业绩只有传说,未有史料左证。
杨露禅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世,现在的照片是根据儿孙照片用电脑复制合成的。如果只有杨露禅,人们至今也不知道杨式太极拳是个什么样子;没有杨班侯,杨无敌的声望多少会受些影响;没有杨澄甫,人们就不知道杨式太极拳今天的拳、剑、刀、枪、推手、大捋、散手这一体系的整套文字图像资料,而只能限于传说与相似。
杨澄甫的拳论:“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全面深刻、精准扼要地揭示了太极拳的真谛。杨澄甫拳资的风格汇聚了杨家三代人风格之大成,张、王、李、赵什么风格的太极拳,怎么能叫杨式太极拳 呢?杨澄甫的论著、图像文献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整个都应看成是杨澄甫的拳论。杨澄 甫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有拳家把杨澄甫说成是“中国太极第一人”,是当之无愧的。杨式 太极拳是杨家三代人共同创造,缺一不可,多一没有。
中华武术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武术”一字在英文里译成‘martial arts’,即是“军 事的”、“战争的”艺术,在冷兵器决定战争胜负的年代,产生了中华武术、随着热兵器的发展,中华武术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减退、1928年,国民军将领张之江、冯玉祥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武术不但可以战场搏杀、克敌制胜,而且能够促进健康、防治疾病 发起成立 了“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简称“央馆”,形展了人量的培训、比赛活动和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1937年,日本兵打到南京,正当英雄用武之时.“央馆”却解散内迁了,表明这时的“武术”已不是‘martial arts’了,只好“解散内迁”。虽然“央馆”解散,但是,在八年抗战期间,大刀还是可以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砍了八年,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大概也就是中华武术作为‘martial arts’功能的最后结束。这以后大概再也不会产生什么新的真正的中华武术了,所以,中华武术才叫做遗产。中华武术任何一个拳种,都离不开有伤亡,都是有鲜血和生命孕育而成的。杨式太极拳的杨无敌,都是伴有伤亡的,据说,死在杨班侯手下的人,就不下二百个。所以,今天的拳家这个编一套拳.那个造一套拳,都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不科学的。
有很多杨式太极拳家,称自己是传人。传人又分成一代一代,把杨露禅算作第一代,杨班侯算作第二代,杨澄甫算作第三代,杨澄甫的弟子们算作第四代,……,依次类推。这种把造拳人与传拳人混为一谈的称呼是不妥当的。汉字书法几千年,书法大家千千万.没有传人之说。实际上,造拳人是很伟大的!他们创造的杨式太极拳,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而传拳人又太杂乱了.有的传人经多年研修,有很高造谐,为一般人穷毕生精力所不及,对弘扬杨式太极拳已经作出了很大贡献:有的“传人”确实令人不敢恭维,与造拳人混在一起,太贬低选举人的身价了。选举人以外的拳家,应该叫杨门弟子,现在所谓的第四代传人,应该叫做第一代杨门弟子,以后不曾是第几代弟子。都必须是以杨澄甫拳姿为标准,标准只有一个,尺子只有一把,这就是杨式太极拳统一的概念.杨式太极拳的统一指的是标准的统一。如果确实喜欢“传人”二字,应该知道所传的是什么 既不应是传人的太极拳,也不应是传人师傅的太极拳、传人师爷的太极拳,而应是以杨澄甫拳资为标准的杨式太极拳。
应该分清学拳、练拳、教拳、著书立说的区别:
学拳应该以杨澄南拳姿为标准,不要随便什么样子都学;练拳应该不断向杨澄甫拳姿靠近,这是一个长期锻练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穷毕生精力的过程,就像傅钟文老师那样。学举走样是正常的事,练拳不像样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你不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自立“风格”,拳的样子再差,都有资格说你练的是杨式太极拳;教拳就不可以随便了,拳练得不像样,是不应该教拳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教拳资格难以划线,但是,都应接受学生用杨澄甫拳照的对比、检验。著书立说自然离不开以杨澄甫拳姿为标准和以杨澄甫形象为代表的大原则。有拳家著书,书名为《杨式太极拳》,但是用自己的拳姿说拳,把杨澄甫的拳姿附于书后,这是名副其实的本天倒置;有拳家只用自己的拳姿说拳,连杨澄甫的拳姿都不附,对于“杨式大极拳”这个名字来说,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几种伤害杨澄南拳姿形象的传说。关于“内外 说;“还杨式太极拳本来面目”说;“失去精髓”说等等。
关于“内外”说:有拳家片面强调内功,轻视拳姿外形,把内外分隔开来,把杨澄甫的学姿只看成几张照片、空洞无物的外壳,看不出杨澄甫拳姿的内在精髓。其实,杨澄甫的拳姿,内外上下、形神一气;刚柔相济、无过不及;周身轻灵、节节贯串;柔中寓刚、棉里藏针。杨澄甫的拳姿外形是内在力学与外在美学的完美结合,是丰富内涵的必然体现,即所谓;拳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还可以说:看看腿和脚便能见分晓。没有科学合理、美观大方的拳架外形,就不可能有体内劲力的流畅通顺;有科学合理的流畅内劲,做到“周身轻灵节节贯串”,也必形于外。有拳家把推手和太极拳功夫等同起来,其实,太极拳的功夫有基础和实战两个方面,推手和统拳架都是功夫的基础,练拳架则是功夫的主要基础。应该说:真的太极推手也是可以练出些功夫的。真推手是免不了有伤害的,而现今的推手都是假推手。太极拳有八法:绷、捋、挤、按、采、挒、肘、靠,在大捋中,含有这八种技法。四正推手中含有绷、捋、挤、按四法。有些练推手的拳浓,很有一套,很多人都推不过他,其实不一定算真正的太极功夫,或者是因为他的力气大;或者是因为他习练过擒拿、格斗、摔跤等技法,这种情况在各种推手比赛 包括国际性的人型比赛中都是常见的。有的人推手能力很好可是对于四正推手中的绷、捋、挤、按攻防转换关系搞不清楚;有的人会练大捋,当问其大捋中绷、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的攻防转换关系时,回答却是;“老师从来没讲过”、真正的太极功夫必须在实战中统出。
正如一位地理学家所说:不用地图学习地理等于不在水中学习游泳;在太极拳功夫中,不经实战学习太极拳功夫也等于不在水中学习游泳。
据说:杨澄甫到上海,曾带了一位得意弟子,原计划把上海委派他管理。可是,刚到不久,就被上海的弟子褚桂亭师伯打伤了,杨澄甫自然是很不高兴的。后来,杨澄甫找个机会教训了褚师伯一顿,褚师伯只好卧养养伤几个星期。
在中华武术兴盛时期,像这种动手的事是常有的,如有人聘请澄甫公,就要送聘礼,有大洋、元宝、金条等,封好于盘中托出奉上,这里就有功夫,受礼方派人去接,若没有相当功底,是接不到礼金的。解放前的一天,傅钟文老师带师兄詹闲筱去复兴公园寻找张庆麟师伯,从雁荡路大门进去,一进门就遇到了褚桂亭师伯,褚师伯向傅老师说:小师弟功夫好,教我两招,傅老师没有多说什么、走一圈并未找到张师伯,就从复兴路大门走出复兴公园。褚师伯未跟出复兴公园,但在后面却说:“你教拳不要钱,我们吃西北风啊!”对傅老师的义务授拳,上海的师兄弟是有意见的,但尚未到出手动武的程度。公众评说褚桂亭的拳架刚劲有力,傅钟文的拳架雍容华贵。1928年“央馆”成立时,首期教授班57名学员,都是来自各省、各流派进种的高手,所设的正、副班长,饭吃不好,觉睡不好,从早到晚都有人找他们比试,最后的教授班只好不设班长。现今社会随便比试、出手伤人的事就不多见了。
一位拳家出了一本《杨式太极拳》的书,封面上注“还杨式太极拳本来面目”。其实,杨式太极拳本来的面目早在七十多年前,杨澄甫己经准确展示。如果这位拳家超越了杨澄甫,就没有必要再叫杨式太极拳了,否则会扰乱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据传田兆麟老师十三岁时就被杨健侯收回家里,与杨澄甫一起向杨健侯学拳,由于杨澄甫学习不努力,所以 杨澄甫已经失去了杨式太极拳精贿,田兆麟才是杨家拳的真正代表。这个传说似乎有声有色,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没有搞清楚杨澄甫和田兆麟的年龄,没有搞清楚杨澄甫学拳练学的条件。事实上,杨澄甫比田兆麟大八岁,田兆麟进杨家开始学拳时,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杨澄甫已是二十一岁的大男人了。澄甫公说:“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就是说杨澄甫在七、八岁,甚至六、七岁时,杨班侯就催促他学拳了,又经过杨露禅以其为强国、强民奋斗终身的高尚品德和勤奋毅力,耐心启发、教导,杨澄甫才“恍然的先大父之孳孳斯术”,“遂欣然请受教”。杨澄甫之“请受教”显然指的是杨露禅、杨班侯的传授,因为,杨家的杨无敌指的就是杨露禅、杨班侯。可以说:在田兆麟出生以前,杨澄甫就已开始跟杨露禅、杨班侯学拳了,尤其是杨露禅高尚武德的感召,成为激励杨澄甫终生的楷模,田兆麟老师就没有这种条件了,杨澄甫对杨式太极拳的历史贡献也是田兆麟无法相比的。
在1931年出版社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田兆麟的名字列入了杨澄甫弟子的名单里,明确地表明了他们是师徒关系,事实上,田兆麟老师也是一生忠于杨家的。在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四正推手法部分,是董英杰和田兆麟二位师伯所演示的。傅钟文老师《杨式太极拳》一书中的四正推手,也是选用了他们的拳照。由于傅老师的书用的是描绘图,开始我没有认出,当我看到两人的照片时,引起我极大的关注。再仔细研究两人的神态,感到他们的四正推手绷、捋、挤、按攻防转换关系非常精准规范。后来我把这四张照片印发给我的学生,要他们仔细读懂绷、捋、挤、按四法的真正含义,认真学习。四隅推手是杨澄甫师爷和田兆麟师伯二人所演示的,其中的绷、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关系系,更是标准、规范。《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太极粘黏十三枪,也是董英杰和田兆麟二位师伯所演示,其神韵风度也给杨式太极拳系统增添了光彩。可惜田兆麟师伯的更多信息就不太详尽了。田师伯教拳,以田兆麟太极拳社的名义,只有动作名称,没有其它材料。今大不应该以抬高什么人去贬低什么人,贬低杨澄甫就伤害了整个杨式太极拳。
八十年代初,牛春明老师的《杨式太极拳》一书,到1998年,以《牛春明太极拳》为名出书了,书序中说:牛先生生前就想出一本能反映自己风格和特点的太极拳书籍”这就对了。《牛春明太极拳》这个书名,反映了牛春明老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不是杨澄甫的风格和特点。六十年代初,有拳家建议牛春明与傅钟文合编《杨式太极拳》一书,牛春明老师勉强同意与傅钟文合作,勉强同意以杨澄甫源姿为标准,但仍主张自己单独出书,最后还是将书稿要回。每一个人都有权利编造自己风格的太极拳,但是,不应随便使用“杨式太极拳”这个专用名字,如郑曼青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董英杰的《太极拳释义》等等。不同的风格,应该用不同的人名,书名。其实,用人名不应该看成就是为名,人名虽然表示人的水平和造诣,但首先代表的是作者对书中知识论著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十多年前,在否定牛春明太极拳作为杨式太极拳时,崔毅士老师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据说就在那个年代,崔毅士老师自己编了一套56式太极拳,今天有人把它定名为“传统杨式太极拳”,这是崔毅士老师的意图吧?!崔毅士和李雅轩二位老师的拳架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弓步不是按照膝盖不超过脚尖的原则,他们都是膝盖不超过脚跟的。崔毅士老师后期的功架,膝盖有时前移了一点,但比牛春明老师的拳架与杨澄甫的拳姿相距更远。牛春明老师用81式,与85式没有区别 来加增损。崔毅士老师的56式增损就多子,所以,和牛春明老师的太极拳一样,应该叫《崔毅士太极拳》。而且,崔毅士老师的太极拳也应该配以崔毅士老师的拳照和崔毅士老师的文字说明。崔毅士老师的功架与众不同,神武、雄伟,对于学习研究杨式太极拳,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崔毅干老师的一套功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顶替的,这是知识,这是科学。
还是应该牢记杨澄甫的要求:“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出就重视康戈武教授的警告:“若不进行必要的充一,再一代代转传下去,失去杨式太极拳架的‘原生态’将是难免的”。现在杨式太极拳的传授多属转传,有的还是一转再转。转来转去,人们真的就会不知道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了。
杨式太极拳的爱好者们,都应该以杨澄甫拳资为标准,自觉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保护杨式太极拳。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